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暨第六届西南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旨演讲

对“一带一路”的再认识

——创新意义、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张蕴岭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学部委员,研究员。

一 “一带一路”的释解

(一)“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的统筹性战略

中国是一个陆海型国家,既有沿海,也有内陆,其地缘特点东临太平洋,西连欧亚大陆。中国的对外开放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以推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为重点,通过开放引进,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实现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后来我国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但是,沿海和内陆的开放发展环境差别还是很大,格局很不平衡,内陆特别是西部的开放仍然受到制约。“一带一路”首先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以周边为重点,实现陆海地缘互联互通,构建开放的大地缘经贸网络和链接的合作发展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中国打开通向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陆上通道的大门,与沿线国家一起创建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国东西南北开放发展的均衡格局。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吸引资源向中西部转移,同时,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规划与建设,以“创造性转移”的方式拉动我国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技术出口,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提升提供新的空间。

(二)“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战略性倡议

为什么是战略性倡议?因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对外战略,但不同于传统的大国扩张战略,不是强制占领,不是寻求独占,而是与当事国共谋、共商、共建和利益共享。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上升大国坚持走开放、发展、合作与共赢道路的体现。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必须向世界回答如何践行和平发展承诺的问题。中国提出不走传统大国的崛起之路,不争霸,坚持和平发展,但许多国家可能不相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平衡中国。中国借用“丝绸之路”这个词,意在表明,要弘扬古丝绸之路那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三)寻求中国的竞争优势,构建新的合作机制

之前我们的优势是廉价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并利用国际的开放市场,但是目前已经遇到了瓶颈。“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为企业“走出去”、推动设备和工程技术出口提供环境。要利用东部积累起来的发展力量,寻找新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走出去”,推动工程技术“走出去”。通过亚投行、新发展银行、“丝路基金”等资金的推动作用,让更多的合作机制以多种形式逐步建立起来。

二 关于“一带一路”的创新意义

(一)新大国观

中国已经成为大国,正向强国迈进。世界都很关注,中国成为大国、强国会干什么,中国宣誓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带一路”是践行承诺与誓言,宗旨是推动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尽管中国一再宣示,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争霸、称霸的老路,但人们还是有些不信。原因也很简单,哪有大国会和平崛起、不搞扩张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回答,因为它所倡导和推动的是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而不是搞扩张、争霸或殖民,是中国在尝试践行“新大国观”。

(二)新合作观

“一带一路”的理念不同于“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是全面的合作。发展合作的理念被普遍接受,但是实施起来难,“南北合作”难在要求发达国家承担义务。“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以改善发展环境为出发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高速路、动车、高铁网络,电能传输网络,产业园构建,推动新融资机构建设)。“一带一路”是一种开放的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合作观。开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开放发展是大潮流,但是,光有开放发展不行,还需要合作发展。合作发展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关键是要解决共同参与问题、共享成果问题和发展融资问题。“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基于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和建立新融资机制的考虑,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把各国的国内规划与外部的建设连接起来,把本国资源能力与国际融资支持连接起来。因此,可以称之为新型发展合作的理念,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上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建设,共享红利。

(三)新秩序观

海洋是公共财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就是不同于传统的海上秩序,过去“海权论”为大国称霸海洋提供依据。“海上丝绸之路”倡导海上航行自由、安全与合作,有别于追求海洋霸权的大国战略,推动海洋新秩序的建设。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则是为了推动中国与沿海相关国家的合作发展,二则是为了推动新海洋秩序的建设。西方大国崛起倚重的是海洋和霸权。人们担心,中国要做海洋大国,必然要谋求海洋霸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推动沿海国家的开放合作发展、海上航行的自由与安全。这表明,中国不是谋求海洋霸权,而是旨在推动21世纪的新海洋秩序建设。美国声称要捍卫海上航行自由,实际上是维护其在海上的主导地位,保证它在全球海上畅通无阻。

(四)新发展观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多边机制推动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出现一批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但仅仅开放市场不行,必须改善发展的环境,为此需要加强发展合作,“一带一路”的核心是推动发展合作。

