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先贤:马注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无极太极

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概念。《老子》已有无极一词;《庄子·在宥》有“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之说;《列子·汤问》提出“物之终始,初无极矣”;上述周敦颐承袭道家思想,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等说,含“有生于无”之意;南宋朱熹在《答陆九渊书》中认为,无极是太极的形容词,“正以前无方所、无形状……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古通‘嗅’——引者注),影响之可言也”;明清之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说:“无极,无有一极也,无语不及也。……无有不极,乃谓太极。”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第140页。这是说,无极指的是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它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汉代易学家以混沌未分的元气解释太极;东晋玄学家韩康伯注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时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北宋理学家刘牧《钩隐图》卷上说:“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制,是曰两仪”;邵雍在《观物内篇》中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太极,道之极也”、“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认为太极是一,是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的精神,就人而言,“心为太极”,就天地而言,“道为太极”;周敦颐上引之说表明,他以无为本的思想,其太极乃指虚无;朱熹《朱子语类》卷一认为“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夫指天地万物之根”;与以虚无的太极解释宇宙之本原不同,北宋的张载在《正蒙·大易》中说:“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在《正蒙·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以物质性的“气”解释太极;同样的,南宋的叶适在《进卷·皇极》中说:“夫极非有物,而所以建是极者,则有物也”,认为只有有形的“物”才能有无形的太极。冯契:《哲学大辞典》,第17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关于无极、太极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说法虽然各个不同,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是中国传统的表述形式。作为语词概念的无极、太极,被视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宇宙万有的本原。

与无极、太极相关的无极太极之说,对穆斯林学者、经师、阿訇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上述,陈思的《来复铭》,可能是汉文伊斯兰教碑铭中最早应用“无极太极,两仪五行”陈思:《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来复铭”碑》,见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第215页。之说的文献之一。应该指出,陈思并非不了解中国典籍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之说,只是他在《来复铭》中,接受了周敦颐的说法:“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土金木……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惹人变化无穷焉。”周敦颐:《太极图说》。陈思不外乎是以“无极太极,两仪五行”极其简略地表述了先天和后天宇宙衍化的情景。按马注的说法,“五行”不过是宇宙万有的产生、形成过程中,由先天的“四象”(精神性实体,指水、火、气、木;有时,马注也称之为“四行”)衍化而为后天的产物——“五行”(物质性实体——金、木、水、火、土)。在伊斯兰教的相关著述中,“五行”被视为后天的物质元素,而与这类著述中所述先天的“四象”又有所不同。此后的穆斯林经师、阿訇、学者,在表述形式上,大都采用变换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词、概念的做法,似乎成为一种模式而被沿袭或遵奉。

一般地说,无极太极,两仪四象,是人们最为常见的表述形式。就陈思的“元于无声,始于无形”陈思:《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来复铭”碑》,见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第215页。冯今源有《〈来复铭〉析》一文,见《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之述,以“五行”替代“四象”根据中国的传统说法,“四象”指春、夏、秋、冬四时,或指水、火、木、金布于四方,或指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据《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两仪”指阴阳或天地,认为四时等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化。见《辞海》(缩印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第758页。“五行”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与“四象”所说的“水、火、木、金”仍有所不同。,在表述上显得简明、概略,从《来复铭》的整个内容来看,他表述的是真主造化宇宙万有,以人为代表的宇宙万有,应予复命归真,是他的中心思想。

就是说,他的表述,为的是说明真主的造化“源于无声,始于无形。皇降衰彝,锡(古通“赐”——引者注)命吾人,与生俱生,与形俱形”陈思:《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来复铭”碑》。。即在真主造化出宇宙万有(由精神性实体演变为物质性实体)后,降示并安排有等次的律法、典章,恩赐人以天命,使之信仰、遵奉;或者说,宇宙万有由精神变物质,得以赋有形体、生命,从而人则有其应予信仰、遵奉的天命,人在结束其尘世的生命后,再返回到真主那里。真主造化之人,在此过程中如不“存心养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其命”,则人“将何以复帝者之命”陈思:《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来复铭”碑》。

