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用监测技术
第一节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测量
【适应证】
需要通过生命体征评估或动态监测病情及治疗情况的患者。
【禁忌证】
1.体温测量无绝对禁忌证,不同人群或疾病有相对禁忌,如对婴幼儿、昏迷、躁狂、精神不正常等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禁测口温;有肛门疾患、直肠疾患、心肌梗死患者不可测肛温;坐浴者30min后方能测肛温;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出汗较多或消瘦夹不住体温计者禁测腋温。
2.血压监测无绝对禁忌证,禁忌在有损伤或手术一侧肢体测量,禁忌在有输液、输血、采血等治疗一侧肢体测量,禁忌在偏瘫一侧肢体测量。
【操作方法】
续表
【并发症及防治】
体温计破损划伤皮肤或黏膜。
预防及处理:①测量前需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若有裂痕或破损禁止使用。②测量腋温时告知患者前臂过胸夹紧体温计;测量口温告知患者闭紧口唇,不可咬体温计;测量肛温用手固定好双臀,告知患者保持体位。③如体温计破裂划伤患者皮肤或黏膜,应立即取出体温计残端,用生理盐水冲洗黏附在破损处的玻璃碎屑,用碘伏棉球消毒破损部位。④如体温计破损残端留在肛管内,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口服导泻剂促进体温计残端及水银的排泄,必要时扩肛或手术取出体温计残端并处理伤口。⑤因伤口黏膜对水银的吸收力强于皮肤,应严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发现中毒症状立即处理。
【知识链接】
1.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平均温度是多少?
答: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在三种测量方法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口温、肛温、腋温标准:口腔温度37.0℃(36.5~37.2℃);直肠温度37.5℃(36.5~37.7℃);腋窝温度36.5℃(36.0~37.0℃)。
2.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答: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活动、药物等出现生理性变化,但变化很小,一般不超过0.5~1.0℃。
(1)昼夜:正常人体温在24h内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3~18时最高。
(2)年龄: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调节功能差,因而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
(3)性别: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在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体温升高,这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关,孕激素有升高体温的作用。
(4)其他:肌肉活动、药物、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
3.临床上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哪两类?如何判断发热程度?
答:临床上发热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37.5~37.9℃;中等热38.0~38.9℃;高热39.0~40.9℃;超高热41℃以上。
4.常见的热型有哪几种?常见于哪几种疾病?
答:(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5.何为体温过低?如何分期?
答: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分为四期:轻度32~35℃;中度30~32℃;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
6.何为体温不升?导致体温不升的因素有哪些?
答:当体温低于35℃时,称为体温不升。导致体温不升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低温环境中,机体由于散热过多过快,而产热不能相应的增加,使体温降低。
(2)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产热不足,加上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多而导致体温不升。
(3)全身衰竭的患者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导致体温不升,常是临终前的表现。
(4)某些休克、极度衰弱、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在应用退热药后发生急剧降温反应,导致体温过低。
7.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答:(1)降低体温。体温39℃以上,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加强病情观察:①每日测量4次生命体征,高热时每4h测量1次;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②伴随症状。③原因及诱因。④治疗效果。⑤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保持清洁和舒适:①休息。②口腔护理。③皮肤护理。
(5)安全护理。
(6)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8.体温过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答:体温过低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维持环境温度22~24℃。②给予保暖措施,增加盖被、热水袋,给予温热饮料等。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少每1h测量1次体温,如为治疗性体温过低,要防止冻伤。④去除病因治疗。⑤心理护理。
9.体温计如何检测?
答: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以下的水中,3min后取出检查,若误差在0.2℃以上、玻璃管有裂痕、水银柱自行下降,则不能使用。合格体温计用纱布擦干,放入清洁容器内备用。
10.何为脉搏?何为脉率?何为脉律?正常脉率为多少?
答:动脉管壁随着心脏的舒缩而出现周期性的起伏搏动形成动脉脉搏。脉率是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它反映了左心室的收缩情况,正常脉率为60~100次/min。
11.影响脉率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答:①年龄。一般新生儿、幼儿的脉率较快,成人逐渐减慢,老年时稍加快。②性别:女性比男性脉率稍快,每分钟快约5次。③体型:体表面积越大,脉搏越慢,所以身材细高的人比矮胖的人脉率要慢。④情绪变化:兴奋、恐惧、发怒可使脉率加快。⑤活动和进食:一般人运动、进食后脉率会加快,休息、禁食则相反。⑥药物:兴奋剂可使脉率加快,镇静剂、洋地黄类药物可使脉率减慢。
12.何为心动过速?可见于哪些疾病?何为心动过缓?可见于哪些疾病?
