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对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随着社会史的复兴,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90年代以后,一些致力于灾害史研究的史学界同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灾害史的研究中,使灾害史研究硕果累累,呈方兴未艾之势,史学界正在形成浓厚的灾害史研究的学术气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活动的大规模展开,学术界也加强了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的研究。由于清代以来自然灾害丛生,所以人们更加关注清代以来的自然灾害史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灾害史资料的整理;二是对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三是对区域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对历史时期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和东北地方史、东北地方志以及档案、奏折中的研究成果;二是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已有众多学者对全国性自然灾害史和关内各区域自然灾害史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仅就与东北地区相关的自然灾害史的资料来源、整理情况和研究状况做一概述。
一 主要资料来源
本书涉及的资料范围广、容量大,从总体上来说,以当时的官方资料为主,特别是关于自然灾害和荒政方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古籍文献类。《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6月至1987年1月,影印本。李洵、赵德贵点校:《钦定八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清朝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罗振玉等编辑:《皇清奏议》,全国图书馆古籍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沈云龙:《皇清道咸同光奏议》,(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钦定大清会典》,(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宫中档案乾隆朝奏折》,1982年版。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版。这些古籍文献都详细记载了清代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报灾以及政府的钱粮赈济、救荒措施、仓储制度等。
档案类。清代的档案是记录清代自然灾害史极其重要的资料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边疆档案资料选辑》(清代民国),东北边疆档案文献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澍田、潘景隆:《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内部资料,1981年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阿城汉文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辽宁省档案馆编译:《盛京内务府粮庄档案汇编》(上),辽沈书社,1993年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澍田:《吉林农业档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吉林将军衙门档案》《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辽宁社会科学院:《天聪九年档》《雍乾两朝镶红旗档》《黑图档中有关庄园问题的满文档案文件汇编》《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汉文档案选编》等。这些原始档案中辑录了大量有关清代东北地区自然灾害及荒政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东北灾害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方志类。方志是研究区域史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也是研究灾害史和农村经济社会较为集中、完整、系统且数量庞大的史料来源。东北地区现存的地方志包括清末民国时期的旧志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编纂的新志。旧志既包括东北地区的通志,如《奉天通志》《吉林通志》《黑龙江志稿》等,也包括各地区的州、府、县志以及风土志、山水记等。这些旧志里的灾异志专门记载了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状况;蠲免、赈济、仓储和慈善中都记载了政府设置的救灾机构、救灾措施等;人物志中记载了民间士绅和士民的赈济活动。新志中的农业志、水利志、粮食志、土地志、物价志、民政志、人口志、财政志、卫生志、地震志以及大事记中都涉及清代东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救灾、防灾等问题。
专著类。共分三类。第一类是有关东北地区的著作。郑毅:《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1~5),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内部资料,1975年版。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编:《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 清代浙闽台地区诸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8年版。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气象出版社,2007年版。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气象出版社,2005年版。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版。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谢毓寿、蔡美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三卷(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地方志研究所:《黑龙江通志采集资料》(上),内部资料,1984年版。李兴盛、张杰:《清实录黑龙江史料摘抄》(上、中、下),黑龙江出版局,1983年版。李澍田:《珲春史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李澍田:《清实录东北史料全集》(1~4),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李兴盛、全保燕:《秋笳馀筠》(上、下),黑水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地方志研究所编:《黑龙江通志采辑资料》(上、中、下),内部资料,1985年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锡良遗稿》奏稿,全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邓拓:《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杨余栋:《清代东北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穆恒洲:《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辛培林、张凤鸣、高晓燕:《黑龙江开发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资料是研究东北地区自然灾害史的主要著作资料。第二类是理论性的著作。