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话有逻辑,怎样说服有效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先入为主的逻辑习惯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都信奉做事“中庸”的原则,这里所谓的“中”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要不偏不倚。然而,在中国人惯有的逻辑思维中,却常常存有先入为主的逻辑错误。所谓先入为主,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生活中,我们与人结识,都有个从陌生到熟稔的过程。刚开始与陌生人打交道,我们很容易从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开始判断,这很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想全面认识对方,就要避免这一逻辑思维错误,不能顾头不顾尾,不能用最初的印象来左右自己对他的评价。

三国时期的孙权是一位惜才爱才明主,却也曾留下了“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的遗憾。

当时周瑜已死,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见面后却变成“心中不喜”。因为他看见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再加上一直以来,庞统对孙权器重的周瑜都不看好,所以,孙权错误地认为“狂士也,用之何益”!鲁肃进一步提醒孙权,庞统曾在赤壁大战中贡献连环计,希望孙权能考虑庞统,但孙权先入为主,顽固表示“誓不用之”,结果把庞统从江南逼走。

庞统本有旷世之才,却因相貌生得不好,在乱世中几次被冷落,可惜了将才无用武之地。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之所以不用庞统,是因为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可怜庞统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因为相貌丑陋而得不到重用。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说过:“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通过外貌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一个人的容貌与工作能力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如果一味地坚持以貌取人,可能会失去真正的人才。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这里,林肯虽以貌取人,却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因先入为主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呢?

1.冷静地看待对他人的“第一印象”

根据首因效应,我们得知,人们往往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在初次交往中,我们也会凭第一印象来判断对方的人品、性格、能力等,当然,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但初次接触,你所获得的关于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判断材料往往是有限的,也是外在的,因此存在一定的虚假性。

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并在思想上有否定第一印象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避免偏见,克服主观印象

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自己“阅人无数”,于是,他们很认同自己的主观感觉,比如,他可能总是看到人们好的一面,这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如果他总是从恶意的角度来评判一人,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因此,要想公正公平地评价一个人,避免各种偏见,我们必须尽量克服这种主观印象。

3.全面观察,不以貌取人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人的相貌都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无法改变,但一个人的学识、气质、能力却是后天所得,因此,要观察一个人,就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不仅考察其服装是否得体,更要通过其行为、谈吐来判断。

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2个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3个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9个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14个人认为肥胖表示心地善良等。

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天生的,也是固定不变的,然而人们却从中看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一点,正是这一调查结果的有趣之处。当然,这样的推断,是含有很大的偏见成分的。

4.延长观察期,不可凭一时感觉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实,与人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初次见面的过程中,对方可能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展现其才能、学识等,这就需要我们延长观察期,给其一个机会。

为此,我们在识人的时候,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的认识,就能有效地摆脱先入为主的影响。

鉴于人们固有的先入为主的逻辑思维习惯,我们每个人在真正了解一个人前,切不可太轻信事先得到的信息,更不可凭一时的感觉,只有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对方,才能作出最中肯的评价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