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生产效率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效率是指给定投入和技术等条件下,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农业生产效率是在既定的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下,农业生产获得的最佳状态。当前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效率仅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投入产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但是非农业生产是我国农业用地资源减少的重要因素,非农产业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利用状况直接影响农业资源的投入和数量,我们认为区域农业和非农业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也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书首先分别从区域内部农业生产和非农产业用地空间分工,农牧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空间效率、结构效率、产出效率三个层次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效率进行探索;其次根据黄淮海地区近年区域发展分析其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本书主要从非农产业和农业生产的空间配置机制方面研究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空间效率。首先对黄淮海各地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判断,根据国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提出黄淮海地区应进入区域经济的集聚发展,重点阐述黄淮海地区内部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土地要素的分散性特点,根据点-轴开发理论构建区域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产业用地的集聚空间发展模式。其次利用博弈理论解释我国各地为了自身经济发展纷纷加速农地非农化的现状,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经济效益的低效性和公共物品性质,因此合理配置规划期间区域农地非农化用地的经济利益,才能保障土地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按照市场高效配置和有效地减少各地农地非农化无序发展的状态。最后文章将国外土地开发权转让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我国区域农地非农化用地指标分配中,利用经济模型构建区域用地经济补偿机制研究,并以河南省各市农地非农化用地指标配置为例,探讨土地开发权转让在区域农地非农化用地指标配置中的效率性和公平性。

(2)本书主要从大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研究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效率。本书利用能值理论分析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变化对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的要求,探索我国传统的以籽粒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向以食物营养为基础的农业生物量综合生产模式方向转变。中国是一个秸秆资源丰富但未被充分利用的国家,本书对中国主要作物的秸秆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论证黄淮海地区秸秆利用的重要性。黄淮海地区在农林牧渔产业发展中,农业和牧业是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本书主要探索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秸秆对牧业发展和研究农地利用效率的支撑能力。

(3)本书研究黄淮海地区近年来的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状况分析其农业投产的合理性,并利用通径分析模型确定影响其效率提高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为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