儿童博物馆教育实践模式考察
——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为例
一 前言
当前,儿童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韩国作为率先建立儿童博物馆的亚洲国家之一,虽然较之欧美等国起步较晚,却迅速发展成后起之秀。其中,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更是仅用十余年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趣味盎然的展览、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国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成为国内外博物馆教育人员借鉴的对象。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和儿童博物馆的发展都较为滞后,无论是在理论观念还是实践方法上,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鉴于此,笔者结合2015年在韩国参加Cultural Partnership Initiative(CPI)文化交流项目期间对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学习考察经历,通过对其儿童教育发展理念、教育项目开发、教育运行机制等议题的梳理和研究,试图整理出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教育发展策略和实践模式,以期为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和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二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一)儿童博物馆在韩国
相对于欧美等国,亚洲对博物馆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晚得多,儿童博物馆的起步时间迟了将近一百年。1980年,亚洲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广岛儿童博物馆(Hiroshima Children's Museum)在日本诞生,亚洲的儿童博物馆发展历程随之开启。韩国的第一家儿童博物馆——三星儿童博物馆于1995年建成开放。自1995年至今20年间,不包括建设中和未登记在册的博物馆,韩国的儿童博物馆数量已达到30座,成为亚洲国家中儿童博物馆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见表1)。2015年年底,坐落于韩国全罗道光州的亚洲文化天堂中的儿童文化园将成为韩国最大的儿童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此外,2015年10月韩国儿童博物馆协会已正式成立。
表1 韩国现有儿童博物馆(至2015年)
(二)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是韩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儿童博物馆。其成立一方面得益于韩国政府大力提倡学校与博物馆的衔接,另一方面是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工作通过多年开展,已经验成熟且渐成体系(见表2)。2003年2月,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
表2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发展阶段及儿童教育工作特点
三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当前的教育模式
(一)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宗旨和目的——为孩子铸造梦想的乐园
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为儿童需要和兴趣服务的机构,它通过提供能够激发儿童好奇心的展览和活动促进儿童学习。它是一个有组织的永久性非营利机构,由博物馆专业人员运用、保管和展览有形的实物并定期对公众开放,以达到教育的基本目的。儿童博物馆的定义仍在不断定义中,但具备以教育为目的、以观众为中心和情境式互动展示策略三要素是目前国际普遍接受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将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摆在了首位,指出:“儿童博物馆是儿童的学习中心,是儿童发挥无穷想象力的地方”,并将宗旨定为:“儿童博物馆——滋养孩子的心灵之所,文化萌芽之处。”旨在以游戏的方式,使来此的儿童通过动手操作和互动探究既获得亲身体验,更由此触发学习的兴趣和对外界的想象力。博物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经由不同的文化体验和对自由梦想的激发,使儿童真正成为本国文化的主人。
(二)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当前教育的主要模式
“展教合一”是当前儿童博物馆开展教育的成熟通用的模式,即通过儿童展览和教育活动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育。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也不例外。而作为民俗类专题博物馆,民俗资源的大量利用成为其儿童教育有别于其他儿童博物馆的最大特色。
1.儿童互动展览——用孩子的语言解释民俗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与主馆相连,包括1个常设展厅和2个特别展厅,占地近800平方米。展览最初的定位是针对7—9岁的儿童,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举办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展览;二是创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三是开发多元的展览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刺激儿童的多元感官,让儿童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而展览从选题到展示的全过程都围绕传统民俗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展开。
(1)展览内容——从故事中了解民俗文化和生活常识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展览包括常设展和特别展。常设展的展出时间一般为两年,特别展则每年更换(见表3)。在展览中,通过实物、场景模型以及声音、色彩、灯光等手段的营造,儿童们在身临其境的情境式体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将自己融入神奇的童话世界中,或在近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了解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历史信息和文化常识(照片1)。在展的特别展《你好大树》中,孩子们在一间传统韩屋内,以“过家家”的形式体验家具、餐具、厨具、农具等一切木制品是怎样与日常生活发生联系,通过游戏的过程,了解传统韩屋的结构和建造过程、过去的生活方式等,进而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理解保护大树、珍惜资源的重要性(照片2和照片3)。
表3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展览情况
