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改革与乡村城镇化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原载《经济资料与文稿》1982年第6期。

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前提下,使棉品、油品、麻品、丝品、茶品、糖品、菜品、烟品、果品、药品、杂品各项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得到普遍增长,这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农业应遵循的一项战略方针。深刻理解这项方针,正确处理发展粮食和发展多种经营的关系,是辽宁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大课题。现仅就这个问题,笔者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 处理好发展粮食和发展多种经营关系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辽宁省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很严重。种植业比重过大,林牧副渔业比重较小。粮食作物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1978年以前,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占70%左右,林牧副渔产值只占30%。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各地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广泛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等重大措施,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辽宁省农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开始向良性转化。种植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68%下降到1980年的63.4%,而林牧副渔业产值比重由32%上升为36.6%,其中副业产值增长较快,比重由13.1%上升到17.9%。农业产业虽有可喜的变化,但这仅是个良好的开端,仍需进一步创造条件,使之更加合理。从生态学看,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防风沙,保水土,调节气候,创造增产的有利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荒山、林地、草原、水面、滩涂等各种自然资源,可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可以改变人们食物构成,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可以为轻工业提供多种多样的原料,生产更多的消费品,满足人民的需要;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出口物质,增加外汇收入。总之,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为扩大农业再生产积累资金,有利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辽宁省地貌结构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自然条件优越,又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海滨等多种地理特点,生物资源和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林业用地有8600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9.4%;天然草场有3400万亩;滩涂200多万亩;淡水水面200万亩。这些都是发展多种经营的有利条件。尤应引起注意的是,解放后到现在辽宁省人口增加较快,耕地逐年减少,人均占有耕地由1949年的3.9亩减少到1980年的1.6亩。人多同耕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只靠5000多万亩耕地搞单一经营,不可能满足辽宁省庞大的工业和3500万人的生活需要,也不利于农村尽快富起来。因此,必须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当然,发展多种经营并不排斥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作用。人民天天要吃饭,没粮也不行。按目前人均的摄入水平,摄取热量的70% ~80%,蛋白质的50% ~60%,还得靠粮食、植物油。发展粮食生产对食品工业、酿酒工业、制糖工业、制药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粮食是稳定市场及物价的重要商品,粮食产量的多少和价格的高低,对其他的农产品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它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这就是说,粮食生产上去了,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作为战略问题,都很重要,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是辩证统一的。然而,粮食和多种经营之间也有争地和争生产资料的相互矛盾的一面,这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作物布局过程中尤应注意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提高单产保持粮食产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再增加些经济作物面积,保证多种经营上得快些。尽管辽宁省耕地面积很少,但也需要这样做。当然,发展经济作物还不限于这一条途径,还可把荒山、荒地、荒沟、河沿等闲散地充分利用起来。这都需要在进行区规划时予以重视并要合理安排的。

二 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要从省情出发,兼顾国家大局,确定合理的递增率

辽宁省是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大中城市多,人口多,特别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大,占全省总人口的35.5%,要有大量的农副产品满足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但是辽宁省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仍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1980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3%,是全国农业比重最低的省份。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都很不足。为了满足辽宁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最低水平的需要,平均每年要调入粮食大约25亿斤。1980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还调入22.9亿斤;油料调入5700多万斤;生猪调入138万头,鲜蛋调入更多,达6829万斤。农产工业原料严重不足,1980年棉花就调入180万担,仍满足不了纺织工业的需要。加上生产水平低,不能抗御自然灾害,遇到重灾年成,减产幅度高达40%,至今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因为粮食不够宽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所以,要改变辽宁农业的不合理现状,必须抓好粮食生产。同时,应从大局着眼,理解国家在粮食问题上的困难。目前我国粮食供应偏紧,粮食调出的省区逐渐减少,由1957年的17个减少到1981年的7个,要求调入粮食的省区逐渐增加,由1957年的11个增加到1981年的20个。而且,各省区粮食调出量、调入量也有变化,据统计,1980年比1977年,粮食调出量下降44%,调入量增加65%。辽宁省一直是粮食调入省份,为减轻国家和兄弟省区负担,辽宁也有必要抓好粮食生产。然而,多年来辽宁的多种经营受“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是客观事实。所以在不排斥抓好粮食的情况下,更要抓好多种经营,充分发挥辽宁省既适合粮食生产,又能为多种经营开辟广阔道路的自然资源的优势,可以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迅速把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工各业发展起来。1985年前,辽宁计划把经济作物的年递增率控制在7%,粮食作物的年递增率控制在3.4%是适当的。