上述的张忻在《清真教考序》中,在表明伊斯兰教的经文在言理、言事、言物等方面,同样借鉴语词无极、太极,他说:“言理则举无极以前、太极既判,以及人之所以像天地与像一十八千世界之故,深切而著明之……”张忻:《清真教考序》,见刘智《天方至圣实录》(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印)卷之二十,1984,第365页。其说,有助于人们对伊斯兰教的源流本末的了解。

张中关于“真主的一切动静”之说,就认为真主本然“无起无了、无极无涯”,他从体-用关系的视角解说无极。他说:“自无极无涯的理上推来,则三千大小之世界,变更于其内。何啻大海浮沤,人生偶落于此。”张中:《归真总义》,第42页。这是说,无极(作为宇宙万有之源的无极)与真主相比,不过是大海中浮流的水沧而已,以此示真主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明末清初的王岱舆,同样接受无极太极之说,只是在宇宙起源问题上,以“真一”(真主的哲学替代词、在学理上的表述形式)加在无极之上,认为无极乃“真一”的产物。他赋予“真一”不同的含义。认为“其称有六:曰一本真宗、曰四海元首、曰本为、曰化源、曰能有、曰余光”王岱舆:《清真大学》“本为”,第234页。。在“真一”衍化为“数一”之后,赋予“数一”16种称谓,认为这些称谓,“名虽各异,其理本一。自能有之中,承命而显,此为万物本原而载万理,斯为无极……”他关于数一三品之“代书”说:“所谓代书者,乃精粹之余,自然发露于外。名亦不一。曰数一之用,曰万形之纲,曰天地根,曰万物母,曰代书,曰象海,斯为太极。”王岱舆:《清真大学》“数一”,第236、237页。这是说,“数一”作为“万物本原而载万理,斯为无极”,作为“代书……斯为太极”。或者说,无极同“数一”一样,亦为“真一”的产物,而太极无外乎是数一衍化之三品之一。

王岱舆说:“真一单独无偶,固为原主;数一为万物之原根,故称大父。若非真一,岂有数一?然兹无极之数一,不是原主,而实本原主之能有也。真一之与能有,譬如光之本体,与光之光辉。但光之本体近之则化,其光辉共之则容,是故一无所同,谓之真一;同而不碍,谓之能有;一具众理,谓之数一。”王岱舆:《清真大学》“总论”,第242页。他还说:“清真至理,不离当体,若离当体而言理者,尽属荒唐,乌足为据,何也?因人之本性,乃无极之样式;此身之本质,即太极之证明:首圆象天,所以轻清者上升,属阳也;足方象地,所以重浊者下降,属阴也;五脏按五行,通身类万物。其行止知觉,虽由无极之性灵,孳生百骸,固出太极之本质,然其生死穷通安危得失,概不由本性本体所能自专。即此便知,无极虽受真主之命代理乾坤万物,其生死贵贱之权,必不由无极太极所能自主也。”王岱舆:《正教真诠》“真一”,第23页。

王岱舆确认真一乃最高的精神性实体,并在其下安排“数一”,与此同时,视“无极”等同于“数一”,有“数一”、“无极”而后有万有。由于这时的万有仍然是以语词概念(“理”)的形式,内在于“数一”之中,故而可以说,“数一”之中含有万有。此即他所说的“所谓数一者,乃一本万殊”,“一具众理,谓之数一”。王岱舆:《清真大学》“总论”,第235、242页。

王岱舆这样的提出问题、表述问题,为其后的马注所认同。在马注的表述中,则直接用真主(有的卷次中,也以“真一”表述)通过至圣与“无极”发生联系。不管怎么说,王岱舆、马注都从伊斯兰信仰出发,以真主、“真一”为最高的精神实体,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无极为最高的哲学范围的说法而有所不同。

马注不过是继陈思、张忻、张中、王岱舆和刘三杰之后,沿袭无极、太极等语词概念的说法而已。此后的一些阿訇(如刘三杰、马复初)、穆斯林学者(如刘智),大都依据伊斯兰信仰,接受此说,即将无极置于真主、真一之下,起着实施造化的作用,这在无形中贬低了无极的地位,似乎成为一种规范性的表述模式。

