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增长政策
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一个国民经济体内每时每刻都会生产出一定的商品和服务,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对此一般是每年做一次统计,但在统计时只统计最终产品。
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二是全部要素的生产率或广义的技术进步。这就是说,增长依靠的是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应该说,在这两方面德国都是做得不错的,因而也就保证了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参见表3-1)。
表3-1 2014、2015年德国经济总体发展的角值(Eckwerte)1
注:1 2015年前为联邦统计局的临时数字,2016年1月统计。
2 涉及的是所有从业人员。
3 库存以及进出口值占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的绝对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4 消费者物价指数;与上年的变化:2015: 0.3%; 2016: 0.9%。
5 雇员人均单件产品工资成本,同上年相比的变化:2015: 1.8%; 2016: 1.6%。
6 储蓄占私人居户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包括获得的企业赡养权。
7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2015:+8.1%; 2016:+7.8%。
资料来源:2016年度经济报告。
与此同时,人们确实也看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那就是环境和资源的被破坏。于是世界开始出现一种反对经济增长的论调,从而爆发了一场经济要不要增长的争论,这突出反映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之中。报告对世界的未来充满了悲观,原因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及其他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有限,总有一天会枯竭;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也会越来越少。于是提出“增长限度论”,具体表现在要求实现“零增长”。他们认为,提出“零增长”并不会妨碍人们福利水平的提高,因为增长包含了生产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对生命质量会造成损害的产品。
尽管报告对“零增长”加以说明和澄清,但还是要说这场争论没有开始结论就已经清楚了,环保要实施,资源要保护,但经济不能不增长,否则人们对物质的不断追求也就不可能实现,而一旦没有明显的、大幅度的增长,社会也就不会进步。这一浅显的道理是用不着过多的理论探讨和文字阐述的。但争论还是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因为批评经济增长的人往往都是越出经济的框架,主要批评经济发展给生态系统和社会福利保障带来的问题,因而强调依仗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但也有不同意见,如经济学家诺思(Douglass C. North)就认为组织机构的变化以及产权的框架条件要比技术革新更能推动经济的进步。
结论是清楚的。增长是必需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保持充分就业的前提,但今后主要应追求质量的增长,而不是数量的增长。为此应加强市场的力量,推进研究和开发活动,增强投资,提高国家和私人的需求等。
不少经济学家还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快慢就不可能不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手段和标志、不可能不成为一种经济体制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更多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增长是需要的,但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绝对不应该低估。必须大力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实现福利公正。
联邦政府在总结了上述各类观点之后强调,经济增长绝非单纯的经济目标,它对内外政治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如果把经济增长视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视为一个争夺市场、争夺势力范围、争夺收入和资产分配的过程,那么增长就是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特别是解决各经济主体之间收入和资产分配的前提和条件。这里指的分配斗争涉及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国家同私人企业之间在如何使用国内生产总值上面的斗争,另一个层面是工会和雇主协会在雇员和雇主收入上的竞争。
一 国民经济总核算
国民经济总核算是对宏观经济的统计,从数量上描述某个时期内某经济领域的状况。其重点是国内生产总值(BIP)与国家收入总值(BNE)的形成、使用和分配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被视为最重要的生产标准,国家收入总值则是收入标准。
国民经济的总核算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就进行了第一次国民收入和资产核算。对于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马克思和凯恩斯。此外,对于德国来说,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初的国民收入估算和一战后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目前世界总核算表现方式影响很大的是德国1993年的国民经济总核算体系,这一体系也构成了欧洲国民经济总核算体系的基础(参见表3-2)。
表3-2 2013~2015年国民经济总核算
注:1商品和服务。后来公布的数字为:出口11959亿欧元,进口9481亿欧元,进出口值2479亿欧元,请见本书的第七章、第二节德国外贸的迅速发展及表7-3和表7-4。
资料来源:Statistisches Jahrbuch 2015,自行列表。
二 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总值和劳动生产率
今天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众多的标准,如综合国力、购买力平价、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标准。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相对来看,国内生产总值较为全面和实用一些,也是今天国际上运用得最多的一个标准,但也不能说它能绝对全面、准确地反映一国人民的福利水平。
(一)国民生产总值(Bruttosozialprodukt),也称国民产值(Inländerprodukt)。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一国国民经济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减去先为给付、加上净要素收入(Nettofaktoreinkommen)后的总值。所谓净要素收入也称“同世界其他地区(die übrige Welt)原始收入之差”,即加上国民在外国的收入,减去外国人在本国的收入。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可视为经常性生产开支的总和,国家通过购入商品和服务参与支付了这笔开支。
