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古代史要略:重构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重构了拉丁美洲古代史,旨在以此说明作者关于“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拉丁美洲文化(特别是古代印第安人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的观点:历史是文化之本;文化是历史之魂。拉丁美洲古代历史和文化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拉丁美洲古代文化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独自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西班牙人的入侵和征服中断了拉丁美洲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但其历史之魂——文化犹存。拉丁美洲古代文化融入了历史新时期拉丁美洲的文化,继续影响着拉丁美洲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传统文化为拉丁美洲现代化的发展注入的是“正能量”,而不是负面影响。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发展滞后的真正原因是新、老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对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破坏和摧残。
关键词:拉丁美洲 现代化 文化 “正能量”
引子
“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论题绕不开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拉丁美洲文化(特别是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大凡论说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者,无不述及其古代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认为,要判明这影响的好坏、深浅和大小,必须认清拉丁美洲古代文化;而要认清拉丁美洲古代文化,就得了解拉丁美洲古代史。这就是我们重构拉丁美洲古代史的缘由。
历史是文化之本,文化是历史之魂。
没有文化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
文化即历史,历史即文化。
而所谓“重构”者,即根据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对我们自己原先的论述加以补充和修正也。拉丁美洲古代历史和文化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拉丁美洲古代史会“重构”“再重构”。
人类从亚洲向美洲迁移
公元前40000~公元前10000年间,源自中国华北、活动在亚洲东北地区的原始人群陆续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他们起初活动在今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地区,而后沿太平洋海岸和落基山东麓南下,公元前20000年前后进入墨西哥,公元前10000年前后深入南美洲。亚洲人及其后裔在美洲四处游移,过着渔猎、采集生活。公元前6000年前后,他们分别在河畔、湖边、沿海(如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沿岸)、高原、山区、谷地定居或半定居繁衍生息,开始栽培作物(如玉米、马铃薯、棉花等)和驯养动物(如骆马、羊驼、豚鼠等)。定居生活为美洲文明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公元前2000年,美洲出现了两大文明发达地区,即中部美洲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地区。
两大古文明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美洲两大古文明地区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古典时期(公元前2000~公元450年)、古典时期(公元250~1000年)和后古典时期(公元900~1500年)。
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这1000年间,人口不断增加,村落由小变大,出现了聚落群,产生了社会分工,手工业(如制陶业)与农业分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艺术品的生产,进而促进了贸易和人员的往来,有了共同的宗教观念、崇拜仪式和庙宇建筑;出现了社会阶层(权贵和平民)。在此基础上,今墨西哥西部地区、高原地带、墨西哥湾沿岸、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州和危地马拉太平洋沿岸及今秘鲁、玻利维亚高原和山区、太平洋沿岸河谷地带先后出现了一些酋长国(cacicazgo,一译为“酋邦”)。酋长管辖着一定的地域,掌握着公共权力,实行集中管理,并拥有神权权威,是宗教领袖,享有一定的特权,其统领职位由其子嗣世袭。
