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从海洋行为到海洋文明
一种文明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从行为到文化最后形成文明的过程,海洋文明也是如此。虽然“文化”与“文明”的概念纷繁复杂,但从我们研究的对象与目的看,我们认为,海洋族群在滨海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文化”—“文明”是一个顺序发展的过程,其与人类在陆地形成的“文明”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文明的生产既有与其他文明生产的共性,也有海洋文明自己的个性。在此,我们对人类从“海洋行为”到“海洋文明”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初,远古时代的滨海人民早就有了讨小海、钓鱼等海洋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滨海族群都能够从这些海洋行为中总结出海洋文化——与生产行为相适应的家庭社会组织、鼓励该生活方式的生活习俗、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简单生产工具等。在这些适应滨海人民生产生活的组织、习俗、简单工具的基础上,滨海人民又创造出对自我生活方式的精神肯定——英雄与神祇,同时,在工具上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独特的造船的工艺与航海技术;进而扩大了该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这就是海洋文明。
海洋行为经由海洋文化的发展升华为海洋文明,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三个认同。第一,海洋文明是滨海人民涉海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涉海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对文明程度的改造、提升、促进很有意义。实践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文明。人类的涉海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海洋文明,而且推动着海洋文明向前发展。海洋文明并非只是滨海人民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且是滨海人民实践活动本身,是滨海人民的具体行为方式的进步表现,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海洋文明虽然表示滨海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但并不是说“文明就是完善的同义词,是人类预先注定要通往完善的道路”。文明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总结了人类自农业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海洋文明,相信人类还将创造后工业时代的新的文明。
第二,海洋文明是人类理性的选择,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进步。圣西门说:“实际上,文明一方面指人类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指由此而来的人们对自然的影响和发展。”包括海洋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具有两面性,但文明本身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基佐说:“文明这个词所包含的第一个事实,是进展、发展这个事实。”
第三,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明的生产既有与其他文明生产的共性,也有海洋文明自己的个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不应该“遗漏”海洋文明的重要篇章,海洋文明为单纯的陆域文明补充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与更加开放的状态,甚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海洋文明为陆域文明带来更有生命力的竞争与多样性。同样,海洋文明并不是人类唯一的文明形态,其依海而生,有其局限。
一 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Culture(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在中国语言系统中,“文化”这一词古已有之。“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初,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就搜集了100多个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时代更是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内涵。
我们认为,在沿海族群进行大量海洋生产行为,即捕捞、晒盐等直接的生存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与该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家庭社会组织、鼓励该生活方式的生活习俗,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简单生产工具等,这是我们讨论的海洋文化。
在我们的讨论体系中,海洋文化是海洋行为发展到海洋文明的重要环节,对海洋文化的理解是我们进入该研究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从三个层面来展开。第一,“物质”的层面。第二,“制度”的层面。第三,“精神”的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我们都以“行为”—“文化”—“文明”这个发展序列分主题地展开。
我们认为,中国的海洋文化是在庞大的农耕文化的机理中成长起来的,或者,也可以说中国的海洋文化受到了农耕文化的规范,因而呈现出和平发展、共享共荣的特点。同时,中国海洋文化的非扩张性与侵略性也是在和西方的海洋文化相比较中凸显出来的。由于海洋文化的流动性,人类的海洋文化都必须放在全球的舞台上来观察。
二 “欧洲文明中心论”的谬误
在中国的学术界,海洋文明,主要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西方的文化体系里,对中国影响比较深的是黑格尔。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里,提出了“海洋文明”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整个古希腊文明由于有了航海,由于有了海洋贸易与海洋移民,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整个欧洲文明又是古希腊文明的延续。所以黑格尔非常自豪,他认为,整个欧洲文明能够在19世纪以后成为整个世界文明的中心,就是由于欧洲文明是由海洋文明构成的。在他看来,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斗争的,这一切都孕育于他们的海洋文明;而东方文明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其原因在于东方文明孕育于大陆文明。
