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的新工作
本书的研究工作无疑是问题导向性的。问题可用中部六省经济分化或“中部崛起,河南塌陷”加以形象性描述,厘清问题的形成原因是本书的首要目标。对本书关注的问题,需要更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而非给出一个想当然或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结论。当然,提出新的理论学说或直接推动理论的发展无疑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的最终愿望和诉求。对于问题导向性的研究工作,对已有理论基于特定问题进行规范的经验研究探讨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研究人员的职责所在。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2006年以来,由于东、中、西地区间的差距在快速缩小,有关中国三大地带间区域差距研究的文献数量较之前明显下降。对于河南省2006年以来与中部其他省份增速差异的实证文献难寻踪迹,本书基于中国产业空间重构在省际呈现的毗邻效应,以及河南省制造业以省级层面相对分散布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河南省近期经济增速慢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原因。
(2)国内外对空间经济学有关经济集聚的经验研究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较少见到对省级以下层面的研究,少有的基于城市层面的文献也忽视了集聚的省别差异,从而未注意到在集聚的总体趋势下,某些省份呈现的经济活动不向城市集聚的现象。考虑到在城市空间尺度,是对经济集聚理论中技术外部性(知识溢出)等微观理论基础进行经验检验较适宜的空间维度,本书构建了基于全国200多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此的回归分析表明:河南、河北等省份所呈现的经济活动不向城市集聚的现象,源于这些省份的产业构成。当一个省份的主导产业外部经济较弱时,产业集聚所能产生的规模收益往往低于因集聚而产生的成本,而产业在城市的集聚成本显然大于在县及县以下区域分布的成本。河南、河北等省份城市经济比重较其他省份显著偏低,源于这些省份以农副产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河南、河北等省份经济活动不向城市集聚并不是对经济集聚理论的背离,反而是对小地理空间范围内经济集聚受产业外部性影响的一个验证。
(3)对以河南省为代表的欠发达传统农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特别是对此类地区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占全国的比重为63.87%,而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0.44%,因此全国和多数省份城镇化研究的焦点是人口分布与经济集聚区域空间错位的影响因素,诸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等;以及由人口分布和经济集聚空间错位而产生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诸如城乡收入差距、城市二元结构等。但河南等省份人口分布与经济集聚的空间错位问题远没有全国整体那样严重,截至2013年河南省城市经济比重为31%,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5%,而且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城镇人口增加约50%源于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因此河南省城镇化问题的研究焦点与全国并不完全一致,有其特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