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少数自然和人文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超过其他地区。公元前1000年前后,财富、权力进一步集中,阶级社会确立,产生了两个国家——奥尔梅克城邦和查文王国。
奥尔梅克(Olmeca)城邦地处今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州南部和塔巴斯科州北部,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公元前1200年,奥尔梅克人开始在圣洛伦索(San Lorenzo)建立美洲第一个城邦,并在区内、区外先后兴建了一些殖民城市;公元前900年遭外族入侵,奥尔梅克人放弃圣洛伦索,迁至拉文塔(La Venta),公元前500年都城又迁至特雷斯萨波特斯(Tres Zapotes)。奥尔梅克人种植玉米,驯养火鸡、犬,艺术成就(如石刻、泥塑等)卓异,创造了文字和历法,发明了球戏,建立了复杂的宗教和经济制度。通过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奥尔梅克影响遍及整个中部美洲地区,促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期约1250年(公元前1000~公元250年)。
查文王国都城查文德万塔尔(Chavín de Huántar),地处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北部高原(今秘鲁境内)地带,为一宗教祭祀中心,由祭司掌管祭祀活动、指导农事活动、组织公共工程建设(如修建庙宇、宫殿,兴修水利等)。祭祀中心与周围村落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政治组织——神权政治国家。查文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山区各地的发展,形成了查文文化的“文化一统”时期。公元前200年前后,这“文化一统”被打破,太平洋沿岸地区、高原和山区一批政教合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如莫奇卡(Mochica)、纳斯卡(Nasca)、帕拉卡斯(Paracas)、瓦尔帕(Huarpa)、蒂亚瓦纳科(Tiahuanaco)、普卡拉(Pucara)等,步入了列国发展时期,为期600多年(公元前200~公元450年)。各国农牧业大发展,耕种面积扩大,农作物达数百种,大批放牧骆马和羊驼,制陶、纺织、冶金等工业兴旺发达,工匠人数增多,工艺水平提高;城市扩展,人口增加。各国的发展应归功于国家职能的发挥。国家组织、指导了大型公共工程(如修建灌溉网、修筑梯田、修建庙宇和宫殿等)的建设和对外扩张活动。
公元250~450年,中部美洲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历史发展先后进入古典时期,兴盛起了一批国家,其中国力较强盛、文化成就较著者为中部美洲地区的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n)城邦、玛雅诸城邦和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瓦里(Huari或Wari)帝国、蒂亚瓦纳科帝国。
公元前200年,特奥蒂瓦坎兴起于今墨西哥城东北约42公里处,公元350~650年为其鼎盛期,城池面积达20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国家实行神权政治,祭司执掌统治大权,以神的名义发号施令;其手工制造业、商业十分发达,拥有石器加工、制陶、木刻、皮革、纺织、制席等数百家作坊,从事当地贸易和长途贸易;建有“斜坡-层阶”结构的金字塔(如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克察尔科亚特尔”神庙等)、大型神庙、宫殿等,绘画、石刻精美,艺术成就辉煌。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通过贸易遍及整个中部美洲地区,带动了各地中小城邦 [如今墨西哥境内的蒙特阿尔万(Monte Alban)、霍奇卡尔科(Xochicalco)、乔卢拉(Cholula)、埃尔塔兴(El Tajin)和今危地马拉境内的卡米纳尔胡尤(Kaminaljuyu)、蒂卡尔(Tikal)等] 的发展。公元750年遭兵燹,城破国亡。
玛雅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有着统一的文明发展历史。玛雅文明孕育、发展、兴盛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巴斯科两州大部分地区,今伯利兹、今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以及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的西部地区,整个地区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根据其地理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高原(分为南部高原和北部高原)和低地(分为南部低地、中部低地和北部低地)。其历史发展进程大致分为早期阶段(约公元前1000~公元250年)、中期阶段(公元250~1000年)、晚期阶段(公元1000~1500年)。在早期阶段,太平洋沿岸、高原地带和中部低地兴起一些城邦,主要有伊萨帕(Izapa)、阿巴赫塔卡利克(Abaj Takalik)、埃尔巴乌尔(El Baul)、乔科拉(Chocola)、卡米纳尔胡尤、纳克贝(Nakbe)和埃尔米拉多尔(El Mirador)。这些早期城邦在中期阶段大多衰落,同时兴起了一批新城邦,主要有蒂卡尔、帕伦克(Palenque)、博纳帕克(Bonapak)和科潘(Copan)。公元1000年前后,这些兴盛一时的城邦相继衰落,北部低地和南部高原则先后兴起了一些新城邦,如奇钦伊察(Chichen Itza)、玛雅潘(Mayapan)、基切(Quiche)、卡克奇克尔(Cakchiquel)和楚图伊尔(Tzutuhil)。16世纪,整个玛雅地区被西班牙人侵占。
