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区域农业与非农业分工协作、大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三个层次分析研究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书从理论研究、经济分析、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四个方面展开,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来源于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横跨各个学科的新的科学部门,它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个客观世界,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它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划时代突破。系统分析方法是研究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结构与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且运用数学确立适用于所有客观系统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对信息未彻底弄清的系统进行研究并预测该系统在某些参数变化时所相应发生的变化,从而为寻求控制该系统的最佳方案提供依据。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土地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必然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关系,因此区域农业发展和非农经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区域社会和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
区域非农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要求整个系统内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注重整体的而非单独某一个方面功能的实现,同时本书综合考虑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制度因素来共同探讨耕地保护制度和稳定区域农业生产能力的保障措施。系统的作用是将研究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把系统整体看成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超级系统,探究其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问题,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基于整体的视角发挥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作用,农地的利用方式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种植业的角度,还要将视角扩大到与之关联的其他系统,分析非农经济建设和农林牧业对其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此研究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必须将区域的非农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农林牧渔和农业生产投入产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分析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特点,探讨稳定和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的方案,为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和稳定农业生产水平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是以理论的形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概括地反映历史过程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在研究社会经济领域里的任何问题时,力图摆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历史现象的细节问题的干扰,通过理论概括和逻辑推理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本书在对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结构效率和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通过总结其最近几年各种资源的消费情况,对其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在黄淮海地区秸秆资源的利用潜力方面,通过对以往数据的总结,借助逻辑推理的方法,预测2015年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潜力,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历史分析法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系发展的观点和动态系列的观点,通过有关研究对象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说明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状况的。分析的目的是弄清楚事物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从中发现问题,启发思考,以便认识现状和推断未来。历史分析方法是对事物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具体分析和描述的方法,它揭示的是客观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在分析区域产业和用地发展模式时,基于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并根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地少人多的国家或地区,在总结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农经济集聚发展必然趋势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内部产业和用地的分工与协作对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时基于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分析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演替规律、农业居民饮食结构演变和农牧业结合对其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3)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规范分析是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经济分析方法,揭示问题的内在因素及其规律性,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通常是制定政策的基础。本书在制定区域产业与用地集聚发展战略模式、构建区域内部土地开发权转让补偿经济模型、研究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变化、分析主要农作物秸秆对畜牧业的支撑能力,以及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生产效率及其影响要素分析中都采用了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则是对具体事物的客观描述,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回答研究对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本书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规范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非农经济建设与农业生产统筹协调的优化模式,探索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等,并基于实证研究对区域非农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权转让在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中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研究地区间农地非农化用地指标配置转移前后的区域产业发展及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以秸秆养畜为例分析大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等。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亦称“非数量分析法”,是主要依靠预测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一般性方法。通常用于对事物及其发生规律进行宏观的、概括的描述,采用此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为定量研究提供前提。由于区域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十分复杂,因此本书对区域非农建设竞争力评价和交通运输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因素的选择和权重确定都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是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基本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和数学模型法。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定性分析能找出过程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定量分析能对这种本质与联系进行测定与度量。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必须以定性分析为指导,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揭示研究过程中量的规律性。随着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的发展,经济决策更多地依赖于定量分析的结果,使得决策更严密准确,并更具科学化。
本书主要采用的计量模型如下。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方法,也有很多学者将其引用到收入差异之外的研究中。本书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定量分析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和农地在各地(地级市)集聚与分散的发展状况。
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既是该地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起点,同时也是该地区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本书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从经济规模水平、社会结构效率、交通信息设施、文化保障服务体系和生态可持续性五方面综合反映黄淮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和竞争能力。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空间属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是认识空间分布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检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是否存在相关性。本书分别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整个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区域内各地区与各自周围邻近位置是否具有同一属性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对属性在整个区域空间特征的描述;局部空间自相关是研究范围内各空间位置与各自周围邻近位置的同一属性相关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动物性食品消费量越来越高,品种类别越来越丰富,因此本书利用能量理论和能值理论分析研究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特点,并根据能量转换十分之一定律计算我国主要作物秸秆对我国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的重要支撑能力。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肉类食品生产在全国生产量也占有相当比例,因此研究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秸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综合生产效率的作用。
农业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资源不断投入的过程,为了取得更高的效益,必须考察投入是否合理,以确定下一步生产中投入的增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柯布-道格拉斯方程是分析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经济数量关系最常用的一种生产函数,因此本书利用该种方法计量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绝对生产效率状况。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对若干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与效益方面比较的有效方法。本书利用数据包络模型研究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相对变化分析。
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因此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因此本书还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