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的唯物史观逻辑: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自人类发展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今天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但是,任何社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新中国的成立到1978年改革的开启,再到今天改革的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毫无疑问,改革的成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下取得的。在不断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明晰改革的逻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国内的学者们在改革的理解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一种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于是改革的逻辑就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但这一逻辑只是在宏观上提供了指导,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改革的各个领域如何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共契的问题。另一种逻辑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改革的基本取向,从西方经济学到转轨经济学,着重研究的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并以此为基础延展到改革的其他领域,它从经济学的角度提供了某种路线图,但这一逻辑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坚持和把握。

针对上述两种关于改革逻辑的研究,本书试图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历史进程,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改革的逻辑,探索改革的历史和现实规律以及贯穿于改革整个过程的主线。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改革和革命出发,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主导生产要素的转变,从农村改革到企业改革再上升到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都可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论证、验证和延展这一逻辑既可以明确解释过往改革的合科学性以及合规律性,又可以为今天改革的全面深化提供技术逻辑的路线图。

二 研究意义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当实践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实现理论创新以因应实践发展的要求是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透析中国改革的实践因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既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透析中国改革的理论和逻辑,对于我们保持理论自信非常重要。

第一,拓展和深化了改革理论的视角。以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理论为逻辑起点研究我国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拓展和深化了改革理论的研究,有利于使改革的理论天然地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一致。既避免了改革理论的“西化”,又保持了改革理论的一贯性,为改革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阐明了农村改革、企业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为认识和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了范式。推进上述部门和领域改革理论的研究,明确什么是该改的以及什么是不能改的,有助于从根本上厘清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为引导人们对改革树立正确认识提供思路。

2.现实意义

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是要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很多现实问题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透析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和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本书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与改革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既能够对过去的历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也可以对当前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增强理论研究为现实改革服务的能力,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一致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确立和深化提供优质载体。

第二,解决“两个三十年”前后一致性的问题。习近平曾经指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解决这个相互不能否定的问题,既是理论的呼唤,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当改革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的时候,增强民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尤为重要,解决这一点,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和源泉。本书以分析1978年改革前后的相关问题为重点,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原理解读制度和体制前后逻辑的一致性,使改革的实践建构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实现理论掌握群众,进而推动改革实践。

第三,有助于实现理论研究与推动改革实践的统一。本书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域下通过对农村改革、国企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教育改革的剖析,在解释实践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推动改革实践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避免出现改革偏离正确路线的错误,有助于改革实践沿着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

第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不断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才能更有效地使理论进入学生头脑。这既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也是本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书对改革相关问题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问题的解释能力,实现理论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支撑,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