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通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德国经济政策的沿革

1871年德国统一后发展迅速,很快成为新兴的工业大国,先后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全境一片废墟,但经过货币改革,仰仗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依靠人民的奋发图强精神,借助美国的大力支持,联邦德国迅速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创造了经济奇迹,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津津乐道。

进入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日益缓慢,尤其在70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下,经济发展呈现空前的颓势。20世纪80年代科尔政府竭尽全力使经济恢复了缓慢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不久,当人们陶醉在国家统一的喜悦中时,有识之士就明显觉察到德国经济已陷入了停滞。然而辉煌的过去及其带来的老本始终麻木着德国的芸芸众生,使他们难以认识、更难以承认这种停滞。实际上这种停滞已经持续了多年,“药方”开出了千千万万,“灵丹”也服用了万万千千,但人们仍然看不到一个尽头,于是麻木的神经才逐步感到一丝的痛楚,“德国经济真的病了”!

德国经济的沉沦终于唤醒了这个自尊心极强的民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结构改革。施罗德的《2010议程》同默克尔的“整固、改革与投资”三和弦结合,刚柔并济、相得益彰,使德国对内和对外经济都出现了转机,不仅迅速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羁绊,而且成了欧债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人们有理由相信,一旦德国真正实现了1+1等于2甚至大于2的时刻将是德国经济真正重振雄风之日。

经济政策同经济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德国决定实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后,也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郭景仪:《联邦德国经济政策探索》, www.cnki.net,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2月20日。

就德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而言,其经济政策大致可以分为八个阶段。

一 重建阶段(1945~1958年)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全面瘫痪,食品和能源供应、交通、市场、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人均卡路里摄入量远远达不到标准,儿童严重营养不良,通货膨胀,帝国马克已经完全失去价值,代之以的是香烟货币。1948年6月20日西方三个占领区进行货币改革。由于各企业和各商业部门早有准备,存储了大量的商品,因此货币改革一开始,各商店货架上便堆满了商品。德国的经济奇迹便由此开始。

联邦德国成立以来长期由联盟党执政,他们实施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从1949年开始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的速度递增,1955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1%。

在这一阶段中,联邦经济主要是以欧肯的秩序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力图试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政策。能够看清楚的是宏观调控、货币和财政政策不直接以传统新古典主义的“守夜人”理论和利息、流动资金思维模式为依据,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通过减税和降低折旧来推动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重点是保持物价稳定。Grunenberg, Nina: Die Wundertäter —Netzwerke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1942-1966, München:Pantheon Verlag.

二 欧洲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1958~1971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1967年由三个共同体合并成立的欧洲共同体(欧共体)。1966年社民党同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恰逢发生二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于是社民党便尽力劝说并影响联盟党日益执行需求政策,明确以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导向为经济指导思想,提出《稳定与增长法》和两个总额为88亿马克的“景气计划”,第一次明文规定了“魔力四边形”及其目标值:(1)币值稳定,通胀率不得超过1%;(2)持续适度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4%;(3)充分就业,冬季的失业率不超过0.8%;(4)对外经济平衡,进出口值(Außenbeitrag)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对外经济平衡原本指商品和服务进出口的平衡,今天亦可以表示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常项目收支的平衡。进出口值的定义也不是单一的:一是表示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差额,如2015年德国的出口为14189.55亿欧元,进口为11820.11亿欧元,两者相减得出进出口值为2369.44亿欧元;二是表示该差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如2015年为7.8%;三是表示该差额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的贡献率,即其冲量值。如2015年该值在德国国内生产总值1.7%的增长中占0.2%,其余的1.5%是国内需求所做的贡献。

之所以称其为“魔力四边形”,是因为这四个目标往往处于冲突之中,只有依仗魔力方能达到。Sperber, Herbert: Wirtschaft verstehen, Stuttgart: Schäffer-Poeschel Verlag, 2007, S.25-27.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魔力四边形”日益受到挑战:一是目标值太高,达不到;二是至少应增加两条边,即福利和环保;Czada, Peter: Wirtschaft—Aktuelle Probleme des Wachstums und der Konjunktur, Opladen: Leske Verlag+Budrich GmbH, 1984, S.187-190.三是质疑“充分就业”这一目标。Röpke, Wilhelm: Civitas humana — Grundfragen der Gesellschafts- und Wirtschaftsreform, Stuttgart: Verlag Paul Haupt Bern, 1979, S.366-372.