答:(1)心动过速。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大于100次/min,称心动过速(速脉)。可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或失血等患者。
(2)心动过缓: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低于60次/min,称为心动过缓(缓脉)。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窦房结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患者。
13.何为间歇脉?可见于哪些疾病?何为二联律、三联律?
答: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见于心肌病、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则前者称二联律,后者称三联律。
14.何为脉搏短绌?其特点如何?可见于哪些疾病?
答: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其特点是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多见于心房纤颤患者。
15.如何为脉搏短绌的患者测量脉搏?
答:脉搏短绌的患者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开始”和“停止”的口令,2人同时记数,计时1min。
16.哪些脉搏异常属于强弱异常?多见于哪些疾病?
答:(1)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大,称为洪脉。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高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患者。运动后、情绪激动也常触诊到洪脉。
(2)细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弱而小,称为细脉,又称丝脉。多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患者。
(3)交替脉:当心室的收缩强弱交替时出现强弱交替的脉搏,称为交替脉。是心肌损害的一种表现,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患者。
(4)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多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
(5)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主要由于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低使脉压增大所致,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触诊时,如将患者手臂抬高过头并紧握其手腕掌面,就可感到急促有力的冲击。
17.常用测量脉搏的部位有哪些?
答:颈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颞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骨后动脉。
18.何为呼吸中枢?位于何部位?
答:在中枢神经系统里,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它们分布于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
19.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包括哪些?
答:(1)肺牵张反射。当肺扩张时可引起吸气动作的抑制而产生呼气,当肺缩小可引起呼气动作的终止而产生吸气,这种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属于骨骼肌,骨骼肌中存在着本体感受器肌酸,因此在受牵张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肌负荷增加,呼吸运动也相应地增强。
(3)防御性反射:包括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感受器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可引起咳嗽反射;鼻黏膜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喷嚏反射。
20.PaCO2、[H+]、PaO2对呼吸有何影响?
答: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血液中PaCO2降低引起呼吸暂停,PaCO2升高可刺激外周和中枢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使呼吸加快加深,严重的可引起肌肉强直,甚至惊厥,引起二氧化碳麻醉导致呼吸停止。[H+]增高,呼吸加强,对呼吸的影响和二氧化碳类似,作用不如二氧化碳明显。PaO2降低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强,如果PaO2过低,则抑制呼吸,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21.异常呼吸包括哪些?多见于哪些患者?
答:(1)频率异常。①呼吸过速:呼吸频率超过24次/min,多见于发热、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般体温每升高1℃,呼吸频率增加3~4次/min。②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12次/min,多见于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2)深度异常。①深度呼吸: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②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气样,多见于呼吸肌麻痹、某些肺与胸膜疾病,也可见于濒死的患者。
(3)节律异常。①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1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就如潮水起伏,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巴比妥类药物中毒。②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4)声音异常。①蝉鸣样呼吸: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似蝉鸣样声音,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气吸入困难,多见于喉头水肿、喉头异物等。②鼾声呼吸: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是由于气管或支气管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蓄所致,多见于昏迷患者。
22.危重患者呼吸微弱时应如何观察呼吸?
答:如患者呼吸微弱,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min。
23.何为血压、脉压?其正常范围是多少?
答: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40mmHg(12~18.6kPa);舒张压为60~90mmHg(8~12kPa);脉压30~40mmHg(4~5.3kPa)。
24.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循环血容量、血液的黏滞度、动脉管壁的弹性。
25.何为高血压?何为低血压?脉压异常常见于哪些疾病?
答: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称为高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称为低血压。脉压异常分为两种情况,脉压增大常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脉压减小常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
26.异常血压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答:异常血压的护理措施如下。①密切监测血压,做到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②指导按时服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有无潜在并发症发生。③注意休息,减少活动,保证睡眠。④环境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⑤保证情绪稳定。⑥饮食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适量限制盐的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⑦健康教育,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会观察有无高血压并发症的先兆。
27.血压测量过程中影响测量值的因素有哪些?
答:(1)相对所测手臂来说,袖带太长或太短,太宽或太窄都会严重影响测量结果,袖带气囊的长度和宽度应该分别为手臂臂围的80%和40%。使用太窄或太短的气袖测出的血压值偏高,用太宽或太长的气袖测出的血压值偏低。
(2)若肱动脉高于心脏水平,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若肱动脉低于心脏水平,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3)袖带过松,重启后呈气球状,有效面积变窄,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过紧,测得的值偏低。
(4)放气太慢,使静脉充血,舒张压偏高;放气太快,未注意到听诊间隔,影响听诊准确性。
(5)眼睛视线保持与水银柱弯月面同一水平,视线低于水银柱弯月面时度数偏高,反之度数偏低。
(胡锐 邵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