此外,“一带一路”为中国西南地区提供陆海开放的“双平台”,可以进行更具视野的大布局设计。中国西南地区的首要问题还是本身建设和发展,利用“一带一路”改善内部环境,加紧路网建设。对外开放的关键是首先打通陆上通道,利用几个经济走廊平台,扩大参与,推动经贸发展,培育和支持企业参与能力,发挥特色竞争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西南地区直接面对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它们要借助“一带一路”加快发展,但可以提供的资源少,还有政治的因素限制。因此,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重在实效,稳步推进。

三 “一带一路”的挑战

(一)周边国家的战略疑虑

“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提出这个倡议以后,国际上,包括沿线国家存有不少怀疑,有的国家在观望,有的国家疑虑重重,也有不给予支持的。尽管目前启动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真正做起来还会有许多障碍。一些国家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担心中国借此实施扩张,或者对于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主导大通道的建设,甚至把经济发展的问题政治化。像美国,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不仅自己不予支持,还向盟友施加压力。例如,对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对于公路、铁路网络建设,印度也提出一些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二)如何妥善化解争端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南海是“一路”的起点,只有这一步走好了,才能向外延伸。

(三)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

比如,以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但是,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习近平主席在外事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四)经济效益回报慢的挑战

要算好经济账,减少投资风险和损失。“一带一路”是大工程、长期计划,至少需要建设几十年才能见大成效,要有长期的打算。大项目,比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需要大投资,这一方面要算大账,即战略账、发展账;另一方面也要算小账,即算投资回收、投资效益等,特别是涉及企业参与的,更要精打细算。中国投资很大,这些基础设施投进去,资金能不能收回来,这个要有战略性的理解,要算大账。对海外不同国家的政治规律和特点,我们要加强了解。

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方略

推进“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设计、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舆论导向很重要;发展问题是大多数国家的核心问题,国家利益的综合思考,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注意综合平衡力。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重点是中国周边国家,构建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带和依托带,互联互通,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条条大道通中国,让周边有一个良好的依托,可以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安全度。“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原来已经有很多项目、规划,如今统一放在“一带一路”这一个大战略下,将有更大的视野,不同项目之间可以连接,旧的项目也就有新的含义,作为一个跨时空的大国战略,现在建、将来建,可以通盘设计、建设、发展,形成一个跨时空的国际合作产业链、产业网。现在,各个省市正在制定落实方案,鉴于“一带一路”是举国战略,各个地区、企业,都可以参与,关键是抓住机会、寻求机会。不要等机会,要提高参与的能力;不要政府包办,参与的主体是企业。

“一带一路”建设要规避风险,对合作伙伴国的政治、经济、政党、政策、人物、企业要有细化研究、预测性研究。像斯里兰卡国内政局变化这样的大事要有预测。我们要注意“问题导向”的研究,注意宣传技巧,规避敏感问题。比如,东南亚的华人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敏感问题。中国越强大,华人问题越突出。“一带一路”将中国投资外移,会不会出现“国内空洞化”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把产业转移出去也不行。“一带一路”可以产生“创造性转移”。“一带一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创造新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可以到那里投资,把现有的生产能力扩大。比如,当地建桥梁,需要水泥、钢铁,可以在当地建水泥厂、钢构厂等,这样就不必把产能都转移出去。

“一带一路”的项目设计要与沿线国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布局当地重点项目,形成新的现代产业链、产业网,增强当地经济的原创力。这是一个“养鸡下蛋”的策略,通过现代产业园、建工厂、搞基础设施网络,可以带动国内机器设备的出口,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带。

“一带一路”项目是政府推动的项目,采取PPP模式,遵循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创新融资机制,亚投行、国际金融参与均有清晰的规则和规划,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中央规划的项目,在实施阶段将严格遵循国际法律、国际合作规则,可以规避商业陷阱和项目风险。欧亚大陆桥成为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联系的通路,尤其是中西部经济与欧洲经济紧密协同。比如由成都发往欧洲的列车,往往是去的时候物流充足,从欧洲回来是空车。今后可以发展物流网络化、电子化,将国际贸易与国内物流系统对接,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的协同度,创造更多的新价值。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道路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货币流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因此,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会开创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创建中国与沿线国家间新关系,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新感情。这样,也就为走新型大国崛起之路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