申曙光:《灾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马宗晋、郑功成:《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刘波、姚清林、卢振恒、马宗晋:《灾害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许飞琼:《灾害统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曾国安:《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马宗晋、张业成等:《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这些著作为东北灾害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类是对东北地区灾害史研究具有影响和借鉴作用的灾害史著作。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减灾方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曹树基:《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李文海:《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范宝俊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与救灾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论文类。目前,关于东北灾害史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水旱灾害和疾疫灾害两个方面。王景泽:《明末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王燕:《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刘丽丽:《清代松花江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松辽水利史》,珠江水利网,2007年7月2日。焦润明:《近代东北旱灾的社会成因及影响》,《文化学刊》2009年第5期。焦润明:《近代东北灾荒史论略》,《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焦润明、孟健:《论民国年间奉天的民间慈善救助》,《东北史地》2008年第5期。王虹波:《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与救济》,《东北史地》2009年第5期。王虹波:《1912~1931年间辽宁水灾与救济》,《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5期。王虹波:《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的社会应对》,《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秦升阳、王虹波:《民国初期吉林仓储概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王虹波:《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巫术救荒》,《求索》2010年第6期。谭玉秀:《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水灾与社会应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王广义:《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吴蓓:《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开发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雷国平:《黑龙江区域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4期。雷国平:《黑龙江区域自然灾害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丁美艳:《宣统年间东北鼠疫灾难应对之防疫法规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李皓:《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变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曹晶晶:《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及其控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焦润明:《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焦润明、焦婕:《清末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考论》,《辽宁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王道瑞:《清末东北地区暴发鼠疫史料》(上、下),《历史档案》2005年第2期。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的灾害史研究论文多集中于清末民国时期或近代,清代以前的很少,清朝一代的灾害史研究还未见专题研究。
报刊类。主要涉及东北地区的报纸,如《盛京时报》《申报》《大公报》《滨江时报》《东方杂志》《奉天公报》《吉长日报》等,其中《盛京时报》中记载了大量有关东北地区灾害方面的新闻,是研究东北灾害史必不可少的报刊资料。
二 自然灾害史资料的整理
收集和整理灾害史资料是灾害史研究的基础工作。20世纪以来,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开始致力于灾害史资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中,自然灾害频频袭击华夏大地,促使学者们更加重视对自然灾害史资料的整编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史学界掀起了自然灾害史资料整编的高潮,一些学者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爬梳整编出大量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史料。其中涉及东北地区的成果主要如下。
地震历史资料的整编。涉及东北地区的主要有两部。一部是《中国地震资料汇编》,是197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组织各省、市、自治区的历史工作者和地震工作者查阅了历代的档案、地方志、特藏文献、石刻和题记等资料编写而成的,共5卷,由科学出版社于1983~1987年相继出版。另一部是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写的《清代地震档案史料》,由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版。在这些地震史料中,均有历史时期东北地区的地震资料,其中详细记载了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历次地震的发生、地域、灾况及造成的损失。
洪涝灾害史料集的整编。最重要的一部是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自1981年起整编的“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其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是《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该书由中华书局于1998年出版,书中的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1736~1911年清代“宫中”“朱批”“军机处录副”档,即清代地方政府各类官员呈报的档案。本书将清代东北地区的洪涝灾情、河道变迁及治理、水利工程技术和内河航运等资料整编成书,为研究清代东北地区洪涝灾害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档案资料,在中国灾害史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气象灾害史资料的整编。专题性的资料整编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东北及内蒙》(第六分册),是1972年中央气象局研究所联合华北、东北十省份气象局着手整理的历史时期的气候资料,共整编出1470~1979年近500年的旱涝史料。其史料主要来源于明实录、清实录、明史、清史稿·灾异志、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故宫档案、奏折、州府县志等。此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王远教授对自1470年(明宪宗六年)至1950年的气候资料再次进行整理,其所依据的史料,除各地方志外,还补充了包括散藏于中国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000种方志,整编内容除旱涝外,还包括饥馑、霜灾、雪灾、雹灾、冻灾、海啸和瘟疫等灾情的实况。另一部是温克刚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黑龙江卷、辽宁卷),由气象出版社分别于2005年、2007年、2008年出版。