玛雅地区先后兴起的城邦均系独自发展,政治上一直没有形成统一体,但经济上互通有无,贸易十分发达。区域内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人员、思想上的交流,形成了文化上的传承,丰富了文化发展的内容。玛雅人的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具体表现在建筑、雕刻、绘画、数学、历法、文字等方面。玛雅人修筑的金字塔为神庙的台座,分层累积,少则二三层,多则至九层,最高者达47米,形制雄伟,岿巍矗立。玛雅更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零”这一数字概念的民族。
公元450年,安第斯山中部地区进入战国时期,历时1000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两大帝国(蒂亚瓦纳科和瓦里)兴起、称霸时期;后一阶段为列国复兴、地方文化发展时期。
公元1~3世纪,蒂亚瓦纳科兴起于高原南部的的喀喀湖地区,发展成为一城邦;鼎盛于公元3~8世纪,农牧业、制陶业、金属加工业、境内和长途贸易高度发达;城市扩展,人口增加;建筑、石刻风格独特,形成了“巨石文化”,如著名的“太阳门”即为一整块长方形巨石。公元8世纪起,蒂亚瓦纳科向外扩张,进行殖民活动,掠夺本土稀缺的物资(如食盐、辣椒、玉米、古柯、玉石、珍贵木料等),其文化、经济、政治影响遍及今秘鲁高原、山区、沿海地带和今玻利维亚高原地区以及今阿根廷西北部地区和今智利北部沿海一带。公元12世纪,蒂亚瓦纳科帝国衰落、解体。
瓦里帝国是在瓦尔帕(Huarpa)古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元前500年前后,瓦尔帕兴起于阿亚库乔(Ayacucho)地区,通过开渠筑坝修梯田,农业获得大发展;与沿海国家纳斯卡和帕拉卡斯交往密切,贸易往来频繁;金属加工技艺、制陶和纺织技术水平较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公元500年,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扩展受限,又逢气候变化、连年干旱,瓦尔帕开始衰落。公元6世纪末,瓦里国在瓦尔帕的衰落中兴起,在继承了瓦尔帕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接受了蒂亚瓦纳科的文化、宗教信仰影响,迅速崛起,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扩大,需求增长,中央集权强化,政治、军事力量大增,遂逐步向外扩张,公元6~7世纪兼并了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区,瓦里帝国形成。公元8~10世纪为瓦里帝国鼎盛时期,北界兰帕耶克(Lampayeque)和卡哈马卡(Cajamarca),南至库斯科(Cuzco)和阿雷基帕(Arequipa)。瓦里帝国通过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加强统治,在帝国内修筑道路以便人员往来、信息沟通,采用结绳记事法,制陶、纺织、金属加工等业兴旺发达,生产呈专业化、规模化,开设有专业作坊,使用模具批量生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9世纪末10世纪初,帝国日趋衰落,1100年首府瓦里城(距今阿亚库乔市北25公里处)被毁,瓦里帝国解体。
瓦里和蒂亚瓦纳科两帝国的解体已是后古典时期的早期阶段(大约公元900~1200年)。帝国解体后,安第斯山中部地区进入后古典时期的晚期阶段(公元1200~1500年),即列国复兴和印加帝国建立、覆亡阶段。而在后古典时期,中部美洲地区则先后兴起两大城邦:早期阶段的托尔特克(Tolteca)城邦和晚期阶段的阿兹特克(Azteca)城邦。
瓦里和蒂亚瓦纳科两帝国解体后,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群雄并起,列国复兴,文化同一性消失,各地出现了新型文化。列国中最强盛、文化成就最显著者为奇穆(Chimu)国。奇穆国地处今秘鲁北部沿海地区,兴起于11世纪,1476年被印加帝国兼并。奇穆继承了莫奇卡文化、瓦里文化和蒂亚瓦纳科文化传统,其突出的成就反映在金属加工上,完全掌握了金属冶炼、锻造技术,还发展了镶嵌工艺,并发明了青铜冶炼技术。制陶业继承了瓦里的成就,使用模型制作,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都城昌昌(Chanchan)坐落在莫切河谷,面积约28.5平方公里,人口达数十万,为政治、宗教中心,城市规划有致,建设有宫殿、庙宇、住宅、仓库、市场、菜地、工匠区等。昌昌古城是美洲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
公元12世纪,印加(Inca)国发祥于今秘鲁高原地区库斯科谷地,兴盛于十三四世纪。1438年印加开始向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库斯科谷地的邻邦的的喀喀湖地区和卡哈马卡地区。1493年瓦伊纳克·卡帕克(Huaynac Capac)登基为王,统一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列国,形成统一帝国,疆土包括今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不包括东部地区)以及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地区。1527年瓦伊纳克·卡帕克去世,两位王子瓦斯卡和阿塔瓦尔帕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1532年阿塔瓦尔帕夺得王位。同年,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谋杀阿塔瓦尔帕,占领首府库斯科,印加帝国灭亡。
