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通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分配政策

所谓分配政策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方法,国民收入则是国民参与收入的总额,它包括非独立劳动(即雇佣劳动)、工商经营活动、独立劳动、资本资产、租赁、农林业及其他收入。除独立劳动外,其他一般被称为企业家活动及资产的总收入。企业家活动及资产的总收入则包括利息和租赁收入、企业家工资和企业家活动收入等。2015年德国重要分配数据可参见表3-10。

表3-10 2015年德国重要分配数据概览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2016。

一 工资种类

绩效能够获得公正的报酬是雇主、雇员及其利益代表机构争论的永恒主题,而劳动合同和协定工资合同正是为此目的而制定的,它们包含了各类法律规定。首先就是要确定下列工资公正性的标准:绩效公正性、市场公正性、需求公正性。在这里一般都会特别强调“日内瓦模式”的四大要求,即智力要求、身体要求、责任心和劳动条件,特别是质量要求。工资是支付工人业绩的报酬,薪水则是支付职员业绩的报酬。

德国的工资种类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类。

(1)协定工资(Tariflohn)是指同一行业劳资双方谈判并确定的一个固定时间内的最低工资(小时工资、月薪等)。2010年德国雇员受协定工资制约的比例为55%。

(2)最低(小时)工资是指各行业规定的本行业的最低小时工资。2015年德国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最低小时工资规定,每小时为8.5欧元。

(3)基本工资(Grundlohn)是指合同工资加上经雇员同其上司商定的合同外的津贴。

(4)实际工资(Effektivlohn)是指全部实际支付的工资份额,包括基本工资、绩效津贴、休假津贴或是资产形成支付等。

(5)基础工资(Ecklohn)是指技工们在某一地区和某一行业的协定工资合同期内获得的工资。这是协定工资谈判中的基础工资,一般是指技工们的起始工资。

在协定工资谈判中确定的基本工资和薪水组群就含有因从事工种不同而分成的工资和薪水档次。企业支付给雇员的工资和薪水一般都超过合同工资额。非合同职员则不能享受合同的规定,他们的工资都在劳动合同中单独确定,工资提升也都因人而异。

雇员总收入就是毛工资(Bruttolöhne)或毛薪水(Bruttogehälter)加上人员附加费(Personalzusatzkosten),也称工资附加费(Lohnnebenkosten)。以上的全部收入就是毛收入(Bruttoeinkommen)。从毛收入中扣除公共税捐(纳税和缴纳社会福利保险费)后,剩下的就是私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净收入、净工资(Nettoeinkommen, Nettolohn),也就是拿到手的收入。一般德国人说的工资收入都是指毛工资数。收入中关键是净收入,即可支配收入,而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则称之为“恩格尔系数”。不同人群的净收入占毛收入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可参见表3-11、图3-12。

表3-11 德国(国内)雇员报酬、工资和薪水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图3-12 1995~2015年雇员人均实际毛工资和薪水变化表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总核算,2016年1月。

德国的国民收入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雇员报酬,即雇员的工资和薪水;二是企业家的盈利、资产收入。此外还有人员附加费、公共福利费(即转移支付,如子女费、失业资助或是养老金以及其他日常转移支付)等。

从1996年至2009年德国雇员人均实际毛工资和薪水除1999年、2001年和2003年有微弱的增长外,均呈减少的状况,直到2010年默克尔带头加薪才开始回升。

2010年德国每户家庭月均收入为2981欧元,其中3/4用于消费,1/2家庭拥有平板电视,人均年消费土豆57公斤、猪肉55公斤,1/4家庭无能力进行度假旅游,1/4家庭收入拮据,1/6人口陷入贫困。Statistisches Bundesamt: Statistisches Jahrbuch 2012 — Gesellschaft und Staat.

