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与不死仙药
丞相李斯的措施
丞相李斯深知此次战争之艰难。与六国之战是外交与战争交错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自有一套运行的原则。如今则是与游牧骑马民族、山岳民族那种生活形态完全不同的异族作战。尤其是与越人的战争,面对的是没有任何国家概念的山岳民族。虽然艰难,但是李斯认为这不失为一次将六国残余势力的视线引向外族的机会。“放逐蛮夷”之战,可说是李斯之统一天下战略的第二阶段。此举的成败,事关统一天下之后是否应当再进行战争的问题。
上述的御前会议上,博士淳于越谴责周青臣阿谀皇帝。李斯则将否定郡县制的淳于越斥为愚儒。“儒”既有温柔也有愚蠢之意,当时所谓“儒”并不仅仅指称那些继承孔子学说的学者,在语气上指愚蠢学者不知其所云的意思。何况,淳于越是被秦最后歼灭之齐国的人士,从弃楚投秦的李斯立场来说,对如今仍拘泥于封建制的齐人甚是反感。丞相李斯掌握着当时地方郡县的详细情报。
里耶秦简包括了秦三十三年(前214)、三十四年(前213)纪年的内容。三十三年四月丙午(六日),洞庭郡官署征发了阳陵县十二名男子,这些人都是因犯罪服徭役的刑徒。罪人每日工钱为八钱,除去伙食费可余六钱;若以赎罪罚金为一千三百四十四钱折算的话,必须服劳役二百二十四日方可赎罪。秦不把这些罪犯关进牢狱,而是利用他们做各种劳役。让他们拿起工具建造土木工程,拿起武器投身战争。可以想象此时他们是如何从军与百越作战的。
次年八月,据迁陵县的报告:有弩一百六十九件,其中四件运往益阳县,三件运往临沅县,剩余一百六十二件。需要向武器不足的县进行调剂。这些记载虽嫌琐碎,当时这种事无巨细均须记录的情况,反映出即便在边疆地区,郡县制的机能也能充分地得以发挥。
对诸生反体制批判的镇压
李斯以禁止战时扰乱首都秩序学者的言论自由,表达了自己在全国坚决贯彻临战状态的决心。那一为后世广为传播的焚书坑儒事件,即公元前213年发出交出某些特定书籍的焚书令,以及前212年坑杀四百六十名诸生之事。焚书坑儒事件是作为秦始皇暴君形象的证据而众所周知的。正如后世儒生所强调的那样,这并不是法家李斯镇压儒家的政策,李斯的动机在于防止当时秦实行的体制因为受到批判而导致郡县制无法实行。
列于取缔书籍第一位的是史官所撰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当时,被秦所灭六国的史书尚存。像秦赋予统一战争正义性一样,六国也一定会将这场战争记载为侵略战争。第二位是除博士藏书之外所传习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一律要交到各地郡官署统一烧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虽说不是批判秦的书籍,但由于它们都是在过去的历史之中发现理想政治、讽刺现实的批判工具,所以李斯认为有可能被利用来作为批判体制的工具。当时的书都是写在竹简、木简和帛(丝绢)上的,所以如果焚书令得以彻底实施的话,全国范围火焰熊熊的景象可想而知。
图二 秦将军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图三 秦兵马俑军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兵马俑的时代】
秦汉时期可称为兵马俑的时期,将士兵和马形象的陶俑安置在主人的墓旁边。作为秦始皇陵园一部分的兵马俑坑,埋藏着实物大小的兵马俑。兵马俑坑的墓葬方法在汉代得到了继承,只不过与实物同样尺度的兵马俑只限于始皇帝一人。1974年以来,三个兵马俑坑相继发掘,推测有八千尊兵马俑埋在地下。守护始皇帝亡灵的地下军团,象征的应该就是当年守卫首都咸阳的秦军。近年出土了不少仍有彩色残迹的士兵俑,因为是在陶器上涂生漆和颜料,所以保存是很困难的。
图四 秦彩色士兵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图五 秦武士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图六 秦跪射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图七 阳陵陪葬坑出土陶俑——1990年西汉景帝阳陵南面的陪葬坑被发现,先是出土了裸体俑,继而又发现了大量士兵俑、动物俑、女官俑。所谓裸体俑是一种手臂可以装卸、衣服铠甲可以更换的、类似今天服装模型那样的人俑。大小不足秦始皇兵马俑的三分之一,小巧精致。(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藏)
在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之前,巳经出土了西汉的兵马俑。很明显汉代人是知道秦始皇兵马俑的。小型的骑兵俑,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彩色的遗迹更多些。
图八(一) 西汉彩绘骑兵俑——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村湾出土。(咸阳博物馆藏)