(2)展览方式——在互动式游戏中获得知识
面向儿童的展览服务主体是儿童。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儿童具有个人特色体验周围世界的方式。儿童与成人的学习方式不同,成人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学习,而儿童主要通过身体体验进行感觉和经验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一个陌生事物仅凭听觉,其接受率为15%;仅凭视觉,接受率为25%;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其接受率可达到65%,大大超过二者之和;另外触觉接收到的信息的暂存时间比视觉的长20倍,比听觉的长10倍。”可见结合触摸、聆听、闻嗅、动手做、口述表达、表演等多元感官形式的展示远胜于阅读和观赏等单一视觉形式的展示效果。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展览中,展示环节均以游戏串联,没有讲解员,也没有大段的说明性文字,孩子们完全从兴趣出发,自由体验。拟声、灯光、影音等媒介体的适当运用,拓印、拼图、转盘、翻拉式图文、积木、按钮等互动装置的灵活设置让孩子们在新奇有趣的氛围中随时参与其中(照片4、5、6、7、8、9)。此外,开放性问题、探索性游戏、故事分享环节等通过让儿童表达和表演等方式,进一步启发儿童思考,加深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照片10、11)。
此外,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展览中设有真品实物展示的内容。“博物馆的长处在于拥有实物来展示,可以让观众产生与真实物件直接面对面沟通的真实感。”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馆长、高级研究官李官浩认为:“与担心展品被损坏的种种顾虑相比,让儿童对真品实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有更深的认知则更为重要。尤其是民俗实物,往往因为其承载着使用者的情感和记忆而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观众由此而生的感受是复制品或其他物件不可替代的。”因此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实物真品展示也成为该馆区别于韩国其他同类博物馆的特色之一(照片12、13)。
(3)展览的实施过程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一部展览的完成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如图1所示):
图1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展览实施流程
开发的文化副产品见照片14、15。
(4)建馆以来的展览情况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展览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见表4)。实际上,博物馆对展览最初的定位是7—9岁的儿童,但是近年来被吸引而来的4—7岁的儿童群体呈增长之势。这一点将成为博物馆未来展览设计重点考量的新因素。
表4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展览游客参观人数统计(2003—2014年)
2.为儿童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
针对儿童开发的教育活动已是国际上很多博物馆基本且发展成熟的服务项目之一,也是当前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项目进一步向多样化和精品化发展(见表5)。
表5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教育项目(2013年)
(1)家庭教育项目
除了儿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也关注作为陪伴者的父母和家人,将对他们的教育放到了与儿童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以家庭为单位,提供丰富的周末文化体验活动;结合节令和假期,利用民俗村的有形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实地民俗体验;学习、了解并制作传统工艺品。通过这些活动融洽家庭关系,同时增进整个家庭对韩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照片16)。
(2)文化共享教育项目
所谓文化共享,主要是针对边远地区、低收入家庭、残障患病等文化弱势儿童群体开展的博物馆教育,保证他们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文化权益,这也是博物馆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博物馆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对这些贫困或边远地区的社区、医院、学校等地进行探访,为这些地区的儿童举办流动展览或将文化体验项目带到当地去;或安排特别开放日,邀请这些儿童走进博物馆体验传统工艺制作,参观展览,体验多元文化箱等活动,让这些儿童获得与普通儿童同样的文化体验(照片17)。
(3)博物馆学校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同为教育机构,博物馆却与学校课堂教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博物馆通过情境式的互动体验,大量的实物展品、互动展示和多媒体影音等媒介的辅助,游戏形式的设计,让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去探索和思考。较之学校被动的单向性知识传递,博物馆无压力、轻松的教育模式让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接受和理解知识更快。博物馆学校教育项目的主要做法是配合学校教材,了解学校课程需求,组成专门的研究团队,结合主馆的藏品、展览和儿童博物馆的互动展开发出与展览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博物馆课程;同时组织实地民俗体验项目,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加深对课本知识特别是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学校课程与博物馆教育相联结(照片18)。
(4)文化多样性教育项目
2000年以后,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随着大批外国移民的涌入,韩国单一民族的国家形态发生改变,日益走向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在韩国居留的外国人达1261415人,占韩国总人口的2.5%,这一数字还在增加。在此背景下,此项目的开展目的在于让韩国的儿童建立更为广阔的世界观,懂得欣赏尊重文化多样性。博物馆主要做法之一是通过开发和运营“多元文化探索箱”来实现。所谓“多元文化探索箱”其实是一组大小不一、装满各类“宝物”的流动展览箱,每年以不同国家为主题,通过特定的物件展示,让儿童经由体验对该国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风俗和文化特色有所了解和直观的认识。探索箱的箱体根据展示物件的特性量身定制,展示物件的数量和种类不定,一般包括四类(见表6)。探索箱中的物件儿童均可以自由触摸体验。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并辅以与探索箱配套的故事书、游戏册、模型等学习材料,加深儿童对展示内容的理解(照片19、20)。
表6 多元文化探索箱内主要物件