刘智之父刘三杰同样以无极太极表述问题。他关于天地形成之前的状态这样说道:“盖未有天地万物之先,唯有止一独尊之真主,运无极而开众妙之门,用太极而造天地万有之形。天地既成,万物具备,始造人祖阿丹于天方国”,他进而认为,“无极包罗众妙,纯清无染,是为万灵至大之纲,太极包罗众象,理气兼该,是为万形至大之纲”。刘三杰:《清真教说》,转引自刘智《天方至圣实录》(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印)卷之二十,1984,第368页。在他看来,无极“为万灵至大之纲”,它关系着精神性实体;太极则“为万形至大之纲”,它关系着物质性实体。“万灵”乃精神性实体,而“万形”则为物质性实体。有了无极太极,则有万灵、万形,真主也就完成了宇宙万有的造化活动,从而精神性实体与物质性实体得以结合,并通过一定的物体形式体现其存在。

刘智在《天方性理》中,关于造化之初称谓“无称”,但届时已备其后衍化之“六品”。黑鸣凤认为,这时虽称“无称”,实际上它与“易云太极,周云无极,释称无始,老称元始”一样,“皆言后天之宗,此则先天之本”。刘智:《天方性理》卷一“最初”,第4页。他在“真理”、“性理”、“元气”、“四象”等节中,虽然没有使用语词无极太极,但其思想中有着无极太极,却是明确无误的。对此,黑鸣凤在相关注释中,更为清晰地指出此点。例如,他对“性理”一节所做的注释中,明确提出:“一实万分,万殊一本。所谓无极而太极也。色象未形,而理已具,若意识然。”刘智:《天方性理》卷一“最初”,黑鸣凤对“性理”的注释。

在《天方典礼》“原教篇”中,刘智没有提出语词无极,但从他的表述中,仍可看出他有着明显的无极太极思想。他说:“真宰无形,而显有太极。太极判而阴阳分。阴阳分而天地成。天地成而万物生。天地万物备,而真宰之妙用贯彻乎其中。”刘智:《天方典礼》卷之一“原教篇”,第1页。

马复初在《四典要会》中,同样以无极太极与“真一”挂钩。他说:“理世所有之理,象世所有之象,一皆出乎真一之化生。即万有之理(所谓无极是也),万象之宗(所谓太极是也),亦莫不须其造化而有也。”马德新(复初):《四典要会》卷一“信源六箴”,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21页。这是说,“无极”即“万有之理”,“太极”即“万象之宗”,他进而指出,“诸家所谓无极而太极,乃数之一也”。马德新:《四典要会》卷一“信源六箴”,第21页。把无极与“数一”等同起来,无疑延续了前人之说。

人们在《清真指南》中可以发现,马注在接受无极太极表述其宇宙论,特别是以无极太极架构其宇宙起源的无极说,同样的,在宇宙起源的余光说、大命说、仙笔说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无极太极等语词、概念。此外,他还借用与之相关的阴阳、两仪、四象等语词概念,构建其以伊斯兰信仰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鉴于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中将具体讨论无极太极对马注的影响,笔者拟从略。

值得提出的是,在马注的思想中,他在肯定“无极”之上有真主后,随之认为“无极,是为一切性命之原根”马注:《清真指南》卷之四“本来”,第179页。。如果撇开“无极”之上的真主的话,认为无极“为一切性命之原根”的说法,大致符合中国传统的无极太极之说。可是,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基于他的伊斯兰信仰,安排真主在无极之上,是他不得不为之的。

显然,马注以此为据,完全是有目的的。他说:


诸家不明造化之原根,谓无极生太极,太极不得不化而为阴阳,阴阳不得不化而生万物,推无极之前,则涣然无主。(卷之二“真慈”)


马注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看到了万物由无极太极而生的主张。从他的信仰出发,他不得不在否定无极太极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宇宙万有的本原的同时,又需要它们的存在,以表述并完善他的思想。这完全是因为离开了他的思想体系中的“无极”、“太极”等精神性实体,他的思想则无从展开,从而不得不借鉴、利用它们。这就是他所说的,


可知无极非主,非无极不能显真主之首命;太极非主,非太极不能显真主之巨能;阴阳非主,非阴阳不能显真主之妙用;万象非主,非万象不能显真主之全功;自性非主,非自性不能显真主之全恩。(卷之二“真慈”)


这是说,为使真主的首命、巨能、妙用、全恩得以显现,接受、借鉴、利用无极太极之说,则是他为展开思想,完成写作,必定要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