图八(二) 西汉彩绘戴冠长甲扛械俑——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村湾出土。(咸阳博物馆藏)
就违反法令的处罚而言,如有聚众性议论《诗》、《书》者处以“弃市”(处以死刑之后,将尸体暴露于街市),厚古非今者将一族处死,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焚书令下达三十日之内尚未烧书者,处以黥刑并罚为筑长城劳役。此外,规定医学、卜筮、农业书籍不在禁书之列,学习法令者可以向官吏请教。
坑儒的对象是诸生,即学者。事发原因在于方士,他们因为找不到仙药,转而诽谤秦始皇,构成惑众行为。在对咸阳诸生的审查中,有四百六十名被活埋处死。当时所谓“诸生”指的是寻求长生不死仙药的方士和信奉孔子的儒者。不论此事与儒者是否无关,毕竟秦始皇不再信任方士是坑儒的导火索,而且就所坑对象来说,与其说“坑儒”,不如说“坑诸生”更为确切。将坑儒特定为坑杀儒者的说法,是东汉以后的事了。
方士与秦始皇
秦始皇巡行东方时,开始与方士频繁接触。三十二年(前215)巡行碣石时,曾派燕人卢生去寻找羡门、高誓。羡门、高誓都是仙人。当时仙人也写作“僊人”,“僊”是人高升的意思。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也去寻求仙人和仙药(不死之药)。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都是燕人,为方僊道仙人。
《史记·封禅书》曰:仙人、仙药据说藏于渤海之中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又曰:“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正是一派海市蜃楼景观。
“蜃楼”,即蜃吐气而在海上呈现楼台的现象。《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曰“海旁蜃气象楼台”。现代汉语称为“海市蜃楼”。若按科学的解释:由于空气的温差产生了密度差,从而引起的光折射现象。在日本的富山湾、琵琶湖也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观。景观并非生成于空荡的海面。十至几十公里之外的实际远景,或向上反转、伸缩(春季、初夏出现高位海市蜃楼),或向下反转(冬季出现低位海市蜃楼),重叠显现。
此现象多出现在山东半岛、特别是蓬莱阁北的庙岛群岛,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海域,六月冷水海面之上的空气中,有微风携暖空气浮现时,高密度冷空气中会出现折射,即可见到海市蜃楼。在实际的岛屿之上,反转地出现该岛屿的样子。北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登州(蓬莱)的海市蜃楼。这些现象被人们想象为地上有仙人的存在。
对于人体老化机制,现代医学逐渐予以了解释。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必定是细胞分裂停止、无法进一步新陈代谢所引起的。一方面平均寿命随着医学的进步而增长,另一方面人的个体最长寿命在一百二十岁左右,这是从古至今不曾改变的。由遗传基因所导致的人体老化机制,古代与现代是一样的。能够达到最长寿命的人被视为仙人,说寿命可达两三百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所谓东汉的冷寿光一百五六十岁,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等方士活到一两百岁,是无稽之谈。了解现实的方士们,致力于探索各种延缓衰老、长生不死的方法。
方士卢生曾向秦始皇讲述如何成为真人的方法。说:“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劝说始皇微行外出毋令人知晓,如此可除去身上恶鬼,成为真人。还说人主所居之处若让人臣知之,则有害于精神。自此,因为希望成为真人,秦始皇不称“朕”,自谓“真人”。乃令咸阳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所宫观,以复道(上下双层道路)、甬道(侧面有墙遮蔽的道路)相连。
然而,秦始皇被方士激怒了。徐巿(徐福)等方士耗资巨万,却一直没能找到仙药。秦始皇得知卢生在享受优厚的待遇同时,却在背地诽谤自己。秦始皇还对长子扶苏很愤怒,因为扶苏了解边远地方的百姓对政治的不满。此时,秦始皇知道不采取严厉措施的话,天下将不会安定。于是,扶苏与蒙恬一同被监禁在了北边的上郡。
最后的巡行
秦始皇在南北战局稍显平稳之时,于三十七年(前210)开始了有生以来最大一次巡行。上一年连续发生了一些不吉的事件:陨石落于东郡,上面居然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文字;有一持玉璧者留下“今年祖龙死”一句话和玉璧,扬长而去。玉璧正是九年前秦始皇第二次巡行渡长江时所沉的那一块。秦始皇占卜,得“游徙吉”卦。于是向黄河上游榆中移民三万家,且于次年年初十月癸丑日出发巡行。