三 一手抓粮食,一手抓多种经营的有效措施

1.抓粮食,要确保粮食总产量有稳定的增长,除了要有足够数量的粮田面积外,但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多下功夫

解放以来,辽宁省粮食单产有了很大提高,1980年达567斤,比1949年的126斤增加441斤,增长350%,是全国同期粮食单产增长水平106.8%的3.3倍。但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人均粮食产量,1980年为694斤,比1952年的563斤增加131斤,28年中平均每年只增长4.7斤。这样的消费水平还是相当低的。因此需要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由于辽宁省人多田少,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土地生产率上,对现有的宜粮耕地,要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精耕细作和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此,需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抓好商品粮生产基地,为辽宁省粮食增产作出更大贡献。辽宁省17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区贡献显著,1980年粮食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9.3%,为国家提供商品粮47.9亿斤,占全省商品粮总数的69%。要巩固和发挥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粮食生产历史悠久、产量较稳定的良好条件,采取提高技术水平的措施,精耕细作,因土、因作物施肥,灌溉、灭虫防病及时准确,加强经营管理,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变科学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集中一定的物力、水力、肥力,发挥劳动力资源多的优势,提高中产区的粮食产量,作为近年内辽宁省的主攻方向。辽宁省粮豆单产400~500斤的县区占全省县区的36%左右,粮食产区分布广,潜力大,具有一定的灌溉条件和生产基础,如果积极采取生产措施,提高中产田的单位面积产量,使其变成高产田,与把绝大部分力量放在改造低产田上相比,可取得投资少、增产多的效果。

(3)要彻底改变对低产区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实行综合治理和休养生息的生产方针。辽宁省粮食低产区主要在朝阳和阜新两地较多。由于长期缺乏运用生态平衡观点指导生产,进行掠夺式的经营,目前森林覆盖率只有12%左右。土壤瘠薄,水土严重流失,旱灾连年发生,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平均粮豆单产在200~300斤,甚至不少地方才几十斤。改变这种地区的根本问题,要从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入手,发展林业,把植树造林种草放在中心地位。切实保护原有森林,禁伐防火。在造林中,要把营造新炭林和速生林列为重点,尽快解决农村燃料和民用木材的急需,并要迅速恢复和建设好退化的草场,有计划地合理搭配畜群,不能载畜过重继续破坏草场。现阶段采取以建设、保护为主,适当利用的方针。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抓植树种草是根本,靠植树种草来改天养地,蓄水增肥,配合兴修水利工程,为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区经过生态治理和休养生息以后,一定会成为辽宁省粮肉油果的重要产区。

