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海洋族群与时代发展
中国是东亚的大陆国家,也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海洋族群是从事海洋活动、创造与传承海洋文化的主体,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海洋族群无疑是中华文明中海洋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承者;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国海洋族群不断被抑制、污名化,甚至沉入历史的地表之下。回溯历史,我们知道,早在上古时期,沿海地区的东夷、百越就是中华民族中最早进行海洋活动的族群,奠定了中国早期海洋文化的基础。
在中国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上,以福建为代表的闽文化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海洋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主要还是由于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选择。《山海经》中记载的“闽在海中”,不仅描绘了“闽”的地理方位,而且确立了闽文化的区域特色——海洋性。海洋性不仅使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区域特色,而且是千百年来福建人漂洋过海、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支持。
自汉朝开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中原汉人开始大量迁移入闽,在汉人与闽族群融合的进程中,迁移者们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与闽人的海洋文化互相影响,形成了闽族群的海洋性特色。从唐代中叶开始,唐、宋、元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政府积极地营造海洋、走向海洋的年代。唐朝开始设置市舶使,这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海洋贸易管理。宋代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口号,从此,中国的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中心移到了东南沿海。元代更是以国家的力量来组织干预国际海洋贸易,同时,在国内,打通南北阻隔、开辟了“海上漕运”。然而,明清两朝却成了一个“闭关自守”的时代,这是一个从海上缩回来的时代。当世界大航海的大潮席卷而来时,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的经济活动已经被纳入世界海洋经济和全球性的市场之中。但是,明清统治者以“海禁”的形式把中国阻拦在世界潮流之外,海商与这种制度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海洋文化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反抗着封建专制与闭关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