除了用来开展儿童博物馆自身的多元文化教育外,其他多元文化中心、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只需要登录儿童博物馆的网站申请,支付少量搬运费,就可以以租借的方式来使用探索箱。儿童博物馆每年还会对使用单位进行六到七次的专门培训(照片21、22)。多元文化探索箱自开发运营以来深受欢迎,不仅增进了韩国儿童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博物馆也与相关社会机构形成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见表7)。
表7 儿童博物馆多元文化探索箱使用情况(2010—2014)
(5)馆外讲师登记制
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开展以充分研究为前提,而研究人员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项目设计的效果(见表8)。为了进一步增强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2007年开始,儿童博物馆启动了馆外讲师人才库建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从选拔到管理的一套完整体系。通过这项制度,博物馆每年组织一到两次的选拔(如图2所示),从社会上挑选出一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馆外讲师纳入博物馆的人才库。凡是进入人才库的讲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有选择地参与博物馆的不同教育项目。截至目前,儿童博物馆的馆外讲师已近四百名,讲师人才网络也由首尔扩展到全国各地(如图3所示)。这一批带着不同专业背景的讲师既是对博物馆既有研究力量的补充,他们的智识和新教学方式也为儿童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表8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现有人员构成
图2 馆外讲师选拔程序
图3 儿童博物馆讲师人数统计
四 分析与思考
生动有趣的展览、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使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持续拥有较高的访问率,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价值(如图4所示)。
图4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游客人数统计(2011年1月—2014年5月)
由上,对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实践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分析如下:
1.政府推动下的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合作交流机制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纵观世界,提倡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和支持儿童博物馆的发展是普遍做法。韩国同样如此。在韩语中,“儿童”一词本指孩子唱歌的声音宛如天籁,纯净而美好。之所以用这个词来定义儿童,是因为“儿童不只是代表年轻和不成熟,更是辉煌未来的创造者”。韩国在《社会教育法》中规定,“社会教育是指除依据其他法律所进行的学校教育,为国民的终身教育的所有形态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在韩国的定义与终身教育概念比较接近。可见,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包含在社会教育中。这项法规成为韩国的众多儿童博物馆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项目的依据和先决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教育改革,尤其重视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标志之一就是大力提倡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和鼓励儿童博物馆的发展。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建成发展同样是国家重视的直接体现。一方面,政府推行的诸多政策从国家层面为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比如,1997年韩国的《教育法》规定“中小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必须要有现场体验”。这一规定直接推动了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在这项政策坚持多年后,2015年现任总统朴槿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自由学期制”的政策,明确提出鼓励博物馆等机构积极开发体验性教育项目,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除此之外,政府还在资金上给予充分的保障。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每年获得的教育活动经费拨款都在20亿韩元(1100万元人民币)左右,充足的经费保障成为其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面对每次教育政策的调整,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在积极学习的同时,适时甚至是预先就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教育项目,这种主动学习、积极回应的态度是其教育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又一关键因素。比如,在韩国《教育法》改革之前,博物馆就已经推出了多种民俗体验项目,使馆员与教师之间形成紧密和谐的关系,为日后的合作交流机制打下基础;之后又根据教育政策的变化,推出“博物馆学校”、“课后学堂”、“假期学堂”等项目,在深层消化理解学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各年龄层儿童的学习主题、参观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项目,扩大服务群体,增强对老师的培训等。这些措施不仅使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也使国家的教育政策能够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地执行,推动了韩国儿童教育的整体发展。
2.以民俗为切入点的自身特色
从当前看,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专门面向儿童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开设儿童空间;博物馆内开设儿童教育项目。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兼具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特征。与综合性博物馆相比,专业类博物馆的儿童教育的优势在于因为研究、收藏、展陈的内容一般针对某一特殊领域或主题,因而能够使儿童对这一领域有更加系统的认识。韩国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以民俗为切入点,在实践中通过对民俗教育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既强化了民俗博物馆民俗资源丰富的专业优势,又使民俗特色鲜明成为其儿童教育的最显著特征。