2.抓多种经营,要放眼2.19亿亩的全省土地面积,开拓山林、草原、滩涂、水面各种自然资源,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发展多种经营不仅在山地、草原,就是在沿海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而且有许多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就是让全省的山田河海各尽其力,为农业生产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1)改变山区面貌,以林为主,林牧结合,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防治山地水土流失,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辽宁省林业用地中,无林和少林的面积比重将近40%,需要进行大量的造林工作,这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战略任务。特别是辽西地区,更应把植树造林列为首要任务。奋战几十年,使山区达到森林茂密、河水清澈,见不到荒山秃岭,不再发生水旱灾害,根据坡度和土层土质分级开垦利用。应规定山坡10°以下可开垦为田,10°~25°坡修筑梯田,栽种果树或种植牧草,25°以上的山地全部封山造林,修整山道和公路。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民劳动繁重,交通运输艰难。长期以来,靠人背篓和畜力运货物。要改变这种原始落后的状况,为发展山区多种经营,搞活山区经济,应当修整山道和公路,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必要的地方可以架设索道,提高效率,并要制造一些适合山区作业和运输的马力小、能爬坡的小型拖拉机,支援山区发展生产。实行以林为主,林牧结合的生产方针。辽宁省山区草场资源丰富,近2000万亩,发展草食畜禽大有可为,对饲养牛、羊、兔、鹅十分有利,养猪也有很大潜力。许多种树的叶、种子是畜禽的优良饲料。山区发展草食畜禽,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收益大、见效快,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利用资源,保护资源,为国家生产更多的山林特产。山区处处是宝,野生资源相当丰富,盛产木本粮油、野生水果、珍贵药材、食用菌类,还有山菜、毛皮,加上养蚕、养蜂,等等,每年为国家创造很多财富和换回不少外汇资金。但是有些地区,对野生资源和山林特产的保护利用没有认识,有什么采什么,甚至砍树采果,掠夺式的原始采集,这种“杀鸡取卵”的盲目做法,只能是破坏资源。而且有关部门也只抓收购、采收,不抓资源管理和更新,必然造成资源逐渐减少的恶果。丹东地区的板栗,是本区最大的特产优势,但管理粗放,产量低,每株2~3斤,大部分处于杂生状态,虫害十分严重,影响板栗的产量、质量,对出口贸易特别不利。政府若稍加扶持,适当投资,增加设备,打药灭虫,并逐步发展栽培丰产园,建立加工工业,研究加工方法,走栗工商道路,板栗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2)改变农区面貌,也靠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农区大部分在平原,以种植业为主,但发展多种经营能促进种植业增产增收。①发展林业。主要是营造护田林、护河林,绿化道路和村宅,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休息、娱乐场所。农区植树种草栽花,不仅有利于改造环境和气候条件,促进农作物增产,而且可为农民解决烧柴和民用木材问题。②发展畜牧业。当前商品畜产品的来源仍以农区为重点,这是因为农业是畜牧业的基础,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而畜牧业又为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和资金,促进农业的发展。猪、禽、奶羊的发展,可以改善人们食物构成,提高农区人民生活水平。③发展渔业。辽宁省农区集中在辽、浑、太、饶阳河流域,水面较大。应充分利用河沟、水库、池塘、稻田、水渠进行养鱼,还可以在千家万户调动闲余劳动力,利用大缸和水泥池养鱼。投资少,收入高,见效快。④发展家庭副业,利用农村剩余劳力和辅助劳力进行养殖业、种植业,搞编织、刺绣、缝纫、花卉苗木等,生产农副产品,投入城乡市场,在现阶段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补充作用。⑤发展加工工业和商业。活跃农村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必须开展多种经营。在农区从实际出发,开办一些食品、豆制品的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经营百货、工艺品,或在交通要道开设旅店、饭馆等,都可以充分利用农区的农副产品发展多种经营,为农区致富开辟更多的道路。

3.发挥辽宁省经济、自然优势,逐步建立专业化经济区

在确定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时,依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坚持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一业为主或二业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专业化经济区。东部山区的柞蚕和辽南、辽西丘陵地区的苹果,在全国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驰名中外,柞蚕和苹果总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30%,每年丝绸和苹果大量出口换回外汇,支援现代化建设。辽宁省的自然条件对柞蚕和苹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可以在岫岩、凤城等十县,建立以蚕为主,多种经营的专业化经济区;在旅大、营口、锦州等各县建立以苹果、梨为主,多种经营的专业化经济区;在中部建立以粮食为主的专业化经济区;辽西北建立农牧结合的专业化经济区。建立专业化经济区必然要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框框,进行农业经营的改革。建立具有经济特色的专业化经济区,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农工商、牧工商、蚕工商、渔工商等奠定基础。保证辽宁省的农业沿着集约的、合理的、经济实惠的、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