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回顾
第一节 不同经济周期的划分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率、物价水平、总产量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为基本特征。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产出相对于潜在产出上升或下降的时候。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当实际GDP不断上升时,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在不断上升中达到顶点。然而,顶点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经济周期中的衰退阶段,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是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再次进入上升阶段,称为复苏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最突出的表现是经济中的实际GDP对潜在GDP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的偏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非常关注经济周期的变化,因为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都会受到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在萧条阶段,劳动力失业率高,公众消费水平下降,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存货积压利润低甚至亏损,企业对前景缺乏信心,不愿冒新投资危险。
在复苏阶段,存货减少需要补充,企业订单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增加。生产销售增加以后,利润随之增加,经济前景看好,投资的乐观主义替代了萧条时的悲观主义。
在繁荣阶段,现有的生产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却出现劳动感缺乏、主要原材料供应不足等情况,这时只有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才能扩大产量。投资建设需要时间,生产的增加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因此产品的价格会不断上涨,生产要素需求的急剧增长促使要素成本上升,但由于商品价格也同时上涨,企业生产仍有较为丰厚的利润。由于经济前景看好,投资量可能超过现有销售水平。
在衰退阶段,需求再次萎缩,从而生产和就业下降;就业下降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又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因而利润也随着下降,企业经营困难。衰退情节严重时,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起来,磨损报废的设备暂不需要添补重置,就可应付生产的需要。
经济周期发生的本质原因在于经济中的实际产出不总是等于其潜在产出,即充分就业的水平,更经常的是实际产出围绕其潜在产出水平的波动。总产出和就业等经济活动在长期内有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途径,经济周期实际就是经济受到短期冲击,导致经济活动偏离增长途径,并围绕长期增长趋势上下波动而形成的。对于这种短期冲击引致经济周期的原因,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一般认为存在三种短期冲击,即需求冲击、政策冲击和供给冲击。
需求冲击。凯恩斯学派认为,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冲击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正是这种冲击的反复出现导致经济周期的形成。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总需求是如此的不稳定,以至于经济体不仅难以克服自身的周期性波动,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机制,使经济波动加剧。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进行干预,适时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稳定它们的周期性变动,促使经济尽快回到长期均衡的增长路径上来。
政策冲击。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政策对治理经济变动没有效果,而且认为正是这些政策引起了经济波动,尤其是货币政策导致经济不稳定。货币学派认为经济存在自发的调节机制,能够自我调整短期波动,使经济恢复到长期的增长路径,完全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反而会导致波动加剧,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供给冲击。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短期冲击可能来自供给方面,技术进步、自然气候、原料价格等因素都可能对总供给造成影响,进而引发经济波动。这类经济学家认为,供给冲击导致的经济波动能够被经济体吸收掉,经济会自动回归长期增长路径,从而无需政府干预。
二战以后,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周期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发现,一般而言,经济周期是不规则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重复别的国家的经济周期,另外从时间序列上看,每一次发生的经济周期也不一样,有的周期的波动性很大,有的则波动性很小。各国经济的波动可能有的时间较短,有的时间较长。而当经济周期出现波动的时候,一般都会表现为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一起波动。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一个国家经济发生的周期性运动,会通过国际经济交往在国家间传导和扩散,并发生变化,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有时其本身就是世界经济周期在国家区域中发生的一种形式。世界经济环境不断演变,各类国际市场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自由企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私有金融资产和资本商品的数量不断膨胀,这些为经济周期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联系的增强提供了基础。国际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迅速扩大,使得一国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增强,各国经济运动越来越协同一致,经济周期跨国联系不断增强。
专栏1 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驱动因素和周期长度,比较常被提及的经济周期概念包括四种类型:库存周期(基钦周期),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以及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