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加大宏观调控,增加国家支出,扩大社会福利,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加强建筑业,大力发展地面和地下建筑,反对限制竞争,推动农业生产,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大众股票”政策和“624马克法”。1969年社民党同自民党联合执政,全力推行凯恩斯经济政策。North, Michael: Deutsche Wirtschaftsgeschichte —Ein Jahrtausend im Überblick, München: Verlag C. H. Beck, 2005, S.386.

三 有限增长阶段(1971~1979年)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联邦德国开始确立其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但大力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带来了日益严重的“滞胀”,于是,1974年施密特上台后就逐步放弃了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试图消除“滞胀”,但收效甚微。

由于美国经济日益不景气,大量美元流入联邦德国和欧洲市场,而美国政府已无力维持传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得不在1971年宣布放弃美元同各国货币的固定汇率。这正中联邦德国政府的下怀,于是联邦德国马克同美元的汇率从固定的1∶4(可以上下浮动1%)增值为1 ∶ 3.42。在此情况下联邦政府重新获得了驾驭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也对联邦德国经济进行了冲击,使联邦德国的失业率上扬,通货膨胀率攀升,债台高筑,出现危机。与往日经济危机不同的是,此次危机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是“滞胀”,即在经济发展停滞的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显然这是同各国执行凯恩斯的需求导向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于是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纷纷放弃凯恩斯主义,转而采用货币主义政策,把控制货币量放在核心地位,情况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1979年又爆发了规模更为巨大的第二次石油危机。

四 第二次石油危机阶段(1979~1982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使联邦德国经济全面衰退:失业率迅速攀升,国家债台高筑。施密特政府使出浑身解数,进一步加快其摆脱凯恩斯经济思想的步伐,企图力挽狂澜,结果仍然无济于事。联邦德国出现高失业率、高国债率、高破产率,施密特领导的红黄政府在联盟党提出的“建设性不信任”投票中失利。科尔领导的黑黄政府上台执政。

五 缓慢增长阶段(1983~1989年)

1982年联盟党和自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上台后,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导向经济政策,降低税收、改善融资条件、增加投资、加强竞争、强化劳动和风险意识、削减福利支出、减少公共赤字、铲除过时的结构,使联邦德国经济缓慢地复苏。

六 “统一病”阶段(1990~1998年)

1990年德国统一后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面临巨大的挑战Hoffmann, Lutz: Warten auf den Aufschwung — eine deutsche Bilanz, Regensburg, 1993.,先从国外开始。但德国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滑坡在国内起先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因为重新统一的暂时繁荣掩盖了一切危机的兆头。Seitz, Konrad: Wettlauf ins 21. Jahrhundert, Berlin: Siedler Verlag, 1998.但自1992年中期以来,新州经济却全面崩溃,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失业率飞速攀升Sesselmeier, Werner: Der Arbeitsmarkt, Marburg, 1991.,问题纷至沓来,百姓怨声不断。Engels, Wolfram: Soziale Marktwirtschaft als politische Ökonomie, Stuttgart: Seewald Verlag, 1976.科尔政府不得不一改初衷,做出调整,重新启用传统的凯恩斯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举债。然而,由于加入欧洲经货联盟在即,联邦政府又不得不再次祭起紧缩货币政策的旗帜来稳定国家财政,以期达到趋同标准。1996年开始,德国经济面临全面衰退,最终导致已经连任16年的联邦政府总理科尔下台。

七 大步改革阶段(1998~2005年)

1998年施罗德领导的红绿联盟政府上台。这在联邦德国历史上是一个全新的联盟组合,执行的也是一个全新的经济政策——左派供给导向经济政策,也称“新中派”经济政策。原本标榜自己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社民党早已公开宣布自己是全民党,并且逐渐抛弃了传统一贯的需求政策,一经掌权便公开宣布放弃传统的需求政策,祭起了供给和需求政策相结合的大旗,强调要同时发挥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兼顾雇员和雇主利益,提出全面改革的《2010议程》,准备对德国经济的痼疾——结构问题动大手术。遗憾的是,由于准备不足又操之过急,再加上外部条件的干扰,经济发展时好时坏,远未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八 小步改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阶段(2006年至今)

