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水利部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日渐深入,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水利部从“十一五”开始,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通过以电子政务项目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办公条件,提高了各单位的办公效率和行政管理能力,为水行政管理工作有效服务于公众、实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大力推行电子政务,逐步形成了以电子政务系统为平台的新型水利行政管理模式。
一 水利电子政务建设特点
(一)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水利电子政务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水利部电子政务建设,指导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保障水利部及其直属单位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目标的实现,促进全国水利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并印发了《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基本技术要求》(水文〔2010〕189号,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结合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和水利电子政务业务特点,对水利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规范,对确保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目标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即提出了水利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的全部内容按层次进行了划分,并明确了各个层次建设内容的实现方式和采用的技术路线;明确了水利电子政务网络,确定网络建设应遵循“立足已有、按需完善”的原则;构建了水利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并明确应用支撑平台应为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技术架构和运行环境,为政务应用建设提供统一的应用框架和支撑服务,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提供运行平台;确定了水利政务应用系统,根据国家对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效率、便民服务、强化监督”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提出优先发展业务协同、政务公开、监督监察三类业务,并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坚持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对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整合,规范新建系统,调整在建系统,改善已建系统,实现互连互通,推动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加快应用系统从独立运行向协同互动转变。
(二)统一标准,多部门跨地域整体协同建设
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包括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管理、人事管理、技术标准管理、出国团组管理、科技管理、信访管理、档案管理、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网上培训等多种业务,遍布水利部机关各司局、水利部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以及直属单位等多个部门,涉及部机关政务内网与流域机构政务内网之间、部机关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等多种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上报下发和数据的导入导出,特别是行政许可网上审批需要实现“外网受理反馈、内网协同办理”。
为确保水利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效益,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系统应用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水利部与直属单位电子政务信息的网络交换、实时共享和电子政务应用的协同互动,对共有的核心平台的搭建和单项应用的开发,由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以“1 +7”模式,采用“统一招标,合同分签”的实施方式组织实施,并遵循“平台同构搭建、业务应用基于统一环境开发”的技术路线和“应用集中开发、系统分别部署、内容个性化定制”的建设策略,确保了水利电子政务建设在技术理解、项目实施、平台实现上的一致,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流程整合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方式上的有效探索。实践证明,以“1 +7”模式统一开发、平台同构搭建的优势和门户积聚的效应已逐渐显现,保障了电子政务系统核心功能实现的一致性,确保了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迈出了电子政务从部门分散建设向整体协同建设转变的第一步。
(三)统一环境,有效降低维护管理的复杂度
建设过程中,对具有共性的软硬件产品进行了统一选型,包括存储备份、应用服务器、门户、目录管理、消息中间件、内容管理与搜索引擎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统一的软硬件运行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门户入口,有效降低了信息系统技术环境的复杂性,为管理维护人员提供了统一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模式,减轻了管理维护人员的管理复杂度和学习难度。
二 水利电子政务应用成效
(一)规范了行政管理,提高了水利行政效率
建成了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政务外网和覆盖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依据国家保密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颁发的《电子政务保密管理指南》(国保发〔2007〕5号)的有关规定,2012年国家保密局审批通过了水利部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之间的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方案,实现了水利部机关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间实时的数据交换。
基于同构的综合应用平台搭建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管理、人事管理、技术标准管理、出国团组管理、科技管理、信访管理、档案管理、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网上培训等应用系统,实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从而规范了水利部17个机关司局、25个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委机关等近百个单位的行政办公。依托政务内网建成了包括水利部机关各司局、在京直属单位和7个流域机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依托政务外网建成的包括水利部和31个省份水利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及5个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的网上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了水利全行业电子公文的传送与交换,提高了信息传递时效和公文处理效率,应用效益十分显著。
截至2015年12月,通过综合办公系统流转的各类公文近6万件,公文共享和交换超过2万件。政务内网门户实现了内网所有办公业务和信息服务的统一集中,改变了水利部机关行政办公的模式,通过水利电子政务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行政运作成本。
(二)节省了建设资金,加快了建设速度
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以“1 +7”模式,按照“平台先行、整体协同推进”的建设原则,以综合应用平台为核心,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通过综合应用平台将水利政务应用中共性的需求提取出来进行统一开发,有效减少了各个单项应用建设中的功能重复开发而造成的投资浪费。通过综合应用平台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能充分挖掘硬件基础设施的潜能,实现软硬件环境的统一和共享,减少基础软硬件的购置,直接减少了工程建设费用。
(三)促进了政务公开,增强了水利政务透明
通过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水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不断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决策水平,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水行政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直接和便捷的沟通渠道。
水利部机关成立了行政审批受理中心,统一受理水利部行政许可事项申请,完善了门户网站,行政许可事项预受理预审查投入试运行。7个流域机构和各在京直属单位都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要求改造或建设了外网门户网站。这些网站紧密结合水利行业特点,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网上信访等方面的建设,增加水利政务透明。水利部网站作为水利部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的主渠道,充分发挥了信息权威发布、舆情引导作用,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015年,水利部网站群访问浏览量3400万次,日均页面浏览量10.6万次,发布信息31000条,大型专题26个。在以“探索互联网+政务实践标杆,发掘政府服务最佳案例”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暨第十届特色政府网站评选活动中,水利部网站再获殊荣,位居部委网站第四名,并荣获“政府透明度领先奖”,《全国水雨情》专栏被评为“2015年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精品栏目”,《网上答题》专栏被评为“2015年政府网站政民互动精品栏目”。
(四)增强了培训能力,培养了人才队伍
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成的水利教育培训网具备网上教、学、管、考功能,为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平台和渠道。目前,网络培训课程已超过540门1940学时,初步形成了涵盖时事政治、水利知识、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并在长江委、黄委、海委、淮委、珠委、松辽委、小浪底枢纽管理中心7个单位部署了分布式系统,提升了远程培训能力。水利教育培训网年均培训总学时在30万小时左右,为水利系统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 发展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在网上传输,越来越多的业务在网上办理,但政务内网因其保密的特殊要求,致使一些需求(例如移动办公需求)无法实现,这势必影响了办公效率,有些单位为了方便起见,准备将办公系统移至外网,这样又给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建议国家建设统一安全体系,保障互联互通,解决移动办公的需求。
公文电子化传输方式越来越普遍,在方便快捷的同时,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排版技术落后造成电子文件不齐全问题、电子印章交叉验证问题、归档介质存储与管理问题、发送传输格式不统一问题等。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统一的标准规范,更新电子文档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技术,保障电子文档的可用性。
(水利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