库存周期是最短的周期,平均长度为3~4年,有着极强的规律性。1923年英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从而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为库存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库存周期源于企业对需求变动识别的滞后,当出现需求冲击时,企业生产尚未跟上,消耗库存满足需求,接着企业使用闲置产能恢复正常的存货水平。需求下降时也是类似的情况,存货是生产滞后于需求的表现。根据需求、生产和存货的相对变化,库存周期可以分为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主动去库存四个阶段。存货周期的波动幅度有限,耐用品的库存波动幅度要远高于服务业和稳定的消费类,存货投资平均只占年度GDP的6%左右,在下降阶段不会引发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资本性支出周期也称产能周期,是由设备投资变化引发的周期,平均长度约为9年,频率受到具体创新、贸易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于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这属于中等长度的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产能扩张是朱格拉周期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在经济持续向好的时候,产能利用率不断上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加雇员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现金流充裕,这是企业开始投资更多研发和扩充产能,投资浪潮扩充经济需求,企业之间相互出售产能,产能扩张取代消费者支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资本支出在发达经济体中平均占GDP的10%,在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中所占比例更高,与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特定阶段相关。朱格拉周期的波动幅度更大,对于经济的破坏效应也更显著,投资下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债务紧缩循环,以及过度的现金偏好和流动性陷阱。
房地产周期平均长度约为20年,频率略有变化且受到利率结构趋势的影响。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提出一种为期15~25年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房地产周期平均时间较长,推动力量多是人口因素。最初是由于人口扩张或者城镇化推进导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其他投资品相比,房地产的资本化率和投资收益率开始变得有诱惑力,需求开始持续上升,房屋建造也更为活跃。地产的繁荣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企业产能开始扩张,资本性周期启动。房地产相关产业成为经济推动的主要力量。房地产周期的波动较大,对于经济的冲击更为严重。房地产建造活动约占GDP的8%,而房地产总价值约为GDP的2倍,产生的财富效应要更高。因此房地产价格崩溃后几乎总是出现严重的长期衰退,金融部门也会出现问题。
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最早见于1922年出版的《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一书,此后,关于长波理论他又先后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和《大经济周期》等论著。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是建立在对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价格数列、利率和工资数列的基础上的。在经过处理的数列的长期趋势上,他发现在周期的上升阶段由于重要的技术发明、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因素,导致投资热潮,带动经济迅速增长。在此期间,虽然经济增长有若干短周期波动,但是,总的来说,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繁荣过后带动经济迅速增长的动力逐步耗散。而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积累了过剩的生产能力导致利润下降,经济步入衰退甚至萧条,大量企业破产调整产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化出清,经济逐渐稳定。同时,由于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导致新一轮创新的逐步展开,企业家觉察到新的市场中存在着赢利机会,投资热潮再次出现,下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又将开始。
熊彼特继承吸收了长波周期理论,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解释经济波动和商业周期。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是熊彼特理论的大成之作,可惜当时正值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风行,熊彼特的这部巨著并未得到重视。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市场经济本身禀有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性特征,企业家的创新是一个独立的内生因素,是造成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动因。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以及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会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成批出现是繁荣的唯一原因,当企业家成批和成群地出现时,他们会竞相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从而导致经济繁荣。然而,新产品的出现和竞争的加剧,也会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企业的赢利机会减少。接着,银行信用收缩。最后,经济体系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熊彼特指出经济创新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熊彼特综合融贯前人的论点,提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长、中、短三种周期的理论,分别为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在这里,熊彼特沿袭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说法,把近百余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一步分为三个“长波”,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长周期:(1)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的产业革命发展时期,其中纺织工业的“创新”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2)从1842年到1897年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其特征是以蒸汽机成为主动力机,机器化大生产得到普及;(3)从1897年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熊彼特还提出,从历史上看,每一个长周期中有6个中周期和18个短周期,而现代经济增长正是在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中实现的。在这种由企业家群体创新所推动的商业周期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现代经济增长是沿着“创造性地破坏”这一路径演进,即毁灭过去的工业和消费模式而转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