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化生论
虽然宇宙万物由“气”生成,同体于气,但黄道周还需要解决单一的“气”如何生成万物,即林林总总、丰富繁杂的万物如何生成,其化生原则是什么。黄道周借助五行的生克原则来对此问题进行解答。
一 生克原则
首先,黄道周肯定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克为规律而演化、形成万物,他称:“二五之意皆在于生,而其功皆在于克。”阴阳五行可以生化、创育宇宙万物,然而这种生生不息的“生意”不是无节制和无规则的“生”,而是在互相限制和在一定原则中产生万物,这种有节制的“生”体现在万物之“克”上。
黄道周认为宇宙万物在一定的秩序中存在,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和依存的。一方面,一方的存在需要借助他方;另一方面,一方的存在又对他方构成限制,即“同则弃,异则资”。他称:“天生五行,各自为禀,一水二火三木四金,虽相连类,意义不同,得其用者,异禀相资;不得其用,同类相弃。”五行各有其性,互相连类。不同的气禀在一起则可以相生相资,相同的气禀则相斥、相弃。五行形成万物,是一个“异禀相资,同类相弃”的过程。这种相反相成的观点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与“生”比较而言,黄道周更为偏重于“克”。“克”是根据《洪范》中“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爕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而来,他认为:“四克者,五行之所为制也”。“四克”,亦可以简化为“刚克柔克”,它们所凸显出来的对立关系是阴阳五行变化的原则,也是社会秩序能够井然协调的原因。黄道周称:“此两克正是复礼根原,二气五行所由变化,八政庶征所由有叶极。二气五行如不变化,何由有润下炎上、曲直从革、时雨时旸时寒时燠之用。”正是通过“四克”,阴阳五行才会变化,不仅自身变化而“各一其性”,并且形成寒暑阴晴的自然变化和复礼为仁的社会秩序的平衡样态。
黄道周“生克”原则的引进,有效地解释了万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解决了自然界的内部冲突问题。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物链,体现了弱肉强食的现象,而这个现象不能用善恶来解释,如果用善恶来解释的话,必然是一个“悖反”问题。而黄道周用“生克”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彼此对立和依存、斗争和统一,取消了善恶的价值判断,这是其巧妙之处。也就是说,就生成论而言,在自然界中的林林总总的万物的生成和存在是在生克原则之下的迁衍和变化,而没有善恶之别。善恶的价值判断,黄道周将其限制在人类社会之中。
在人类社会中,五行之间的生克原则是人伦关系形成的根据。黄道周称:“盖五行之数只有生克。生者以为父子,克者以为君臣。因其父子以制君臣,因其君臣以制夫妇。夫妇之取于君臣,犹朋友之取于兄弟也。五伦之间,皆有强弗、燮友、沈潜、高明之别。”
二 互治而协
关于二气五行的关系,黄道周认为是一个和谐、平衡的动态过程。二气五行和谐运作,通过“治”即对立统一而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他称:“二气五行之自相治也”。这种“相治”而达到和谐、协调的原则体现在自然、人类社会之中,表现为宇宙间的万有包括人类都以一种协调有序的状态存在。他称:“二气五行,互相为治,故有八政则有五纪,八政以仁天下,五纪以仁万世,协者,天人之合也。自震而巽,顺行以通于极,由是则万物皆协矣。”进而,黄道周在天人关系上具体解释“治”的原则,称:“人之情魄、天之气互相为治,省惧多则民寡过,和顺积则物无祸,其协于岁月,稽于卜筮,验于灾祥,非过也,亦犹是天、性之自为命令也。”既然“治”是气运动、流行的一个原则,则作为万物之灵气的人和天之气间也存在互“治”的关系,这种“治”的原则虽然是潜存的,却显现在天人感应关系上,即人自治省惧则物物和顺,反之则验于灾祥、显于卜筮,无论是协或者不协、平衡或者失衡的状态,都是天、性流行之气的“治”的结果。
黄道周所称的“治”,体现在阴阳二气互治、五行互治、二气和五行之间互治的关系。关于“治”,笔者认为:一方面,“治”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即阴阳和五行之间存在对立、转化、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变化着的互相依赖的整体;另一方面,“治”体现了二气和五行各自动态变化的态势,就阴阳二气所言,有动静消长之义;就五行而言,有生克之义,各自通过“治”而达到自身平衡。如果阴阳、五行之间失去了“治”的原则,在天则会出现一方太盛的状况,这种状况在人间就表现为灾年,黄道周称:“岁有阴阳、五行分合,天气乘之,各以佳恶。五阳之年气或先天是为太过;五阴之年气或后天是为不及,平气之年不害主客。”
黄道周将阴阳和五行互治而达到和谐的状态称为“协”,“协者,天人之合也”。“天人之合”与“天人合一”虽表述不同,但含义相类,强调天所造化的客观环境的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且与个体之间是无摩擦、和谐的平衡。黄道周认为:“先王之为八政,分寄四克以治九官。食与司徒,居于东方,以治木德,喜气萃之;货与司冦,居于西方,以治金德,怒气萃之;祀与司空,居于北方,以治水德,哀气萃之;宾与司马,居于南方,以治火德,乐气萃之。喜怒哀乐各以中和为节,中和之治寄于慎独,礼乐之用着于克己。”人间的社会治理秩序立足于阴阳二气、五行的性质和规则,圣人协调天地,中和、节度二气与五行,以达到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状态。
同时,黄道周将万物统一和谐的状态称为“中和”,阴阳五行的交动、衍生虽然在生克原则下进行,但这种对立的关系是以达到“中和”为目的。也就是说,生不是无尽地生,克亦不是无度地克,生克互相对立统一,最后达到中和的状态,就万物而言,就是各得其性、各正其命。他称:“二五衍化,中和所敷,生克比伦,乃与天俱。”
自然界的“中和”表现为“慎独”与“节”,他称:“任他万物,无情无识,有气有知,都是中和生聚得来,蕃变得去。中和藏处,只是一独,如万物归根蛰伏时候,个个有戒慎恐惧的意思。中和显处,只是一节,如万物敷条生育时候,个个有议度、数制、德行的意思。”黄道周将中和看成是有宇宙论意义的普遍性范畴,万物都是中和的结果。中和体现了万物之间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万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共同发展的统一。
黄道周将中和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独,独是中和隐匿之处,是万物蛰伏不动的状态,万物静伏,自然不会出现偏失之态;表现在人类社会,就是个体幽独戒惧、自警,“中之称独,君子之所致谨也”。二是节,节是中和彰显之处,是万物抽条发育之时,万物在节的原则下萌动而发,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体现了中和之意。节作为中和的一个构成因素,其节制裁成之用,表现在万物身上,就是各正性命,表现在人类身上,就是“克己”,归于中庸之道,无有偏失且守中,达到在万物之中且与万物和的境地,黄道周称:“中以为节,有节而甘苦化焉,节之九五是也。易以刚柔论位,二五论中,守中而当位,虽极千变,不在祸福之内,是数度德行,君子所制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