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外战争——与新天下的遭遇

与蛮夷的战争

李斯从廷尉升为丞相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前213年。他目睹了由自己辅佐之帝王生命的结束。后来,他拥立了二世皇帝,自己也在翌年(前208)遭刑法处决,没能看到帝国的灭亡。

秦始皇三十四年,咸阳宫中召开了二十六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御前会议。七十名博士首先敬酒,祝皇帝万寿。仆射周青臣对皇帝的美德大加赞誉: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

 

秦始皇闻此,十分欣慰。只要对周青臣的措辞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他的贺词中有一句八年前的御前会议上没有出现过的“放逐蛮夷”。八年前的所谓“天下”,最多也就是将六国之地予以兼并之后的领土。然而,当时不平定蛮夷就无法统治天下的问题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很明显,秦的敌人已经由六国诸侯转变为蛮夷,时人开始意识到中华与蛮夷的差异了。秦汉时期尚无“中华”一词,其实称为“中夏”会更准确些,不过出于习惯,“中华”一语现在已经作为通行的称谓了。无疑,出席那次御前会议的每一个人和皇帝都在考虑蛮夷的问题。因为这次会议正是在与蛮夷出现战争危机之时召开的。

24 碣石宫遗址发掘现场 公元前215年的第四次巡行时秦始皇逗留于濒临渤海湾的碣石宫

十五年的秦帝国历史,如果分为六年、六年、三年三个时段的话比较好理解。最初的六年是与战国六国之战结束之后、带引号的“和平时期”,此间秦始皇进行了四次巡行。第二个六年是“对蛮夷战争时期”。此间,巡行暂停了一段时间之后,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巡行,可他却死于巡行途中。最后的三年是秦二世至子婴的“帝国崩溃时期”。

“对蛮夷战争时期”开始以后,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开始了第四次巡行,这次他向北出发,逗留于濒临渤海湾的碣石宫,在碣石门的礁石上篆刻了表彰文。碣石宫地处今辽宁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碣石就是立石的意思,因这一带海岸礁石众多而得名。现在,那里有著名的北戴河避暑胜地和明代长城最东端的山海关,还是孟姜女传说的发祥地,有姜女庙和被认为是她坟墓的礁石。当然,孟姜女的传说不过是北周至唐朝的产物而已。孟姜女的新婚郎君被秦始皇征调服徭役去修长城,她出于担心带上丈夫的冬装来到了长城。没想到丈夫已经死在那里,她痛哭流涕,以致哭倒了长城,城墙下露出许多白骨。孟姜女将滴有丈夫血迹的遗骨带回故乡,由此被称为贞女。

贸然对匈奴、百越南北同时开战

秦始皇在碣石宫曾让方士们去东海尽头寻找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但是,结果却出现在了东海的北方:燕人卢生从海上归来,献上了一本《录图书》。书中记载了“亡秦者胡”的预言。汉代人说“胡”实际就是秦二世皇帝胡亥,不过是因为他们已经目睹了秦朝的瓦解,所以才作出如此的解释。在秦代人们所说的“胡”不是西域人,而是指北方游牧民,即匈奴。

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出击匈奴,占领了“河南”(即鄂尔多斯)地区。所谓河南,即西、北、东三面为黄河所包围的土地,因为容易与河南郡、河南省的河南混淆,所以明代以后,自那一地区被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占据之后,就出现了鄂尔多斯这一地名。鄂尔多斯虽然在今天有着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和库布其沙漠,但在当时是丰美的草原地带,乃匈奴与秦的必争之地。秦本来就企图占据那里,使其成为军马的牧场,动员了三十万军队的战争,用了七年的准备时间才得以开始。秦始皇从北方巡行回到咸阳之后,立刻开始了这一场战役。

不仅如此,翌年的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兵五十万,在南方开始了对百越的战争。这是一场南北方同时发动的贸然战争。秦在与六国交战时虽然有过同时与人数占多的敌人作战的经验,但是南北两端,且兵分三十万、五十万同时作战毕竟是失策之举。素有“陆梁”之称的南方地域,是从长江以南至抵南海的山区,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之绵延不绝的山岳地区。山区的沿河地带开通道路,分散着大大小小的聚落。

