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先贤:马注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马注与中国传统文化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特别是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中,实现其民族化和地方化的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渐进的过程。马注出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回族家庭,自幼受的是儒学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穆斯林学者的政治生涯和经历。应该说,马注的政治生涯与詹应鹏和张忻大致相同。詹应鹏(明末清初江南宣城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进士。曾任浙江嘉兴知府,后任两浙提刑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总督粮储。崇祯四年(1631年)退居故里。所著《巢云阁集》和理学著作均失传,仅存《群书汇辑释疑跋》。张忻(1590—1658年,山东掖县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历任知县、吏部主事、太常寺卿。清初授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天津。著有《三芸馆诗草》、《归围日记》、《清真教考》等,《清真教考》书已失传。仅存“清真教考序”。见白寿彝《明末两回教史家——詹应鹏与张忻》。可是,他的族裔和家庭背景,决定了他的思想主流仍然是伊斯兰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然会继陈思、张中、王岱舆之后,在宗教、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借鉴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以构建伊斯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处,以表述其宗教主张、学理奥义,从而在修身、律己、待人、接物、处世等社会交往方面,在为后人确立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方面,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可以说,他的著述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而又独特的贡献。笔者在行文中,仅着重阐释他在无极太极、三纲五常、修齐治平、格物致知等方面,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依据他在写作过程中,引用、借鉴汉文典籍典故,他的中医药知识等方面,展现他所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马注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对儒释道的态度,并非全盘接纳而无所取舍,有的甚至评议或予以斥责。他所交往的海内知己对《清真指南》的推崇以及相关的序言,也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