除了上述专题性资料整理外,还有地区性的灾害史资料整理,如穆恒洲主编的《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汇集了自古及今吉林全省的各种自然灾害资料。此外,在经济史、农业史的资料辑中也存有大量自然灾害方面的史料。如李文治编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共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陈振汉等编的《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共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黄苇主编的《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等等。
三 自然灾害史的专题研究
在系统挖掘与整理资料的同时,学者们还对东北地区自然灾害史及其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学界对历史时期东北灾害史的专题研究还不多。早在清末,就有学者对当时频发的自然灾害进行探讨,《申报》《大公报》《盛京时报》《东方杂志》《东北农业》等报刊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探讨了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灾情与影响,注重研究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从灾况、致灾因素以及防灾技术和措施等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这些研究成果对当时甚至今天的防灾与减灾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咨询作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林、水利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更加关注现实灾害问题,更注重从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发挥灾害史学的咨政借鉴功能,无论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还是对灾害史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历史上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一定的资料基础。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东北灾害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松花江流域水旱灾害及生态环境的研究。王燕的《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论述了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各民族经过辛勤的开发活动,使该地区的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发,农业、工商业以及城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移民耕作能力有限以及清政府缺少对这一地区开发的规制,长期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和森林采伐等行为破坏了天然植被,导致这一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水土流失,地力逐渐下降,气候也趋暖趋干,从而阻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松花江流域自然灾害的频发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吴蓓的《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开发研究》通过对近代松花江水利开发过程的考察,从社会、灾害、水利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勾勒出松花江流域水利开发由传统水利逐步向近代水利转型的历史变迁,探讨了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水利活动对流域自然环境的作用,总结出近代治水方略与水利实践的成败得失。任晨的《一百年来第二松花江流域水环境的历史变迁(1898~2000)》认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使得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从农耕文明的破坏、交通近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对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第二松花江流域水环境逐步恶化的原因,深入探讨了第二松花江流域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提出了改善第二松花江水环境状况的对策,为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
二是对历史上瘟疫灾害的研究。丁美艳的《宣统年间东北鼠疫灾难应对防疫之法规研究》探讨了为应对1910~1911年东北鼠疫灾难,清政府开展大规模的防疫法规建设,从而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作者阐述了法规的颁布情况、规程以及法规的实施、防疫辅助规制与执行情况,并对清政府防疫法规建设进行了历史评价,认为这部防疫法规的源流具有舶来性,制定具有应急性,执行具有强制性,内容具有灵活性,大规模的防疫法规建设不仅对当时的疫情综合治理、防止鼠疫复发起到了重大的现实作用,而且对后世的防疫法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李皓的《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变迁》论述了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鼠疫的大流行一方面给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等都带来了新的灾难,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导致经济环境恶化、商业萧条,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雪上加霜,鼠疫的肆虐及防预初期的不力给一些周边国家进一步染指我国内政提供了借口。另一方面,鼠疫的流行又锻炼了清末的人们,抗役斗争推动了东北乃至全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提高了社会和个体的抗灾能力。在防疫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协调合作,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伴随着防疫工作的展开,近代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为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推动了清末东北社会的近代转型。曹晶晶的《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及其控制》考察了1910~1911年东北鼠疫的发生、蔓延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恐慌,认为在鼠疫对社会造成破坏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启动了近代国家防预体制,鼠疫的防控推动了中国政府体制和行为的近代化。焦润明的《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论述了面对灾难,清政府及各级地方当局、士绅积极采取防疫应对措施,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各级防预组织,颁布各种法规,推行火葬,制定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制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防疫合作,召开国际防疫研究会。舆论界也积极进行防疫宣传,民间士人积极筹措防疫款项。这些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鼠疫灾难的进一步蔓延。这些论文都力求探讨东北地区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灾害的影响以及防灾、减灾对策。