25 鄂尔多斯 西、北、东三面为黄河所包围的草原地带,秦与匈奴的必争之地

在中国地形图上,这一带为褐色与绿色马赛克式交错地区,在绿色平原和褐色山区生活的两种人交错并存。习惯于北方高原干燥生活的秦人,移居到那里的话是难以适应潮湿高温气候、抵御传染病的。所以,移居那里的多是些脱离户籍的逃亡者、因贫困入赘的卖身奴以及卷入这场战争的商人等。在那里新设置的桂林郡、象郡、南海郡,都派些罪人刑徒去驻守。秦的对手是被称为“百越”的越人,所以这并不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

多难的百越征服战

据《淮南子》的记载:在秦尉屠睢的指挥下,五十万军队被派往南方。“尉”,即郡尉、县尉等军官。能够统帅五十万军的尉应当是郡尉。后来建立南越国的赵佗就是南海郡尉,所以也称“尉佗”。蒙恬伐匈奴的军队也只有三十万,统一之前秦王发动出击楚国总攻击时,先让李信发兵二十万,结果受挫;再由王翦出兵六十万方得以取胜。这次对百越之战的兵力与当年攻楚的兵力大体相当。

与秦对垒的“百越”并非单一的国家,秦要征服的是越人居住的整个地区。所以军队分为镡城、九疑、番禺、南野、余干五处,驻扎了三年之久,即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湖南省的南部、广东省广州、江西省南昌,秦企图以此分布于广大区域的五个据点,统治居住于山岳地区的越人。

秦仅仅靠控制一些据点来维持对百越的统治,可谓困难重重。《淮南子》的还记载说:“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北方人南下最难以适应的是南方潮湿高温气候。司马迁到南方出游时有过切身体验,甚至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史记·货殖列传》)东汉王充也说:“太阳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为毒。”(《论衡·言毒》)认为嘴里有毒,有着北方人对南方人的偏见,还说:“楚、越之人,促急捷疾,与人谈言,口唾射人,则人脤胎,肿而为创。”有毒物质的多少与土地的干湿度有关,由于江南草莽川泽多生的蟒蛇等有毒动物,也使北方人感到恐怖。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则以“毒言”为题的口供记录很耐人寻味。这份法律文书记录的是一起有关南方特有习俗的案子。说的是某里居住的甲等人因为丙口舌有毒,而不肯与丙会餐的案子。根据丙的口供:他的外祖母以前也曾因为口舌有毒论罪被流放,从那以后丙家如有祭祀,甲等人也不出席。里的祭祀时参加的人也拒绝与丙会餐。看来,在南方高温潮湿气候条件下,才出现了“毒言”这类回避病菌、预防传染的习俗。

河南(鄂尔多斯)与南海三郡

一系列战争的目的究竟何在?秦向南海派兵、运送军粮利用的是水利。注入长江中游洞庭湖的湘水和漓水上游之间,相距不过几米,是两条流向相反的河流。如果能将两条河沟通的话,船只即可顺漓水而下,经珠江直抵南海。然而,因为两河床之间有几米的高差,相互沟通并非易事,秦后来设计了一条长约三十四公里的运河,称之为“灵渠”。在湘水的分流上安置水闸,用水闸的开合解决了高低差的问题。从而也确保了沿岸的交通道路。

秦付出极大的牺牲,终于从南海得到了犀角、象牙、翡翠、珠玑(圆玉与方玉,圆的是珍珠)、珊瑚等物产。翡翠是一种硬玉,因为颜色与翡翠鸟相似而得名。翡翠的硬度在6.5至7度左右,质地坚硬。本生成于蛇纹岩之中,经风化剥离而流入河、海。白色居多,含铬者可变为美丽的绿色。在日本仅见于新潟县糸鱼川等地。缅甸翡翠据说是在唐代以后开始采掘的。

秦征服南海之后,西汉武帝继而在那里设置了九郡,直至唐代安南都护府时期,中国的王朝从未间断对东南亚丰富物产的需求。那些物产既是南海贸易圈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中国南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与东南亚地区的媒介。

在对匈奴、百越的南北战争中,秦又像曾经提出解放六国民众的大义名号那样,提出了“放逐蛮夷”这种新的大义口号。如此,在兼并六国之地后,又将河南(鄂尔多斯)、南海三郡纳入了帝国的版图。秦的天下确确实实地得以扩大了。