1993年湖北省荆州市周家台秦墓出土了一卷写在木牍上的日历,由此可知始皇三十七年十月一日是辛亥日,这个月不是大月(三十日),而是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癸丑日是三号。“游”被理解为离开首都咸阳外出巡行。
第五次巡行,即使最终因自己死在途中而中断,也耗时近一年。出于战争缘故,重开停止四年之久的巡行,而且本人又不能镇守首都,这一切都需要很大决心。仅在首都是不知天下情况的。他让左丞相李斯同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批准了少子胡亥本人一同出行的要求。秦始皇的夫人没有一个留下姓名的,只知道他有儿子二十几人。长子是被幽禁的扶苏。末子是胡亥。
与以往四次巡行的路线不同,他首先到了因与百越战争而有所动摇的长江中游,十一月到达云梦,在此祭祀了位于九疑山的舜庙。皇帝亲自到地方是有危险的。乘船顺江而下,出江南,即出今天的浙江省钱塘江,登会稽山,祭祀禹王。史载他在此眺望南海,实际上南海在遥远的南方。战争时期开通的湘水至漓水的水上通路可以抵达南海,毕竟皇帝亲赴那里有所不妥。最终,秦始皇巡行的南线也未能越过长江流域。对匈奴、百越的战争,并没有明确的胜利宣言,匈奴退回了蒙古高原,百越回归了山岳地带。
单一法制的天下统治
秦始皇在会稽山也留下了歌颂自身的表彰刻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收载了这篇刻石文章。文中歌颂了他如何在百越之地移风易俗,其中还提到那里具体的婚俗,如“要隐藏过失,伸张正义;有子寡妇再嫁,为背叛亡夫的不贞行为”。又如“家族内外有别、禁止淫乱的话,则男女关系洁净真诚”。又曰:“夫与他人之妻行不义,若杀之无罪,则男人懂得守义。”还说“若对妻子逃亡改嫁他人、另寻新夫生子不予承认的话,人们将会谨慎淫乱行为”等等。对于那里与北方不同的婚姻习俗试图予以规范化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北方秦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75年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家庭就是服兵役、纳税的基本单位。商鞅变法时下令:“一家有二男而不分家者,其赋税加倍”,“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以此奖励单婚家庭。
秦国本来也有婚后仍然二世同居的习俗,但在战国时为推行富国强兵之策而实现了单婚家庭化。所以,当秦遇到南方社会婚姻习俗时,就很自然地企图按法律予以统一治理。比如在秦律中可见“即便已婚女子离家出走,年少而未向官署提出结婚申请者,不构成逃亡罪”,“与妻子离婚而未提出申请者受罚”。可见,国家希望对婚姻予以严格的管理。严格依法治理天下,是李斯提出的方针。
秦始皇北至琅邪台,再次见到徐巿(徐福)。徐巿唯恐遭到谴责,就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蛟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也梦见与人模样的海神作战。问占梦者,博士答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最终在山东半岛的之罘(今芝罘岛)发现,并射杀一条巨鱼。
秦始皇的末期
秦始皇在平原津发病,不明其病名,仅知病得很重。遭此不测,他留遗言给长子扶苏曰:“于咸阳举行葬礼并下葬。”毕竟尚未确立太子,秦始皇内心因此感到不安。胡亥尚且年幼,他考虑正是敢于进谏的扶苏最可信赖。在竹简上写毕遗书,于卷绳结的黏土上封以印玺。主持先帝葬礼就意味着继承皇帝之位。如此重要的遗书,中车府令赵高竟然擅自扣下,没有送达扶苏。
据《史记》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的平台。然而,从出土的日历来看当年七月并没有丙寅日,所以可能七月是到达沙丘的月份,八月丙寅(二十一日)秦始皇死去。这样,与九月葬于骊山在时间可以首尾连贯。
李斯察觉到事态的紧迫:秦始皇死于赵王离宫一事,若为天下人所知,不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诸如始皇公子之间皇位争夺、天下反乱的情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于是决定对始皇之死秘不发丧,棺载于辒辌车中,这样,人们从外面就见不到车内的情况。秦始皇陵出土了一架铜车马,称安车或辒辌车。侧面有小窗可推拉开闭,后侧有开闭式车门可以进出。让宦官与棺同乘,所至上食及百官奏事如故。知道实情的人唯有胡亥、赵高、李斯及宦官五六个人。赵高和李斯废弃了始皇的封书,将赐扶苏为公子的遗诏,伪造成赐扶苏、蒙恬死罪的诏书。当时正值暑天,辒辌车中遗体腐臭,乃令人载入一石(三十公斤)鲍鱼(咸鱼),“以乱其臭”。这样解释为车上载有地方特产的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始皇如果不死的话,最后应该去匈奴前线进行视察。那条路,从九原走直道(军事道路)回到咸阳。九月,胡亥发丧,登基二世皇帝。秦始皇之死的消息发布全国,其五十年的生涯,三十七年的治世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