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以赣州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

(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资源型城市转型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国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其资源型城市主要是煤铁矿区和石油产区,一般只有几千人到几万人的较小规模,转型难度较小。主要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自主决定转型,政府主要负责解决资源型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根据有关资料,一般会采用如下措施:建立预警系统、建立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实施区域规划、对搬迁转产职工培训等。

(二)日本资源型城市转型

日本是个岛国,矿产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很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所以日本对资源型产业非常重视。日本的资源型产业主要是煤炭产业。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冲击,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煤矿数目急剧减少,日本煤炭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振兴煤炭产业,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1961年日本政府在对产煤地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颁布了《产煤地域振兴临时措施法》,并指出振兴对策的具体方向和振兴目标。1962—1991年,日本制定了九次煤炭政策,阶段性地缩小国内煤炭生产。同时加强产煤地域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了产煤地域地方财政支援对策,并积极进行培育引进替代产业、寻求煤炭产区经济结构多元化,实现产煤地域的振兴。

(三)欧盟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

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自然资源开发的时间长,生产成本高,城市历史较长,使得欧盟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迫切,难度也较大,这就造成必须由政府参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使欧盟国家先后爆发了煤业危机,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地区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政府补贴、进口配额等措施保护本国急剧衰退的资源型产业,但这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产业的出路问题。法国的洛林地区和德国的鲁尔地区是典型的煤铁基地和重工业区,曾经是当地的骄傲,但原有的以煤炭、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等为主的单一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日益显露弊端。为此,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产业转型,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用高技术改造资源型产业,发展新兴的替代产业,通过职业培训和个人创业等方式帮助下岗人员再就业等。就法国洛林来说,1963年法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整治与地区行动领导办公室,洛林被确定为优先整治地区;1984年成立了洛林工业促进与发展协会,专门负责转型与规划问题,法国政府每年投入约30亿法郎,欧盟每年投入约20亿法郎用于洛林地区的转型。再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联邦和州政府对矿区实施一项三年期的特殊政策:一是通过德国联邦协调银行提供9亿马克的低息贷款;二是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就给企业5万马克补贴;三是工人转岗培训费完全由政府支付。

(四)苏联和委内瑞拉资源型城市转型

苏联巴库是随着石油开采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19世纪70年代,巴库开始工业性采油,其累计原始探明储量为15亿吨。1940年,巴库油田的生产达到了顶峰,产量占苏联总产量的71.5%。但是,巴库的在鼎盛时期仅仅建立了石油加工业,而没有进行多元化经营,以至于随着石油的开采,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储量日益枯竭,产量迅速下降,结果完全依赖其石油资源的石油加工业也开始萎缩,导致整个城市发展减缓。后来随着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使得巴库的资源危机变得更加严重,只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才勉强保持住了占全苏10%左右的原油加工能力和仅次于乌法和古比雪夫的全苏第三大炼油中心地位。目前巴库市处于“维持缓慢增长”的停滞状态。

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油田发现于1917年,由拉克尼利、巴查罗、蒂亚湖阿纳、卡尔马斯等若干大油田组成。1976年顶峰时,石油产量高达14925万吨。此后,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跌至6082万吨。玻利瓦尔油田除了开采石油外,其他产业包括石油加工业都没有形成。油田区基本上没有发育成城市,只是形成了一些为矿区服务的地方型商业中心,最大的一个市镇是卡尔马斯。这种完全依赖石油采掘业的城镇,当石油产量下降,油田资源萎缩枯竭之后,卡尔马斯的衰退就不可避免了。

综上所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国可以概括为市场选择为主导的模式,这与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有关。同时由于三国的矿业产业完全依赖于市场经济,因而,矿业产业自发转型也实施较早,困难较小。日本和欧盟的转型是政府主导型的转型模式。这与二者地域狭小、人口稠密有关,没有足够的国土及矿产接续资源消化转型的产业和人员,而且矿业城市不能放弃,靠资源型城市自身、靠市场来调节,城市只会枯萎,不可能实现转型。因此,日本和欧盟都采取了政府主导的转型模式。苏联、委内瑞拉是自由放任的模式,因为几乎没有采取什么转型措施,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如果政府不参与转型,资源型城市只能停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