26 灵渠 为连接湘水与漓水而修筑运河,以水门调节水位解决了高低位差的问题,从而确保了通往南海的交通道路

27 南越王墓出土西汉玉雕犀角杯

战时体制的土木工程

为了进行这两场战争,秦始皇三十三(前214)年至三十五(前212)年之间,首都圈与战区的边境地带都实行了战时体制。在北方修筑了环鄂尔多斯地区的长城一线,在南方筑起了要塞据点。上述灵渠也是此临战体制的一个环节。为了迅速地从咸阳向长城派遣军队,还斩山填谷地修筑称为“直道”的军事道路,自北方的九原直通南方的云阳。这一时期,咸阳城还扩建到了渭河南岸,并且修建了阿房宫。在建造自己陵墓的同时,秦始皇向陵区移民三万户,兴建了丽邑,向直道始发点云阳也移民了五万户。自二十六年统一以来,这是大型土木工程建设最为集中的时期。

28 壁画车马图 发现于秦都咸阳秦3号宫殿遗址中,由于年代久远,秦代绘画实物至今十分罕见

诸如长城、直道、阿房宫、丽邑、云阳、灵渠的建设,都是在新的天下形势下,为实行战时体制所需要的土木建设工程。因此,不能说“秦统一天下而修万里长城”,而应该说“秦统一天下后,在发动对外战争时修万里长城”。由于考古学的调查、发掘还仅仅进行了一部分,所以当时的历史真相尚不明了。

秦在战国昭王时期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今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仍残留着当年长城的夯土堆。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在黄河以北,沿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至今还残存着部分石筑长城遗址。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一万里,约五千公里的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不过,当时的五千公里长城并不都是从零做起的,战国时期各国为防备骑兵战术,纷纷在国境线上修筑长城。秦对赵、燕诸国出于对匈奴战略防御考虑而修筑的北边长城予以了再利用,兼并六国之后秦放弃了内地长城,从“放逐蛮夷”的战略出发而修筑了北方长城。特别修筑了阴山山脉长城,并使其向东与赵、燕长城连为一线。

直道至今在陕西省仍有部分遗址可见。就通直道的地形而言,南部穿越黄土高原的山间地带,北部经鄂尔多斯平原一直北上。全长约九百公里的直线道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着功效。

巨大的首都与阿房宫

咸阳城自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秦孝文公始建以来已经历了一百四十个年头。咸阳即“皆为阳”之意,指两类阳地之和的意思。河之北为阳,南为阴;山之南为阳,以北为阴。所以渭河之北与九嵕山之南为咸阳。渭河北侧为咸阳原的阶地,在阶地上修筑了宫殿。至今,那里的还残存有建筑物夯土基础遗址,阶地的断崖上不时可见排水管道、水井、陶器的残片。由此依稀可见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之时,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移居于此的都市情景。当时,为了秦帝国的维持,曾将地方富豪移居首都。汉代继承了此项国策。按照五口之家计算的话,咸阳应是六十万人口的大都市,不愧是与推算人口为一千五百万至两千万的秦帝国相符的巨大都市。东方齐国首都临淄也不过才三十五万人口。不可思议的是咸阳都城竟然未发现城郭的存在。咸阳城南半部为渭河北上所冲毁。

29 龙纹空心砖 咸阳城一号宫殿遗址出土龙纹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首都咸阳城的护卫,秦还建起了十五万人口的丽邑和二十五万人口的云阳这些卫星都市。丽邑还是守护皇帝陵墓的都市。这种帝国首都的构建计划,后来又为西汉朝所继承。秦在二十六年兼灭六国之时,并未立即实施兴建帝国的计划,而是在秦始皇巡行的六年之后,在战争新形势的紧迫情况下开始帝国建设的。

30 秦阿房宫前殿复原建筑

对外战争开始之时,秦因渭河北岸的咸阳城狭小,而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这一动植物园中营造朝宫。渭河北岸水利不便,只好以水井补偿。渭河南岸则水利充沛,乃终南山的充沛水源注入渭河所致。战国时期出于军事优先的考虑,背水建立都城。今天,要建设一个与帝国地位相称的首都。首先,建筑一所南北五十丈(115米)、堂上可以坐一万人的前殿,堂下可以竖起五丈(11.5米)大旗。因未竣工,称为阿房宫。所谓前殿就是正殿。

今天在那里仍留有东西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四百二十六米、高十几米的夯土基台遗址。由渭河北侧的咸阳宫渡渭河,阿房宫等宫殿的建造模仿了天体的位置。以渭河比拟银河,在南方与天极相应建造极庙,北面建造营室(天马座、天帝的宫殿)与阁道(王良星座)连接。这一新都市的风貌也在地下予以了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