近年来德国的相对贫困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

2012年德国的家庭平均毛收入为3871欧元,其中非国家转移支付与转移收入占5%,资产收入占10%,国家转移支付收入占23%,工作收入占62%。具体情况参见图3-13。

图3-13 2012年家庭平均毛收入构成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二 工资率的变化

研究德国的分配政策,首先必须弄清国民收入中雇员收入和企业、资产收入的结构及其变化。这是研究当代德国社会、德国的利益集团矛盾、雇员同雇主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

所谓工资率就是指雇员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2000年德国的雇员报酬占国民收入的72.1%,企业和资产收入的比例为27.9%。到了2011年工资率下降到67.2%,在此期间,2006年和2007年更是降到63.9%和63.2%。这就是说,尽管在2000~2011年雇员报酬和企业、资产收入有不同的变化,但雇员报酬相对降低,企业和资产收入相对提高却是一个总的发展势头。事实是,在这10年中,德国不仅工资率降低了,实际工资也降低了,增长的仅仅是名义工资。具体情况参见图3-14。

图3-14 2000~2011年雇员报酬、企业和资产收入、工资率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三 毛工资收入、净工资收入、可支配收入、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本和单件产品工资成本

1960年联邦德国的男性公民月工资为723马克,女性公民为404马克。1994年男性月工资增加到4263马克,女性为3222马克。老州的私人家庭名义上的可支配收入从1960年的1880亿马克上升到1994年的18602亿马克,增加了近10倍。排除货币贬值因素,公民的实际收入也提高了很多。

新州的工资和薪水增长得也很快。1990年新州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老州的34%,一年后便升至45%, 1998年已经达到西部的74%,但此后便陷入停滞。这主要是因为:德国东西部的经济都陷入停滞;东部的劳动生产率上不去。1990年新州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老州的28.5%, 1998年达到老州的60%,但毛工资水平却已达到老州的74%,净收入水平则已达到老州的85.2%。新州的工资增长超过了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单件工资成本便高出了老州的24%,因此暂停执行东西部之间的工资拉平政策。

德国无论是毛工资收入、净工资收入(可支配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单件产品工资成本(Lohnstückkosten)都很高。但是由于执行结构改革计划,上述各项指标的增幅在进入21世纪后,直到2009年都收窄了,并出现了负增长:截至2009年,毛工资的最高增幅为2008年的2.2%,净工资的最高增幅为2001年的3.2%。2009年两者竟然都出现了负增长,毛工资下降了0.3%,净工资则下降了0.5%;劳动生产率的最高增幅为2006年的3.1%,其大多数年份均徘徊在1%左右,2009年竟然狂跌5.2%;雇员的人均报酬最高增幅为2008年的2.1%,大多数年份徘徊在1.5%左右,2009年则没有增长。

图3-15 雇员人均毛工资、薪水和净工资、薪水(单位:%)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分配、工资和薪水同劳动成本和单件产品工资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成本由工资成本和工资附加费成本构成,一般以小时为单位,有时也以月和年为单位,是检验某国、地区生产能力、效率和价格水平的指标。德国每小时劳动成本长期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单件产品工资成本是指生产某一单件产品(即生产率)花费的劳动成本,又分为按每小时和每人计算两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的标准。德国的单件产品工资成本也长期高于其他工业国家。

表3-12 国内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和单件产品工资成本

注:1 从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价格因素,环比指数)以及人均从业者小时(分别以2000=100的指数换算)的变化。

2 雇员人均报酬以及雇员的人均小时报酬(分别以2000=100的劳动生产率指数换算)。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四 工资附加费(人员附加费)

如图3-17所示,工资附加费成本问题在德国的企业管理中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德国的工资附加费成本在世界上长期名列前茅,以1997年为例,当时德国西部单件产品工资成本均额为49.94马克,其中28.36马克是直接支付给雇员的工资,21.58马克是工资附加费成本,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是瑞士,之后是丹麦、比利时、瑞典、奥地利、芬兰、荷兰、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

图3-17 工资附加费占毛工资的比例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人员附加费又分为法定人员附加费、行业人员附加费和企业人员附加费。法定人员附加费包括社会福利费、带薪假期、生病期间的工资照付以及其他法定人员附加费;行业和企业人员附加费则包括假期费、特别支付(奖金和第13个月工资等)。

五 雇员的名义工资上升,实际工资下降

根据德国工会联合会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进入21世纪后,德国政府根据《2010议程》大力降低劳动成本,特别是大幅度削减工资附加费,名义工资呈缓慢增长,实际工资竟然出现下降。2000~2009年,德国雇员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5%,在主要工业国的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排行榜中名列末尾,跟它类似的只有日本(下降1.8%)。这固然增强了德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但却降低了雇员的福利水平,降低了雇员的消费水平,减少了内需。具体情况请参见图3-18和图3-19。

