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的相互认知:媒体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记者的报道和分析

如前所述,中国媒体总部要求驻布鲁塞尔的记者从各个角度报道欧盟,但应重点关注那些对地区和世界形势具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在笔者对中国记者的访谈中,他们都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容克计划和难民危机是其面向中国公众的报道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中国驻布鲁塞尔的媒体集团通过音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视频(中央电视台)和文章(其他媒体集团)等形式向国内发送新闻报道。在分析中国媒体就欧洲这三个最重要的问题发表的新闻报道时,笔者也密切跟踪了相关的音频与视频报道,发现它们与纸质媒体具有相同的观点。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问题本身的重要性,部分原因在于北京总部对于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拥有很大程度的决定权。

2008年以来,债务危机在中国媒体关于欧盟事务的报道中是一个持久话题,而欧盟过去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富裕、拥有高度完备的福利政策的地区,但经济和金融危机给欧盟带来了巨大问题。中国记者近年来一直密切跟踪这一问题,并且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些关于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深度分析。

2014年末,容克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他提出了一项非常宏伟的投资计划,目的在于“克服投资障碍,提升对投资项目的关注,并向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更智慧地运用新的和现有的财政资源”(欧盟委员会官方网站)。容克计划一出台就引起了中国的关注,它在中国媒体关于欧盟事务的报道中,受到的关注度仅次于债务危机。

在中国记者对欧盟事务的报道中,2015年欧盟发生的难民危机受到的关注度仅次于前两个问题。从性质上看,前两个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而难民危机的性质则非常复杂。对该问题的分析与对欧盟的国际关系、政治、价值观和规范、宗教,以及经济政策和福利政策等问题的理解息息相关,也与中国媒体工作者自身的认知有关。

欧洲债务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了长久的不利影响,而受到债务危机影响的国家推进结构性经济改革的步伐却非常缓慢,因此,中国的媒体工作者在对该问题的报道中普遍持批评但却是建设性的观点。对于容克计划及其表达出的改革意愿和致力于改善欧洲经济状况的努力,中国的新闻报道则予以了谨慎评估。就难民危机而言,一方面,中国媒体的报道表达了对欧盟的理解,认为这是一个棘手问题,对欧盟及其成员国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这些报道普遍批评欧盟行动迟缓,同时认为美国的行动是导致此次危机的深层原因。

一 欧洲债务危机

中国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始于2009年爆发的希腊危机。此后,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和分析与日俱增,其目的在于向中国民众提供关于这一复杂问题的全面分析。在此后的6年间,中国媒体关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报道数以千计,绝大多数中国民众——不管他们是否了解欧盟——都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围绕着这一危机,中国媒体试图回答下列问题: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危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危机涉及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情况如何,欧盟及其成员国这些年做了些什么,欧盟及其成员国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应对危机,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欧盟及其成员国是否已经摆脱了危机。

在所有的媒体报道中,最主要的有:新华网专门开设了一个网页,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行了历史回顾;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匈牙利、塞浦路斯、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和芬兰遇到的问题和实施的政策进行了报道;阐释了与债务危机相关的关键概念以及诸如欧洲稳定机制等措施(新华网,2010年5月)。为了帮助中国民众全面理解欧元区国家的情况,以及欧盟采取了哪些措施,新华社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份更全面、篇幅更长的报道(共10个网页),而在一般情况下纸质报刊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该报道详细介绍了希腊、意大利、德国、法国和其他欧元区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以及欧盟峰会的情况,它将此前发表的一系列报道整合在一起,对欧洲债务危机问题进行了更为完整的描述和分析。最后,该报道对当前的欧元区体系提出了批评,认为其只有货币政策,但没有财政政策。在中国的分析人士看来,慷慨的福利政策是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福利与公共支出的增加与欧盟的经济增长并不同步,它造成了欧洲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停滞不前的工业部门以及不断攀升的政府债务。这些报道也指出,一个稳定的欧元区符合中国的利益,但对于欧洲而言,依赖中国的外汇储备来解决欧洲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只有欧洲自己能够救自己(新华网,2011年10月1日)。

2013年,欧洲债务危机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当时中国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欧洲债务危机远未结束:法国和塞浦路斯也陷入了负债累累的境地,使得脆弱的经济恢复雪上加霜。虽然经济恶化趋势在短期内得到了遏止,但欧盟要走出债务危机和增长危机,显然需要更多的驱动力(参见田原、王玉柱,2013年9月22日)。

中国媒体2015年的分析报道认为,危机仍在继续。例如,有报道指出,受到欧洲经济停滞与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欧元仍在继续贬值,并创下了连续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该报道还指出,尽管这将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但欧元贬值对于赴欧洲旅行的中国游客和在欧盟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是有利的。结论认为,欧盟还没有走出欧洲债务危机的阴影(周小苑,2015年1月16日)。

关于为什么欧洲债务于2015年达到新高的原因,有些分析列出了以下一些要点:第一,经济增长低迷导致了诸多财政支出,包括税收减少、提高失业保险以及其他一些支出的增加;第二,为了摆脱经济下行趋势,欧洲国家的政府出台了减税和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的措施;第三,欧元区国家的政府每年均须还本付息;第四,随着欧元区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诸如养老金、医疗照顾以及其他支出不断上升。该分析进一步总结道,欧债危机于2015年达到新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欧元区国家在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之后经济增长乏力,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低于主权债利率,因而最终导致主权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进一步抬高。该分析向欧元区国家建议,总之,为了遏制主权债水平继续上升,这些国家必须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来提振国际竞争力(张免,2015年8月5日)。

