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利率调控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经历了1949~1978年计划经济下高度统一的金融体系结构,1979~1993年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和1994年以来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与金融市场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先是金融机构结构从高度集中的大统一中解放出来,逐渐建立了一种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在该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明显分离,不过还是以商业性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形式存在。随后又初步建立了与中国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银行部门为主体,同时包含证券、保险等机构的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金融机构结构多元化带来了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的创新。中国已采用多种信用形式,这使得直接融资工具渐渐增多,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股票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中最受关注的金融工具。当然,金融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金融开放的大门也从未关闭,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总是比较关注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部门不断推出的存款品种,证券市场上不断新增的股票、债券与基金,保险机构新出的险种等都无疑表明中国金融工具结构的多元化。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最大变化是从无到有。这期间不仅构建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还通过发展各种金融市场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使得金融市场内部结构更加多元与完善。

虽然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具有普遍性,但是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为导向,因此金融结构的变迁受到了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与环境的影响。另外,从进程上看中国金融结构变迁过于注重总量的增长与扩张,而忽略了金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导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并且,中国金融结构发展与改革主要体现在现象上而未能深入地触及本质,虽然金融结构在多方面表现出多元化,但是其功能与效率并未得到提升。这些表现与特征使得研究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中国金融结构整体描述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金融总量的不断扩张,本章通过搜集整理相应年份的资料,获得了中国2001~2013年相关的金融总量数据,并通过趋势图进行分析,具体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1.中国货币供应量变化趋势分析

货币供应量是反映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金融指标,不仅是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还能反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在此主要对货币供给量的三个层次即M0、M1和M2的趋势和现状进行分析。图2-1显示了中国2002~2013年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数值变化和相应的年增长率。

图2-1 2002~2013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可以看出,这段时期内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明显的上升,这与中国经济总量不断上涨的趋势相一致,因为经济不断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带动了货币供应量的总体提升。同时,可以看到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长速度在相同时间段的波动也有不同,从增长幅度来看,在货币供应量上升的过程中M0波动性明显低于M1和M2, M2的波动性介于M0和M1之间。同时在2007~2010年,M0、M1、M2都出现了剧烈的波动,这是因为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央行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反映在货币供应量上就是波动的加剧。

2.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结构变化趋势

图2-2给出了2002~2013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贷款的数值变化和相应的年增长率。分析可知,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总额一直呈现递增趋势。从增长率上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存款的增长率一直高于贷款,且存款的波动性要低于贷款,显示中国一贯的高储蓄特性。而金融危机之后,贷款增长率开始略高于存款的增长率,其原因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加剧了通货膨胀,造成存款的吸引力下降,而各种高收益的贷款项目受到追捧。同时,还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存贷款增长率波动减小的趋势。

图2-2 2002~2013年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3.中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进行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一般用广义货币M2占GDP的比值来衡量。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占比不高,所以一般用M2/GDP作为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的一个指标。

麦金农也曾使用这一指标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发达程度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货币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已成为世界金融深化程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如图2-3所示。

图2-3 2002~2013年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4.中国的金融深化水平

金融相关比率(FIR)最早由戈德史密斯提出,其含义是一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即国民财富)的比例。FIR可以综合反映该国金融结构的总体状况和金融发展的水平与阶段,是衡量一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程度的主要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其定义为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GDP的比率。

一般意义上,金融相关比率的数值越大,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分离程度就越高,金融系统的规模与资源配置能力就越强;反过来,金融相关比率的数值越小,说明金融体系发展程度越低,金融系统的规模与资源配置能力就越弱。

根据当前金融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的金融资产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货币类金融资产、证券类金融资产(包括债券类金融资产和股票类金融资产)和保险类金融资产。其他类别金融资产规模较小,在全部金融资产中占比较小,暂不作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中国金融资产统计

资料来源:Wind资讯。

由图2-4可见,2002~2013年,中国的金融相关比率上升趋势明显,从2002年的1.9上升到2013年的2.85。在这期间,2008年出现了一个低谷,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产生了极大的打击,造成股票流通市值的严重缩水。总体来说,根据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层次理论可知,2001~2013年,中国金融发展从初级迈入了高级行列。

(二)金融资产结构分析

伴随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金融工具种类不断增加,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结构作为金融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中国的金融资产种类虽然很多,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股票、债券、保险、金融衍生工具等。

图2-42002~2013年中国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

虽然金融资产具体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但是鉴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在此主要选取了中国几个时间点的数据资料,并着重从货币类、债券类、股票类和保险类等方面来讨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总量与每一类的具体内部结构情况,以此了解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所需要的具体数据资料见表2-2。

表2-2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变化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Wind资讯。

