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阶级概念(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阶级概念的科学性作用

阶级社会(历史)认识到底从何种意义上说是科学的呢?

对于马克思来说,所谓社会或历史的现实认识,终归是在从“政治表面”向“社会生活的深度”深入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发现了潜藏在“按照经济科学”的社会生活的底部的“某些事物”。各阶级的对立,无非就是潜藏在那里的一种现实。以下一文中,明确地表现了此点内容。“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现在马志尼先生也不认为注意社会实际、注意不同阶级的利益、注意出口和进口、注意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房租以及诸如此类的庸俗东西有损自己的尊严了,……但愿马志尼不要就此止步,不屈服于虚伪的自尊心,而进一步按照经济科学来改造自己的全部政治纲领。”《马志尼与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50~451页。

对马克思而言,所谓科学,就是意味着发掘出隐藏于此类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当谈到“前者(‘一切表现形式’,即现象。——译者注)是直接地、自发地、作为流行的思维形式再现出来的,而后者(‘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基础所说的话’,即本质。——译者注)只有科学才能揭示出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21页。,再比如谈到“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25页。时,马克思已经将现实世界中现象与本质的乖离一语道破。

“既然把看得见的、只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是一种科学工作”《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那么它是用何种方式得以进行的呢?答案则是抽象力,也就是说运用抽象力而实现的抽象这一活动。在《资本论》的初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闻名的记述,“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抽象所面对的对象就是现实(历史现实)。而被抽象的现实则表现为“范畴”。所以,初见具有科学性的作品,即使看似“范畴”的罗列一般,那也是将被抽象的现实进行观念再建造的结果。在表面观察中无法捕捉到的本质现实,以科学的手段被再建造,从而得以表现出来。马克思之所以批判蒲鲁东,也是由于这点。“蒲鲁东先生更不了解,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7页。此外,“他没有看到: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4页。

所谓科学,无非便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程序,不断探求事物的why(为什么)和wherefore(为了什么)的工作。

自不必说,阶级概念与构成此类科学程序的所有要素存在密切的联系。阶级利害的社会对立,代表了隐藏在政治对立这一“现象”背后的作为“本质”的原因,是要以“抽象”的手法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底层发现的事物。作为“概念”的阶级,说到底是一个“范畴”,与其他的诸范畴重组,为催生更为丰富而真实的现实表象提供基本构成要素。阶级概念,并不是为了政治煽动而存在的党派专用词,而是为解明事物的“为什么”“为了什么”而存在的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