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捧读完徐岩博士的《残障者的需求与服务供给@@基于广东省的混合研究》书稿,心中倍感欣喜和鼓舞。在公益慈善领域耕耘了几近20年,我越发认识到我国残疾人事业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5年9月中山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中心)成立之时,我们有幸邀请了蔡禾教授、富明慧教授、周林刚教授、徐岩博士等在残障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加入。在各级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围绕着“残障视角与全面康复”的核心课题,我们开展了相关学术及政策研究并与助残社会组织合办了系列实务工作坊。其中就包括我与徐岩博士合作的“广东省残疾人基本状况与需求调查(2015)”项目,而本书正是拓展于此。徐岩博士的这一著作更进一步地通过科学实证的调查方法,利用混合研究的优势,先从全广东省持证残疾人官方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入手,对目前广东省各个地区的持证残疾人的需求与服务供给情况进行摸底与分析,再结合面向残障群体的质性调查,反映目前广东省残障人士面临的具体生活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发展中的残障社会模式视角,不仅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也揭示了残障者赋能的必要性,以及残障社会工作与残障社会组织发展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
从理论研究到实务工作,残障视角一直都处在不断的演进与完善当中。现代的残障研究以及残疾人事业的实践发展均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社会模式,并经过对社会模式的再思考,开始超越社会模式,逐渐迈向普同模式。即使是在以往与医疗卫生联系更为密切的残障康复领域,倡导与推行涵盖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内容的残疾人综合性康复服务已是国际学界和政界的共识。联合国于2001年通过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是当代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残疾与健康分类体系,它指出残疾具有三项核心内容:残疾是个体的身体结构与功能上的障碍;残疾是个体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残疾是个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障碍的结果。ICF关于残疾的分类体系不仅是医学的和生物的,而且还关注了社会的与环境的。这犹如徐岩博士在本书中所指出的:残障风险的避免与残障者福祉的实现,不仅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也是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责任。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与公共服务提供,也需要社会大众与残障者自身的努力。对残障者及其照顾者的赋能既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手段,是实现包括残障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福祉的重要内容。
我国残疾人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丰硕成果,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项“十三五”实施规划2016年以来也都相继出台,各项残疾人事业发展利好政策逐渐颁布,这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也是残障研究的春天。李克强总理在审议《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时更是强调“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残疾人掉队”。但是,我国目前约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1230多万农村残疾人尚未脱贫,260万城镇残疾人生活十分困难。广大残疾人对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权益维护等需求依然迫切,亟待建设契合残疾人多层次、个性化、类别化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残疾人全面小康的目标,不仅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加速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残障研究为残疾人事业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随着党和政府对社会建设的日益重视,各类助残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服务岗位等形式逐渐将适合由社会组织开展的残疾人服务工作交由助残社会组织承担。整体而言,均等化、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职业化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而提升残联组织的枢纽作用、重视残疾人自身和助残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鼓励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引入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成为创新残疾人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本书对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目前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同时也揭示了在建设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聚焦于社区康复的社会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激活。
最后我还是要老生常谈:社会转型不仅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普通人的努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介入,残障人事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类似徐岩博士这样的优秀学者能够加入这一前景广阔的事业。
中山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中心)主任 朱健刚教授
2017年3月于文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