图3-16 劳动生产率、雇员的人均报酬和单件产品的工资成本与上年相比变化的百分比(单位:%)

注:1 从业者扣除价格因素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 与劳动生产率相比的雇员人均报酬。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图3-18 2000~2011年雇员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比较

资料来源:德国工会联合会。

图3-19 2000~2009年主要工业国实际工资增长率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上图显示,2000~2009年,德国的工资名义增长幅度很小,实际是负增长,排在所列国家的末位。从2010年开始默克尔便决定带头加薪,实际工资指数上升。

六 贫困人口收入

德国是个发达国家,但也存在相对贫困的人口,贫困率在10% ~20%浮动。德国的贫困率是按欧盟标准确定的,即收入低于人口中位数收入的60%(参见表3-13)。

表3-13 相对贫困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据联邦统计局2008年的数据,德国人中最富有的10%拥有全部资产的53%,最贫困的50%仅拥有全部资产的1%,其余非最富有的则拥有剩下的46%。2014年2月26日联邦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研进一步表明,德国人拥有净资产共计6.3万亿欧元,但财富分配不均现象为欧盟之首:成年人平均拥有8.3万欧元,1%的最富有者平均资产80万欧元,拥有资产最多的是60岁以上的单身男子,人均15万欧元。16.7%属贫困(die Armut)人口(按欧盟规定在德国为月收入低于950欧元,国际规定为每日收入1.9美元以下)。20%的人一无所有,约7%的人资不抵债。西部成年人平均资产为9.4万欧元,东部则为4.1万欧元。

七 男女同工不同酬

德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男女同工却不同酬,而且差距很大。如2009年制造业、服务业各绩效岗内男性的平均工资为3320欧元,女性的平均工资只有2729欧元,仅为男性平均工资的82%。况且在大多数绩效岗内男女雇员的比例几乎是不相上下。与此相应的是养老金的差距也很大,如2013年老州的男性月均养老金为967欧元,女性只有520欧元;新州和东柏林的男性月均养老金为1031欧元,女性为747欧元。这对一个高唱“男女平等”、高喊“人权”的国家来说确实令人难以理解(参见表3-14、表3-15、图3-20)。

表3-14 2006~2014年德国男女雇员的收入差距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收入结构调查,2015年。

表3-15 2009年制造业、服务业各绩效岗内全时制雇员月工资总额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

图3-20 2013年月均养老金额

资料来源:联邦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八 劳动成本和单件产品工资成本年均增幅的国际比较

现在通过图3-21、表3-16、图3-22来看一下德国的劳动成本、单件产品工资成本同欧盟等国的比较。

图3-22 单件产品工资成本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2000=100)。

表3-16 2014年欧盟各国每小时劳动成本比较

资料来源:统计年鉴2015,联邦统计局。

图3-21 2000~2009年欧盟各国劳动成本年均增幅比较

注:数据包含工业、矿山、能源以及建筑业。

资料来源:Niechoj, T. , et al. : 《德国劳动成本和计件工资成本与欧洲的比较》,载于IMK Report, Nr.60, 2011, S.5。

由图3-21、图3-22可知,德国的劳动成本和单件产品工资成本长期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可以显示其劳动生产率和效率之高,但也让人看到其价格水平之高。这也是施罗德着意要压低之处。2000~2009年,劳动成本、单件产品工资成本和雇员的名义工资年均增幅都是微弱的,而实际工资和劳动成本年均增幅则都处于发达国家的末尾。

九 最低(小时)工资制度

2013年组成大联合政府时,社民党提出并坚持要在全国各行业设立最低小时工资制度。联盟党开始不同意,后来做出妥协,同意实行全国各行业最低小时工资为8.5欧元,2015年1月1日生效。