(二)国内生产总值(Bruttoinlandsprodukt),也称国内产值(Inlandsprodukt)
所谓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一国国民经济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减去先为给付后的总值,不分本国国民抑或是外国公民,自然也不计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值。这一标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该国国内的总产值。1993年开始,德国便采用了这一标准,目前这一标准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国际上所承认和采用(参见图3-1)。
图3-1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2016。
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有两种方法:总值和人均总值。人均(和时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劳动生产率。
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
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1993年前的国民生产总值)除极少数年份外一直呈上升的态势,但增长幅度相差甚远。1950年为1436亿马克,1974年为5950亿马克,1991年为15346亿欧元,2015年为30266亿欧元(参见图3-2和图3-3)。
图3-2 1950~2013年德国经济增长情况
注:1950~1970年的数据不可同其后各年的数据相比,其扣除价格因素的数据是以1991年的价格为准的,而其后各年的数据则是以上年的价格为准的,在2011年修改国民经济总核算时只对1991年后的数据做了回算,1991年前的数据不变。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2014年。
图3-3 2011~2015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2016。
德国统一后新州的经济几乎崩溃,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3.2%, 1991年进一步下滑26.5%, 1992年总算走出低谷,取得了6.8%的恢复性增长。相反德国老州在统一后的最初两年经济发展很快,1990年增长5.7%, 1991年增长5.0%, 1992年回落到1.8%, 1993年竟然出现了1.4%的负增长。“统一病”显现。
2.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
关于德国劳动生产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参见图3-4和表3-3。
图3-4 德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2014统计年鉴。
表3-3 1991~2015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览表
资料来源:2016年经济报告,2015年经济报告,2014统计年鉴,该年鉴对以往的统计做了修正。2016年经济报告又对过去的统计做了修正。此处只用了改动后的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
三 产值、附加值、先为给付和总附加值的增长情况
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价值量。附加值就是指产值减去先为给付后的总产值,总附加值也就是指总产值减去总先为给付后的总值。先为给付就是指产值出现之前所有预先支付的价值,例如成本。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指总产值减去总先为给付加商品税再减去商品补贴的数额。具体情况见图3-5和表3-4。
图3-5 2000~2014年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扣除价格因素后的总附加值(2000=100)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表3-4 2010年各经济部门产值、先为给付和附加值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自行列表。
四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个方面
德国把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解为三个重要方面,即形成面(Entstehungsseite),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使用面(Verwendungsseite),用在什么方面;分配面(Verteilungsseite),分配给哪些单位、哪些人员。
形成面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是由下列要素成分组成的,包括产值、先为给付、总附加值、营业税、进口税(商品税)及商品补贴等。具体说来,就是总产值减去总先为给付得出总附加值,再加上营业税和进口税减去商品补贴就形成了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净要素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也称国家收入(Nationaleinkommen)。
使用面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情况,具体来说也就是私人、无经营目的的私人组织的消费支出以及国家的消费支出,基本建设总投资,包括设备投资、建筑投资以及其他投资,库存变化,贵重物品净增加值以及进出口值等。
分配面则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世界其他地区初始收入差额便等于按市场价格核算的国家收入总值,减去折旧便等于按市场价格核算的国家收入净值,减去生产税,减去进口税,加上国家补贴便等于国民收入,再把“国民收入”分成雇员报酬以及企业及资产收入两大部分。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全部内涵。
表3-5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使用和分配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自行核算,自行列表。
五 三驾马车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一国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是由消费(私人消费和国家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值(进出口差额)构成的,这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面。图3-6和表3-6就显示了1992~2012年德国这三驾马车使用面的发展及其对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情况。
图3-6 1992~2012年三驾马车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注:以2005年为基准年,排除价格因素)。
表3-6 2014年与2015年三驾马车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2016,自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