2005年底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上台,推行“社会民主主义包装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Rippert, Ulrich: Neoliberale Politik in sozialdemokratischer Verpackung, 02.12.2005.,强调“整固、改革与投资”三和弦(Dreiklang),降低改革的力度,实施“绣花”式的改革方案,整固财政,加大投资,经济重新开始复苏。2009年默克尔率领的黑黄联盟取代了大联合政府,继续推行原经济方针。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几乎窒息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国内生产总值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下降5.1%。黑黄联合政府不得不全力应对接踵而来的各项危机,由于未雨绸缪,加之应对较为得当,德国经济终于在2010年走出危机,而且顶住了欧债危机的冲击。2013年底大联合政府再次执政,继续执行默克尔的经济方针,推出养老金改革和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应对欧债危机的干扰。

综合德国经济政策的沿革可以看到以下发展规律。

不同政党惯用不同的经济政策,但日益显示出趋同之势 众所周知,德国联盟党惯用供给政策,社民党则惯用需求政策。但随着公开宣布自己已是全民党,随着经济在党派争论中地位的提高,社民党就逐步放弃了自己传统的需求政策。施罗德1998年上台后就宣布其政府将执行供给为主兼顾需求的经济政策;科尔上台时还明确表示其政府要执行供给导向的经济政策,然而随着德国统一后经济形势的恶化,他也不得不转而采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大举借债。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越来越看清楚,德国正在日益扬弃凯恩斯主义,更多采取供给导向经济政策,特别表现在削减国家的福利费用额度和国家的支出份额上。2005年出现了第二届大联合政府,2013年又组成了第三届大联合政府,这进一步说明了两党之间在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上的趋同之势。

交替或同时使用紧缩和扩张政策 德国历届政府已经日益以经济形势的现实为依据,交替或同时使用紧缩和扩张政策,但始终把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放在首要地位。后来为了成立和加入欧洲经货联盟的需要,为了使债务总额和年度财政赤字达标,德国政府更是大力推行紧缩政策,虽然控制了通货膨胀,但却给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困难。

“魔力四边形”得以保持并得到发展 魔力四边形是德国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辩证模式,指的是币值稳定、持续适度的增长、充分就业和对外经济平衡四大经济指标,也是德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1967年的稳定与增长政策更赋予每一领域一个特定的目标值。由于在实施中,这四项目标值难以达到,联邦政府便对此做了修正,公布了新的年经济发展目标值,即通胀率应保持在0% ~2%,持续适度的经济增长应在3% ~4%,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为0.7% ~3%,对外经济平衡的目标值则应为经常项目收支的1%和国内生产总值的1.5% ~2.1%。

“魔力四边形”是对德国经济发展轨迹的一个长期研究的总结,也是对德国经济今后发展的一种指导标准。问题是这种总结是建立在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当20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开始步入停滞阶段,日益失去强劲的发展势头时,本来就难以同时达到的四项指标就日益成为“镜中之花”和“水中之月”,个别项目达标也只能说是罕见。例如在1974年前,失业率除1967年因经济危机稍微偏离外,多数年份实际指标同额定指标一直较为接近。但1974年、1975年和1976年失业率急剧上升,1996年、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三年失业人数都突破了400万人大关,2002年底更达到创纪录的470万人,远远超过了标准。于是此后的历届政府都把经济政策日益向控制和降低失业率方面倾斜,改变就业政策,把就业政策的重点转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引进低工资工作、加大打短工的力度,进而提高就业需求面;持续适度增长的指标在1967年前基本是符合的,但1967年至1976年差距增大,1976年后又较为接近,1993年后则日益偏离,但至今还看不到德国政府采用何种重大举措来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 ~4%的增长率;对外经济平衡本是一个非常受伙伴国欢迎的口号,然而由于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侵袭,德国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这一目标,竭力在追求出口顺差,2001~2015年德国的进出口值分别为2.0%、4.6%、4.0%、5.1%、5.3%、5.7%、7.1%、6.4%、4.9%、5.5%、5.1%、5.9%、5.8%、6.7%和7.8%;与目标值较为接近的只有物价指标,也是人们至今多少还能聊以自慰的领域。

从另一角度看,“魔力四边形”在实践中也证明了自己的威力,至少让人记住不要片面性和绝对化。而人们从中也感悟到,为了全面发展经济,必须增加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于是提出增加环保和福利两大要素,出现了“魔力六边形”和“魔力多边形”的呼吁。

执行较为趋同的经济政策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先后冲击了德国。默克尔政府不得不调整常规的经济政策,全力以赴地来应对这两场危机,强调国家干预,挽救和加强管控虚拟经济,引进债务法规,力保实体经济稳定,推进改革,特别是结构改革,突出保出口、保就业。对于这些非常规的应对危机政策,各党派之间几乎没有特别大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