考虑到各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的不同情况,德国政府规定法定最低工资的实施有两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时期内,某些行业劳资双方在联邦范围内达成行业劳资协议,暂不执行法定最低工资,而是执行每小时行业特别最低工资(branchenspezifische Mindestlöhne)规定,直至2016年12月31日。如理发业规定从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7月31日老州的最低工资为8欧元,新州(含柏林)为7.50欧元;农林园艺业规定从2015年1月1日到12月31日老州(含柏林)的最低工资为7.40欧元,新州为7.20欧元。2016年1月1日到12月31日老州(含柏林)的最低工资提高至8欧元,新州提高至7.90欧元;纺织和服装业规定从2016年1月1日到10月31日老州(含西柏林)的最低工资为8.50欧元,新州(含东柏林)为7.50欧元。2016年11月1日到12月31日老州(含西柏林)的最低工资保持为8.50欧元,新州(含东柏林)则提高至8.25欧元;2015年4月1日到2016年5月31日老州(不含柏林)临时工的最低工资为8.80欧元,新州(含柏林)为8.20欧元。2016年6月1日到12月31日老州的最低工资提高至9.00欧元,新州(含柏林)为8.50欧元。

引进最低工资规定是德国分配政策的一项重大改革,尽管也有一些问题,但总体看还是成功的,使370万人从中获益http://www.der-mindestlohn-wirkt.de/ml/DE/Alle-Fakten/Zahl-des-Monats/zahl-des-monats.html;jsessionid=0155BA9854A7BBBB7D6E5C8584CB591A, letzter Zugriff am 22.02.2016.,每小时8.5欧元的时薪相当于德国51%全职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2015年德国的最低工资为1473欧元,在欧盟各国中排第五位。卢森堡最高,为1923欧元。

十 德国的工资政策

德国的分配政策坚持三大原则,即劳动原则、需求原则和平等原则。所谓劳动原则就是指按劳分配原则和多劳多得的原则。但是提出多劳多得并不等于在事实上就能做到多劳多得,因为人们由于非主观的原因并不能都做到同工、同劳、同得、同酬。例如健康人同病人,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就是此类情况的典型;所谓需求标准就是说只有当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并给以相应满足时,这种分配才是公正合理的;至于平等原则,谁都认为这是理想的,但谁也都认为,绝对平均是没有的。

谈德国的分配首先要区别第一和第二收入分配。第一收入分配指毛收入分配;第二收入分配指净收入以及国家转移支付一类的再分配后的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在执行工资政策时依据的原则如下。

劳动生产率导向 德国政府始终认为,为了整体经济利益,全部劳动成本的提高幅度不应超过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所谓整个劳动生产率则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通货膨胀的平衡要素 单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决定工资和薪水当然是重要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物价也能严重影响收入。一个人可能劳动生产率很高,另一个人可能工资或是薪水增长得很快,但它们都会被通货膨胀所吞没,因此工资政策必须能平衡通货膨胀。

要以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工资水平走势为依据 德国专家委员会一再要求劳资双方在提高工资中应采取克制的态度,这应是劳资双方“理智的市场态度”。德国2000~2009年名义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下降便是这种态度的反映。

要以就业程度为导向 1974~1975年德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下出现了就业危机,于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工资政策日益显得重要。人们主张,只要存在就业问题,就要注意防止那些备受就业危机冲击的部门以及需要新建的就业岗位的工资不要过于高过劳动生产率。

要考虑工资政策的结构因素 特别要考虑各不同经济部门的工资结构问题,考虑不同行业工资的结构,考虑不同职业的不同类型人员的工资结构问题。

要考虑加速新州的适应过程 德国统一时,新州的工资只相当于老州的34%。这给德国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新州的公民怨气冲天,大骂在德国竟然如此公开推行“同工不同酬”,他们是二等公民等,于是联邦政府不得不调集巨资,以尽快解决这一会造成社会严重动荡的问题。

要考虑人们的资产构成 在德国人眼里所谓资产就是指一个人在某个时期其收入资产减去其支出资产所留下的余额,分为货币资产、不动资产和日常使用的资产。对一个私人家庭来说,其住房资产一般要占一家资产的一半,其他一半中的1/4是日常使用资产,余下的3/4是货币资产。

货币资产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今人们已经日益不再像过去那样将货币资产存入银行,而是购买有价证券;股票原本已失去了意义,近来却日益吸引人。

主张资产的再分配 尽力减少两极分化,通过资产的再分配使资产向低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