印加帝国吸收了瓦里帝国和蒂亚瓦纳科帝国以及奇穆等国的文化传统,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体制,统辖全国。修梯田、开沟渠,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天文、历法的发达又确保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专辟放牧场,饲养骆马、羊驼。房屋建筑多以巨石垒墙,发展成了举世瞩目的“巨石文化”。帝国境内修有通衢大道,连接全境各地,便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军力调动。纺织、制陶、冶金、医药等业兴旺,木乃伊的制作是帝国医学上的一大骄傲。使用结绳记事,名为“基普”(quipu)。印加帝国有没有文字,这“基普”是否就是一种文字,至今尚无定论。
公元700~800年间,托尔特克人从今墨西哥北部地区迁徙至位于今墨西哥城西北64公里的图拉地区,在继承特奥蒂瓦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起来,公元950年建立了城邦。首府图拉城建在山上,鼎盛时期面积达16平方公里,人口达6万。城中设有专门的石器、纺织、制陶等作坊,多民族聚居一城。山下为特奥特拉尔潘(Teotlalpan)谷地,萨拉多(Salado)河及图拉河流经其间。农民生活在谷地,专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辣椒、豆类等作物。托尔特克人进行了政治革新,武士国家开始形成,政府趋于世俗化,实行“两头执政”,即有两名最高首领:武士主持政务,祭司主持教务。图拉城邦与今普埃布拉州境内的夸乌奇南科(Cuauchinanco)、今墨西哥州境内的夸瓦潘(Cuahuapan)、今莫雷洛斯州境内的夸乌纳瓦克(Cuauhnahuac)和瓦斯特佩克(Huaxtepec)四城邦结盟,组建一最高委员会,设在图拉城。商人在联盟中起着重大作用。他们不仅从事贸易活动,还相互传递信息,肩负政治任务。托尔特克人的贸易活动范围几达今墨西哥全境,更远达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1150年前后,图拉城邦发生内讧,武士集团和祭司集团争权互斗,联盟瓦解,来自北方的奇奇梅卡人乘机入侵,迫使托尔特克人迁离图拉地区,一部分人前往尤卡坦半岛,一部分人移居墨西哥谷地和普埃布拉谷地。
1325年(一说1324年),阿兹特克城邦兴起于墨西哥谷地,1430年(一说1428年)与特斯科科(Texcoco)城邦和特拉科潘(Tlacopan)城邦结成“三方联盟”,并充当盟主。阿兹特克人指挥“三方联盟”不断征战,向外扩张,进行殖民活动,势力扩及整个中部美洲地区。被征服的城邦、酋邦只是向“三方联盟”纳贡称臣,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政治上形成了一种“中心-周边”式的松散的联合体制。阿兹特克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上的伟大创举是建造“奇南帕”(chinampa):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生产,他们在湖区浅滩、洼地“围湖造田”以形成人工小岛或“挖沟造田”形成台地。阿兹特克人称这人工小岛和台地为“奇南帕”,一年四季在上面种植庄稼(玉米等)和栽培瓜、豆、辣椒和花卉。首府特诺奇蒂特兰(Tenochititlan)城是全国手工业制造中心和商业中心。金银首饰和器皿、宝石、石雕、纺织、制衣、制陶、木刻等制作业百业兴盛,工匠来自他乡,产品大部分销往全国各地。从事长途贸易的商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不光从事贸易活动,还充当间谍,收集情报,向“三方联盟”报告,成为“三方联盟”从事扩张活动、进行政治控制的参谋和助手。阿兹特克人十分重视教育,继承了奥尔梅克、特奥蒂瓦坎、玛雅和托尔特克的优秀文化传统,创造了图画文字,记录了其历史、宗教、历法、动植物等知识和税收、贸易等情况。西班牙人占领特诺奇蒂特兰时,烧毁了几乎所有的阿兹特克典籍。
跋语
西班牙人的入侵和征服中断了以阿兹特克为首的“城邦联盟”、玛雅诸城邦和印加帝国独自发展的历史进程,但其历史之魂——文化犹存。这文化——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独自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融入了新时期拉丁美洲历史发展进程,继续影响着拉丁美洲国家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并影响着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拉丁美洲古代史的发展状况来看,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传统文化为拉丁美洲现代化的发展注入的是“正能量”,而不是负面影响。拉丁美洲国家现代化发展滞后的真正原因是新、老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对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破坏和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