儿童博物馆的受众是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或还不强,所以由生活面介入,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很容易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和抵触感,同时在结合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更容易接受、理解和喜爱。而民俗具有生活性的“先天优势”,其研究的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正是儿童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取材传统民间童话的儿童展览既有趣又有特色。一方面,童话对儿童的影响不言而喻。讲故事的方式摆脱了一般博物馆静态展示的刻板和枯燥,童话中的民俗知识和历史信息以儿童理解和喜爱的方式得以解释传达。另一方面,民间童话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借由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面向介入,使儿童即使在没有提示和相关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轻松依据已有的知识背景理解展示内容,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引发好奇心和深入了解的探知欲。
同时,生活即民俗。一切民俗事项、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都是活生生的教材,这也为展览和教育项目的开发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比如展览《你好大树》中,展示中的知识点均与日常生活发生关联,除了韩屋、摆件、展品,后期开发的一系列文化副产品均与树木有关或以木头为原材料制成,既精美实用,又创意巧妙。当民俗以这种新奇有趣的方式出现时也更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知兴趣,而儿童对新手段的积极回应则带给设计者更多的灵感和创意。同样,博物馆开展的一项以生产习俗为主题的实地体验项目,不是单单一次让儿童体验劳作过程的活动,而是把生活的经验分解为种种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饮食、节俗、礼仪等不同内容,家庭、学校等不同对象,工作日、假日等不同时间,农耕和渔猎等不同生产方式的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活动,使传统文化遗产在孩子们随时随地的学习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通过以民俗为切入点的儿童教育实践,使到博物馆的参观和体验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延伸。博物馆拉近了与儿童的距离感,刺激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同时通过对民俗性的强调,博物馆以儿童熟悉和喜爱的方式,让其经由亲身体验了解自己的文化渊源、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智慧,同时认识到民俗并不意味着陈旧和老套,而是可以“现代”和“好玩”,从而建立起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行为认知学指导下的教育策略
儿童博物馆是为满足儿童的要求和兴趣提供展示和教育活动的机构,最终目标是要将想要传达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儿童观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因此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行为模式的了解是制定教育发展策略的根本前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直到今天对儿童博物馆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认为儿童11岁之前在认知方面都倾向于易于认识直观、具象的内容,之后儿童思维才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推理水平。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同样采取了基于儿童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分龄设计,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模式和认知特点,设计和制定合适的学习主题和教育项目。
针对4—6岁等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时间短,认识的文字和词汇量少,记忆量小,理解力较低,肌肉能力还不强,博物馆的目标设定为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博物馆的兴趣为主,以直观生动、简单易行、文字少、情节简单的互动展示为主。在展示中,除了以孩子的视角考虑色彩搭配、展品高度、空间布局及安全等因素外,还尽量丰富展示方式。比如,把历史信息和民俗知识作为故事的背景编入剧本,以故事和游戏的形式把孩子带入想象的空间,辅以翻板、拼图、探宝、迷宫、拓印等多种装置,通过语言、动手参与、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法刺激多元感官,创造使孩子乐在其中的多元学习环境。
针对7—12岁的儿童,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对文字有较好的理解力,身体的灵活性也更强,因此目标设定为在引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基础上,让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得到更多动手操作、接触实物和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提升智力、启发创造力的同时,让他们能够将思维、概念和事物相联系,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因此,在展示中,真品展示、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小型互动讨论会等都是成功而有效的尝试。
博物馆只有触及孩子的世界,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因此,基于儿童认知模式指导下的分龄考虑、循序渐进的儿童教育策略不仅为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赢得了更多的观众群体,这种适龄、适切的方式也让参与群体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4.经验积累上的教育形式的不断革新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自身发展模式的形成,重要的一点是其多年来始终坚持的自我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家庭项目的丰富创新和亲子观众群的开发。
