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阶级概念(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阶级的概念

“阶级”这一词,其最一般的用法,恐怕要属如年龄阶级、所得阶级这样的统计学用法。马克思自身实际上也存在诸如此类用法的实例。例如,“我们需要谈的只是工人阶级的男女儿童和少年。应该把他们分为三类,区别对待:第一类9—12岁,第二类13—15岁,第三类16—17岁”。《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9页。

当然,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阶级,并非这种为了技术处理而存在的阶级。应该被视为问题点的阶级,是指社会阶级,是指因阶级关系而产生的人口的社会现实分裂。马克思以下的记述,便是立足于此。“如果我,例如,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页。

继此节之后,马克思就众所周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展开了阐述,但他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严加区别,一边从现实出发,一边将其从观念上重新掌握,这就是马克思独特的方法论。恐怕这一方法,在阶级论中亦可适用。即,如果将这“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的阶级作为出发点,那么这是将作为人口的单纯分割的阶级视为问题点。根据马克思所说,将其“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之后,终于摸索到“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最终再次重归到阶级时,阶级作为“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页。社会阶级的概念,本来就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

从人口到阶级这一范畴的展开,实际上是以横跨长期的历史过程为背景。“历史的进程并非是那样绝对的。德国为了实现城乡分离这第一次大分工,整整用了三个世纪。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