二 容克计划

在容克公布欧盟投资计划之后,中国媒体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媒体的报道首先对容克计划进行了介绍,向中国读者解释了这一计划是如何宏大,投资预计将来自哪些部门,以及主要有哪些领域需要投资(帅蓉,2014年10月25日)。《经济日报》派驻布鲁塞尔的记者严先生在对容克计划的评论中认为,欧盟的经济形势十分具有挑战性:欧盟成员国的债务比例(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从危机前的60%提高到90%,政府公共支出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50%。因此,欧盟需要更智慧地使用公共资金以刺激投资,同时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私营部门资金,以帮助推动经济增长(严恒元,2014年11月28日)。

有意思的是,容克计划发布之时,恰逢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迅速增长。同时,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地在新丝绸之路沿线推进“一带一路”(OBOR)倡议。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多个欧洲国家均为中国的目标国家,中国希望与这些国家加强投资与经济合作。因此,中国政府立刻对欧洲的动议表达了强烈的兴趣(陆振华,2014年12月12日)。

在2015年6月底召开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同意探讨容克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问题(《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 2015年6月29日)。在这之后,更多中国媒体开始报道和分析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潜力问题。有些分析认为,中国若加入容克计划,并非全无风险。首先,容克计划的前景并不明朗,只有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和斯洛伐克等7个成员国宣布将向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注资。第二,欧盟内部存在着不同声音:主张实行财政紧缩和减少赤字的国家与希望扩大投资和刺激经济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第三,如果中国被要求向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注资,那么它就将失去对本国投资的主权控制。第四,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中国在考虑向不同国家的不同项目投资时,需要非常谨慎。例如,西班牙的机场与高铁建设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中国很难再从新的建设项目中获益。容克计划之所以对中国具有吸引力,是因为该计划中包含诸多基础设施项目。如果能够找到好的项目,那么,将中国的投资与这些项目对接就能够带来收益(新华网,2015年6月29日)。

还有些人认为,以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为契机,中欧合作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例如,有一篇报道认为,中国和欧盟各自的发展战略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和兼容度。一旦双方的需要和要求实现成功对接,他们各自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就将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中国和欧盟,而且其他许多国家也可以从此种合作中连带受益。此外,此种合作不应仅局限于基建联通和传统的经贸关系领域,还应搭建合作开发与资源整合平台,同时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傅云威、尚军,2015年6月30日)。

3个月之后,2015年9月底在北京举行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期间,中国政府宣布将向容克计划注资。在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中欧双方达成了广泛共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容克投资计划对接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双方同意成立工作组,就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在该对话中,中欧双方还签署了《关于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的谅解备忘录》,并讨论了国际产能合作意向。中国媒体骄傲地指出,中国是“第一个投资该计划的非欧盟国家”(吴菁,2015年10月8日)。

三 难民危机

2015年年中以来,欧洲难民问题成为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和分析中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媒体的报道聚焦的问题包括:欧盟在处理难民危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参见刘军,2015年5月29日;史泽华,2015年8月25日);难民来自何方;他们为什么要进入欧盟国家;不同欧盟国家当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参见宦翔、任彦,2015年6月20日);欧盟成员国对待难民问题的不同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难民涌入欧洲,以及导致难民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见任彦等,2015年8月11日;刘军,2015年9月16日;鞠辉,2015年9月16日),等等。

在中国媒体关于难民问题的所有报道和分析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欧盟的难民危机暴露了成员国的不同态度和利益,也表明欧盟的行动非常迟缓。正如一篇报道指出的,尽管欧盟成员国内政部长一致同意,所有成员国均应分担接收难民的责任,但大多数成员国对于每个成员国应该接收的具体配额持谨慎态度,有些成员国甚至公开反对这一配额,这表明成员国无法“共渡难关”(张免,2015年8月26日)。2015年9月22日,欧盟成员国内政部长经由多数投票,通过了一项转移安置12万名难民的方案。之后,中国媒体的报道聚焦于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之间的分歧,并且指出,这项方案仅是临时性的,需要寻求更长远的解决方案(新华网,2015年9月25日)。事实上,难民问题将欧盟置于了一种两难境地:其成员国挣扎于道德、良心、能力与机构安排等种种矛盾之间。这也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尽管如此,根本解决方案是要解决非洲国家(难民输出国)的政治、经济及宗教冲突等各领域存在的问题(张免,2015年9月8日)。

第二,难民危机凸显了欧盟作为一个地区性组织所固有的制度缺陷。在难民危机中,欧盟仅仅起到了一个“协调员”的作用。如果不赋予欧盟在该问题上更大的决策权,那么,难民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宦翔、任彦,2015年6月20日)。欧盟应将该问题作为深化各成员国在司法、内政、移民以及难民避难制度等方面进行合作的机会,同时也是欧盟在内政、外交和安全领域制定更多共同政策的机会(新华网,2015年9月22日)。难民问题也导致多个欧盟国家右翼政党力量上升,而欧洲民众,包括意大利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等,对难民的厌恶情绪与日俱增,他们担心难民抢走当地人的工作,或占用社会福利(任彦等,2015年8月11日)。

第三,美国和欧盟通过武力向阿拉伯国家输出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观念,但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刘健,2015年10月8日)。难民危机的根源来自美国在伊拉克的单边军事行动,而美国并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它最初期待发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意欲在利比亚和叙利亚“恢复秩序”,但它在该地区的行动却只造成了冲突升级、恐怖组织崛起和难民潮(刘健,2015年8月27日)。美国的“新干涉主义”不仅给中东地区及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它还将这一责任推给欧洲。经过这场难民危机,全世界均应擦亮眼睛,对美国保持警惕。更重要的是,美国应为该危机负责,不应指望他人收拾烂摊子(吴黎明,2015年9月10日)。到2015年底,美国只同意接收1500名难民,这远远不够。美国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否则,随着难民危机不断演化,整个世界都将受到影响,而美国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史泽华,201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