三是对历史上自然灾害与民族问题的研究。王景泽的《明末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认为,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互相攻掠,建州女真趁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骑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但无论明朝灭亡还是女真族的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的基本状况而定。
四是对东北灾害的成因及影响的研究。焦润明的《近代东北旱灾的社会成因及影响》认为,中国东北地区近代旱灾发生频繁,灾害严重。灾害的形成因素很多。自然的社会气候是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旱灾的轻重程度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环境严重破坏、政府腐败、贪赃赈款等,不仅会加重旱灾灾情,而且会促成旱灾的频繁到来。旱灾不仅导致农业歉收、物价上涨、政府财政损失,而且会引发瘟疫流行,造成社会动乱。雷国平的《黑龙江区域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分析中国及黑龙江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构成的基础上,通过该区域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不同时期粮食减产总量及占粮食总产比例变化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自然灾害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雷国平的《黑龙江区域自然灾害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认为,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曾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限制了土地产出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分析区域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和成灾面积的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变化以及对土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自然灾害产生的实质和变化趋势,可以为该区域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五是对东北灾荒与救济的研究。王虹波的《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与救济》对1912~1931年吉林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考察,探讨了这一时期灾害发生的概况和特点以及灾害的救济情况和措施等,梳理和再现了这一时期吉林灾荒的概貌,弥补了东北区域灾荒史的不足。王虹波的《1912~1931年间辽宁水灾与救济》论述了1912~1931年辽宁水灾的特点及成因,认为政府和社会的救济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由于灾区广漠,政府救济乏力,有灾必荒,往往造成灾民的生存举步维艰。秦升阳、王虹波的《民国初期吉林仓储概况》考察了1912~1931年吉林仓储情况,探讨了这一时期吉林省仓储的设置、管理、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历史作用。王虹波的《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的社会应对》认为民国时期吉林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原因是,“九一八”事变前,国内军阀混战,经济凋敝,使灾后的社会应对环境较差。由于政府忙于国内的政争,直接的物质赈济减少,主要通过对当时国家政策的调控来缓解灾情,对灾荒的应对能力相对减弱,而此时民间救助力量逐渐增强,各种慈善团体和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虹波的《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巫术救荒》指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科学救灾思想无法得到深入推广。传统的巫术救荒便成为这一时期上至政府官员、绅商贤达,下至平民百姓所推崇的主要消灾方式。通过祷告祭拜、设坛祈神,甚至割肉祭神,达到感动神灵禳灾的目的,并用“演戏酬神”方式以谢神灵。巫术救荒的实质是统治阶级为迎合灾民心理,用来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应对灾害的手段,也是灾民的一种心理调适和心灵慰藉。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不仅贻误了救灾时机,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焦润明的《近代东北灾荒史论略》讨论了1840~1949年中国东北地区的灾荒以及民众应对灾荒的历史沿革,即从近代东北地区灾荒的历时性分布、灾荒成因、灾荒影响、从无效应对到有效应对、灾荒救助与社会进步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概述灾荒对近代东北社会的影响,论述卫生防疫、慈善救助等救灾措施,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解析了近代东北社会近代化的历程及与民众的互动关系。谭玉秀的《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水灾与社会应对》认为,“九一八”事变前,受天气变化、森林过度砍伐与政府疏于防范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境内时常洪水泛滥,波及范围广,灾情较为严重,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应对水灾,政府与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拨发赈款、广集善款、迁移灾民垦荒、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捐款捐物、组织义赈等,使灾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置。但当时东北地区的局势动荡,治理水患的经费捉襟见肘,官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尽全力履行职责,等等,致使灾况未获得有效的缓解。
一些专著中也涉及灾害与赈济方面的研究。如孔经纬的《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张士尊的《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范立君的《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辛培林、张凤鸣、高晓燕的《黑龙江开发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石方的《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也都记载和阐述了有关东北地区灾害与赈济方面的片段内容。
此外,东北三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黑龙江省志》《吉林省志》《辽宁省志》以及各市县志书中的“自然环境志”“气象志”“粮食志”“水利志”“人口志”“财政志”“民政志”等也记载了历史时期东北境内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及救济情况。
从总体上说,对历史时期东北地区自然灾害史的研究还较少,尤其缺乏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因此有待我们做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