所谓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其提出源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明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在该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他们漂泊地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
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帮助……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但他们以海洋作为陆地的天限,闭关自守使他们无法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
第三种类型以海洋民族为代表。当他们“从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便以智慧和勇敢,超越“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的平凡的土地,走向大海,从事征服、掠夺和追逐无限利润的商业。毫无疑问,黑格尔是以海洋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阶段来否定和贬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
当他进一步以这三种地理分类来“观察和世界历史有关的三大洲”时,这一倾向更暴露无遗。他认为:“阿非利加洲是以高地做它的主要的、古典的特色,亚细亚洲是和高地相对的大江流域,欧罗巴洲则是这几种区别的综合。”在黑格尔看来,“(非洲)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到自觉的历史的光明”,因此“它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它没有动作和发现可以表现”。而亚洲,虽然是世界历史的起点,“精神的光明从亚细亚洲升起”,但世界历史是从“东方”走向“西方”,亚洲是绝对的“东方”,而欧洲是绝对的“西方”,亚洲“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联系,完全只是由于其他民族把他们寻找和研究出来”。唯有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央和终极”,“绝对的是历史的终点”。
黑格尔观念里的“海洋文明”与我们学术界所认为的“海洋文明”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在我们的学术界,“海洋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解读成“鱼盐之利”。海洋的确给人类提供了鱼盐之利,但是,如果仅从鱼盐之利这个层面来解读海洋,这个“海”仍然是农业文明小小的延伸。从黑格尔的角度来看,人类通过航海突破了陆地的局限、走向更广阔的约70.8%的生存空间,在新的生存空间里进行新的文明的生产和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进而产生新的文明形态;这才是海洋文明的真谛。
虽然黑格尔为我们提供了“海洋文明”的概念,但黑格尔的另外一段话,却给中国的学术界带来了灾难。黑格尔认为,在世界的其他地区,即欧洲之外的地区,虽然也濒海,虽然也有宏伟的建筑,但是非常遗憾,他们却没有海洋文明。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说道:“就算他们自己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这个观念在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以致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彻彻底底跟海不发生关系的内陆型的国家。早些年,我们的学术界曾经有过这样的观念:黄河一直没有流到海洋上,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拥抱蔚蓝色的大海;我们的母亲河“殇”了。
黑格尔的理论在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海洋文化领域中,一方面造成了欧洲文化优越的学术情绪,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中华文明一元论的认知。中国的确是一个欧亚大陆上的陆地国家,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农业文明。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不仅包括陆地,而且涵盖了面向太平洋开放的漫长海岸线;因此,中国必然有自己的海洋文明传统。过去的中国人长期以农耕一元化来取代中华文明的多样化;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时期,中国人必须运用新的知识体系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补充。
三 时代与海洋文明的发展
以人类的生产方式的阶段性来划分,人类文明已经走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渔牧阶段
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人类的游牧和农业文明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质是人类主要以陆地为活动舞台,人与大自然之间形成非常和谐的关系。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游牧与农业文明时间最为漫长,也造就了在大洋分割的陆地上的不同族群的民族特性。
(二)工业阶段
在人类文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人类开始突破陆地的限制走向海洋,并在海上寻找商业贸易机会,同时在陆地上逐步开始了工业化的过程。16世纪,西方进入地理大发现时期,同一时间,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工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人类文明进入第二个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的很多历史现象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现在陆地上所居住的族群及其语言、制度习惯、文化传统,都与16世纪以来由于海洋争夺而形成的世界大洗牌有很大的关联。
(三)后工业阶段
第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是科技高度发达,人类突破大自然的限制,开始飞向太空、潜入深海,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中国正要进入的一个阶段。
至此,我们可以对本书所涉及的“海洋文明”做出界定: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特定产物,并不是指“靠海吃海”,也不是指为了获取海洋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所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海洋文明专指一种文明能够凭借海洋的广阔性和开放性、与其他文明进行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的能力,及这种能力所形成的精神价值和物质成果。这就是我们这本书里所涉及的海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