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地黄
(玄参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被长柔毛及腺毛,根肉质肥厚,微带黄色①。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②,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花萼钟状,花冠筒状而微弯,外面紫红色,内面黄色有紫斑③,子房2室,中轴胎座,花后渐变为1室近侧膜胎座。蒴果球形或卵圆形,具宿萼和花柱。生于山坡、田埂、路旁。主产于我国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多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称“鲜地黄”;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称“生地黄”;将生地黄蒸至黑润,晒至八成干,称“熟地黄”。
药用功效
根茎入药。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生津润燥;用于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玄参
(玄参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大型草本,高达2m。根数条,纺锤形,干后变黑色①。茎方形。叶下部对生,上部有时互生,叶片卵形至披针形。聚伞花序合成大而疏散的圆锥花序,花萼5裂几达基部;花冠褐紫色②,管部多少壶状,上部5裂,上唇长于下唇;2强雄蕊,退化雄蕊近于圆形。蒴果卵形。生于溪边、山坡林下及草丛中。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广西、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 日,反复数次至干燥。
药用功效
根入药。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北玄参
(玄参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0~150cm。根呈圆柱形,有纵皱纹,表面灰褐色,有细根及细根痕。叶较小,叶片卵形至长卵形。聚伞花序紧缩成穗状,小聚伞花序无总花梗,常互生而不成轮,萼裂片卵形,花冠黄绿色①。蒴果卵形。生于山野湿地。分布于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日,反复数次至干燥。
药用功效
根入药。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千屈菜
(千屈菜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茎通常四棱形,被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宽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瓣6枚,紫红色①,具短爪,稍皱缩;雄蕊12枚,6长6短,伸出萼筒。蒴果扁圆形。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苦,寒。归大肠、肝二经。清热凉血,收敛止泻。用于痢疾,血崩,溃疡,肠炎,便血,外伤出血。
马兰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地下有细长根状茎,匍匐平卧,白色有节。初春仅有基生叶,茎不明显,初夏地上茎增高,基部绿带紫红色,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①。头状花序呈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边缘舌状花,紫色,内部管状花,黄色②。瘦果扁平倒卵状,冠毛较少,弱而易脱落。生于丘陵、低矮山坡疏林下、林缘及路边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及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为佳,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苦,寒。归肝、肾、胃、大肠经。败毒抗癌,凉血散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牡丹
(芍药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落叶小灌木,高0.5~2m。叶互生,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①,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子力强,雌蕊瓣化严重的花②,结子少而不实或不结子,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蓇葖果。生于海拔1500m左右的山坡和林缘地带。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南、甘肃、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芍药
(毛茛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黑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生,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两面无毛,近革质。花两性,花萼4枚绿色,宿存;花瓣9~13枚,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花期5~6月,果期6~8月。生于山坡草地和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
采收加工
①8~9月采挖,去除地上部分及泥土,晾晒至半干时,捆成小捆,晒至足干,此加工方法的根为中药赤芍。② 9~10月采挖栽培3~4年生的根,除去地上茎及泥土,水洗,放入开水中煮5~15分钟至无硬心,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切片晒干,此加工方法的根为中药白芍。
药用功效
根入药。①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癥瘕积聚,跌扑损伤。②白芍,苦、酸,微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内蒙紫草
(紫草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35cm。根圆锥形或圆柱形,外皮紫褐色,常呈片状剥离。茎直立,通常由基部分枝,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短伏毛①。叶无柄,互生,两面密生白色长硬毛。镰状聚伞花序,花冠鲜黄色,筒状钟形,花柱稍超过花冠筒之半,柱头球形。小坚果4枚,淡黄褐色,有小疣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于荒漠草原、戈壁、向阳石质山坡、湖滨砾石砂地。分布于我国内蒙古、河北北部、宁夏、甘肃西部、新疆、西藏。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紫草”。苦,寒。凉血,活血,透疹,解毒。主治斑疹,麻疹,吐血,衄血,尿血,紫癜,黄疸,痈疽,烫伤。
新疆紫草
(紫草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全株被白色或淡黄色长硬毛①。根部常与数个侧根扭卷在一起,外皮暗红紫色。茎直立,基部有残存叶基形成的茎鞘。基生叶丛生,先端短渐尖,基部无鞘状,无叶柄。镰状聚伞花序密集于茎上叶腋;花两性,花萼短筒状,两面均密生淡黄色硬毛;花冠筒状钟形,紫色或淡紫色;雄蕊5枚,花丝短或无。小坚果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2500~4200m的砾石山坡、草地及草甸处。分布于我国新疆、甘肃及西藏西部。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紫草”。苦,寒。凉血,活血,透疹,解毒。主治斑疹,麻疹,吐血,衄血,尿血,紫癜,黄疸,痈疽,烫伤。
紫草
(紫草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90cm。根粗大,全株密被白色粗硬毛①。单叶互生,无柄,两面均被糙伏毛。聚伞花序总状,花小,两性;苞片两面有粗毛;花萼5枚深裂近基部,裂片线形;花冠白色,筒状;雄蕊5枚,花柱线形,柱头球状。小坚果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平滑,有光泽。种子4颗。花期6~8月,果期8~9月。生于向阳山坡草地、灌丛或林缘。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苦,寒。凉血,活血,透疹,解毒。主治斑疹,麻疹,吐血,衄血,尿血,紫癜,黄疸,痈疽,烫伤。
洋紫荆
(豆科)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树皮暗褐色①,近光滑;幼嫩部分常被灰色短柔毛;枝广展,硬而稍呈之字曲折。叶近革质,广卵形至近圆形,基部浅至深心形。总状花序侧生或顶生,极短缩,多少呈伞房花序式,花大,花瓣倒卵形或倒披针形,具瓣柄,紫红色或淡红色②,杂以黄绿色及暗紫色的斑纹,近轴一片较阔;能育雄蕊5枚,退化雄蕊1~5枚,子房具柄,被柔毛,柱头小。荚果带状,扁平,具长柄及喙;种子10~15颗,近圆形,扁平。花期全年,3月最盛。分布于我国南部。印度、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采收加工
根、树皮全年可采;叶及花夏季采,晒干备用。
药用功效
①木、皮:苦、平,无毒。清热凉血,祛风解毒。用于治疗湿疹溃烂,刀伤,生肌愈口,消化不良性腹泻,肠炎痢疾。②花(老白花):苦、涩,平。消炎解毒。用于肝炎,咳嗽痰喘,风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