由表2-2可看出,2002~2013年中国金融资产总额由约24万亿元增加到162万亿元,增长了近6倍。其中货币类占总金融资产的比重在不断减少,从2002年的约78%下降到2013年的68%;债券类的比重由2002年的约16%变动到2013年的18.45%,增长并不显著;保费收入的比重由1.29%下降至1.06%,显示中国保险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重要性并不大;股票类由5.26%变动为12.30%,显示其在金融资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金融机构结构分析

目前,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该体系具有管理性、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内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特点。

截至2013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整体情况如表2-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金融机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表2-3 中国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以及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的相关网站。

第一,种类相对齐全。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保险类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经济和金融发展所需的各种机构载体基本齐全,金融功能相对完整,金融产业种类也较为完备,具备了现代金融业发展所必需的产业基础。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结构特色是:管理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兼备,内外资金融机构并存,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体,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辅助。

第二,银行作为主导。在中国的金融产业结构中,银行业处于主体地位,金融中介主导型金融体系结构明显。截至2013年底,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量的81.53%,表明整个金融体系结构是典型的金融中介主导型结构。

第三,国有金融机构处于寡头垄断地位。这是中国金融结构的鲜明特点。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家控股的保险公司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从资产结构还是机构网点及人员构成看均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所占比重稳步下降,非银行类金融结构所占比重逐步上升,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国有金融机构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民营金融只是处于补充地位。金融所有权结构单一,造成了金融风险结构的单一,即国家承担的风险非常集中。

(四)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同时,金融市场结构也是金融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复合体,这是因为它不仅包含传统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还纳入了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目前各个市场的具体规模见表2-4。

表2-4 中国2013年的金融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可以看出,目前中国虽然已经具有比较完整的金融市场,但是数量结构失衡,表现为原生的传统市场相对比较发达,但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充分,这与中国金融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同时可以发现中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比重是比较大的,这也显示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均衡、市场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五)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的未来发展

经过前面对中国金融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金融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中国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在目前金融结构中的产权结构、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上表现比较突出。

首先,金融结构中产权结构不合理。国有成分的比重较大,所有制结构单一,既不利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发展,也容易造成金融效率的低下。

其次,中国金融空间结构不合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的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资金过多偏向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获取的金融资源比例则较小。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市场比较单调,几乎只有传统的存款贷款业务。

最后,中国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滞后,造成了明显的金融机构集中化发展。以国有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使得金融业务高度集中,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结构发展缓慢,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待发展提升。

第二,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目前中国金融业告别了过去只有银行业的单一发展局面,其他金融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含有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种类繁多的产业体系,但是金融业的内部结构并不协调。很明显的特点是:银行业一枝独秀,其他非银行类机构规模较小。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重为81.53%,特别是国有银行在经营中缺乏竞争对手,重规模轻效率,资产质量不高,同时在信贷方面极易将风险集中到银行业,这些不足难免造成中国的金融产业之间聚合性不高,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种类已经比较齐全,不仅包含传统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囊括了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量多并不代表质好,虽然种类繁多且齐全,但是市场结构是失衡的,具体表现为种类失衡,即资本市场中比较重视股票和证券而轻视企业债券。即使在股票市场中,也更加看重股票的流通而不看重发行。这种失衡不仅使金融市场运作失灵,还造成了严重的投融资障碍,降低了金融市场稳定性。

第四,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中国金融资产种类已经比较丰富。不过,中国的金融资产品种和数量相对于市场的巨大需求来说仍然不足,特别是非货币类金融资产比重较低,同时金融创新性产品少,金融工具结构也不合理。

展望未来,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有如下趋势。

在金融总量方面,由于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型,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被设定在7.5%左右,而且政府对于使用积极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态度将更加谨慎,因此,未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且增长幅度将会有所下降。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居民和企业将进一步降低金融资产配置中存款的比重,提高其他形式投资的比重。未来,存款的增长率应该仍然会略低于贷款的增长率。

在金融资产结构方面,基于国家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导向,以及中国影子银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业务模式逐渐规范,债券发行和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债券和股票类资产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重会有明显的增强,债券资产和股票资产的结构组成也将逐步优化。

在金融机构结构方面,未来一段时期内,以银行为主的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银行的资产规模将有所下降,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将会稳步上升。同时,在银行内部,结构也将有所调整,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而政策性银行、便于扶持中小企业的城商行、专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农商行的重要性将有所提高,表现在资产结构上就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有所下降,而政策性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提高。

在金融市场结构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市场结构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变,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态势不会改变,仅有的调整只能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结构的调整(这还取决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黄金、保险等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将继续扩大。

在金融深化水平方面,2001~2013年,中国金融相关比率呈低速增长的态势。如果不遇到大的(如2008年金融危机)环境变化,这种低速增长的态势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中国的金融相关比率将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