儿童博物馆未成立前,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就已经把家庭教育项目纳入了博物馆教育的整体发展中。像1988年就开始的“奶奶与孙女的工艺教室”、“妈妈的工艺教室”之类的活动,目的在于以传统工艺制为媒介,通过共同制作体验的过程,融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项目从一推出,就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回应。对当时的很多家庭而言,与家人一同去博物馆参加这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成为理想甚至第一选择。儿童博物馆成立后,更是将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教育与儿童教育视为同等重要。儿童因为自身特性在教育活动中更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家人对其进行信息传递和行为指导,陪同家人尤其是父母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近年来,亲子教育模式已成为流行的教育趋势。这种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而是强调父母与子女在平等地位上的相互尊重,共同成长和在教育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增加相互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同时,当今儿童的父母较之他们的父辈,教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希望孩子在博物馆中得到乐趣,在多元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更希望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促进家人之间的亲密和互动,这种对情感交流的需求甚至大大超越了知识性教育。
综合这些变化,儿童博物馆在展览中充分考虑家庭、亲子群体的习惯特点,比如设立故事角、阅读区,以口语化的语言设计说明牌和互动性的多媒体操作等方式促进亲子互动并达到让儿童认识展品的目的;在活动体验中,根据当今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在周末和节假日等重要节期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活动。儿童在这些活动中,除了获得知识性体验,还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如守时、守规等公共意识的教育,提升情绪表达、社交、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同时,这样的家庭活动创造出愉快的全家共享的博物馆记忆,使博物馆成为家庭喜爱的休闲出游地点,从而为博物馆的未来培养出坚定的支持者。
可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推动下的坚持特色和创新发展成为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突破局限、在业内保持首创者和引导者地位的关键因素。这种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主动创新,不仅让博物馆沉淀出一批精品项目,也让其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从起初的单纯照搬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特色和发展模式,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
五 结语
从起步到现在,在不到二十年的短时间内,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在与世界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态势保持同步的同时,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和发展模式。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其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其儿童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卓有成效首先在于国家对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博物馆强烈的使命感,始终坚持对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也让本国的传统文化得到重视、重新梳理和保护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博物馆以认真审慎的态度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孩子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的追问和省思中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在经验积累中不断融入自我的原创因素,使博物馆的职能拓展为包括儿童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科学技术教育、亲子关系促进、本土教育、跨文化教育等兼具诸多职能的教育机构,实现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与韩国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相比,中国当前的儿童博物馆和博物馆儿童教育,无论是量还是质都与国外先进国家有着较大差距。拥有与人口数量相适应的儿童博物馆,成为鉴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儿童意识的标尺。目前美国有3亿多人口,6000多万儿童,每2万多儿童就有一个儿童博物馆;韩国有5000多万人口,每150万名儿童就有一个博物馆,几乎每个市都有自己的儿童博物馆,而且数量还在增加;但是中国有3亿多儿童,正在运营和在建的儿童博物馆却只有3家,只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总体而言,中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开展不多,且多为临时设置,没有长期规划和系统性,教育手段仍滞留在讲解和导览阶段,从理论到实践上都亟待学习和提高。中韩两国国情不同,但其博物馆儿童教育模式却为我们今后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提供了有益经验和良好的参照。
同时,从世界范围看,除了坚持以服务儿童为中心,对资讯时代的儿童再认识外,将儿童视为儿童博物馆的事业伙伴,把儿童的意见纳入博物馆的管理和决策中,通过与儿童的合作促进博物馆自身的转化,从“为孩子而存在”到“与孩子同在”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得到世界儿童博物馆界的普遍认同并已在部分国家开始实践,这也将可能是儿童博物馆教育未来的流行趋势。
1.日月兄妹——森林场景
2.你好大树展厅——传统韩屋
3.你好大树——韩屋展示内部
4.你好大树——展厅内景
5.你好大树——展示光合作用翻板
6.你好大树——食物链观察窗
7.你好大树——果实采摘手柄
8.你好大树——果实的闻嗅
9.你好大树——大树的枝叶拼图
10.日月兄妹——故事讨论和分享
11.日月兄妹——开放性问题思考墙
12.你好大树——真品展示
13.你好大树——真品展示和体验区
14.你好大树——部分文化副产品
15.日月兄妹开发的文化副产品——水壶
16.家庭教育项目——精彩的星期六
17.文化共享项目——流动的儿童展览
18.博物馆学校项目——博物馆探奇
19.文化多样性教育项目——2015中国多元文化探索箱
20.多元文化探索箱——相关学习材料
21.文化多样性教育项目——多元文化探索箱的使用培训
22.文化多样性教育项目——学校通过乌兹别克斯坦文化探索箱介绍该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