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一搏才能获得美味
无论狼面对的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困难,既然站在这个赛场上,就要拿出拼搏的精神,即便是失败也要与对手拼一回,这就是狼无所畏惧的强者精神。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敌,只有放手一搏,才能得到最理想的结果。
居里夫人曾说过:“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仅是汗水,还有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在人的一生当中,许多时候都需要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让自己充满敢于拼搏的勇气,有时可能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然而你只有放手一搏,才能换来一些珍贵的东西。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人生需要体验,在体验中寻找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在过程中获得经验,获得感悟,这些算得上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思用了40年的时间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论文《资本论》;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通过他自身的不断努力与实践,最后终于写下了惊人的《徐霞客游记》;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用了15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人生又有几回搏呢?又有几个10年、20年、40年呢?我们不要在老年的时候,为了当时没有拼搏过而暗自悲伤,为了当时的不进取而悔恨终生。
当然,无畏的可贵之处还体现在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迎难而上的勇气,跌倒了爬起来,屡败屡战,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一名关门弟子。在1949年2月,当14岁的冯根生走进河坊街大墙后的胡庆余堂的时候,他根本就不会想到历史会赋予他那么多的使命,在这些使命当中就有传统中药的复兴。
徒工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每天天未亮,他就要开始背药名、药性;学制胶,剔皮要剔得肉不留一丝、皮不损一刀;半夜一点,开始在一字排开的20只炭炉前煎药,在两年间,他就煎了15万帖药。艰苦的学徒生活造就了这个胡庆余堂关门弟子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给予了他成为大展宏图的一代“掌门人”的底气。
在1972年这一年里,胡庆余堂被改造为杭州中药厂,市里决定将其附设在桃源岭的煎胶工厂分离出来,组建中药二厂。车间主任冯根生临危受命。在破败如同古老作坊的厂房里,冯根生立下自己的誓言:一定要把被人看不起的“国药”发扬光大。10年时间,他使中药二厂成为全国第一流的中药厂。
冯根生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制药方法。他大胆地挑战中成药的丸、散、膏、丹传统剂型和传统生产工艺,为中药二厂找到生存的空间。当众多的厂家还都在生产感冒药、气管炎药的时候,冯根生却选择了一个独特的领域——抗衰老保健品,作为产品的主攻方向。参照古方所研制的“青春宝”,为中药二厂带来了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1982年,冯根生终于圆了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盖起了崭新的厂房,引进了最先进的中药制造设备。从这之后,冯根生带领着“青春宝”实现了中药剂型的革命性突破——成功开发出了“参麦注射液”针剂,让古老的中药和西药一样,可以进行静脉滴注,为中药产品的现代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冯根生的大无畏精神,在他时不时地要当一回“出头鸟”的行动当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在每一次企业发展面临紧要关头的时候,他都用改革的形式为企业寻找到了新的生机,用甘当“出头鸟”的勇气与胆识为企业争取到了新一轮的发展空间。
在20世纪80年代,冯根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铁交椅”、“铁饭碗”实在是国有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在1984年,全国还没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前,冯根生就率先地试行了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合同制。当时的规定是这样的:每个员工与厂方签订两年合同,若不合格黄牌警告,只能发70%的工资,若不行就辞退。有人质问冯根生:“你这样做有政策依据吗?”冯根生答道:“没有,就是觉得不这样改革,企业实在没法发展下去!”也就是如此,冯根生跨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
从传统中药的最后一位传人到现代中药事业的领军人物,冯根生身上折射出了一个成功企业家所必备的无时不在的创新意识,还有永远不可或缺的无畏拼搏精神。没有拼搏,也根本就没有如“常青树”般的冯根生。其实,我们能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勇往直前、放手一搏的无畏,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竞争压力,你只有放下包袱,放手去拼,才能获得成功,成为最后的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