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做邮集需要哪些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完善的准备,做起事来才会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邮集制作也是如此。当我们在平时的集邮过程中,收集到了足够的可供组编邮集用的素材,便可按照国际集邮联合会制定的各类展品参展规则开始制作邮集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收集兴趣,制作供欣赏、研究用的邮集。但无论编组的是哪种类型的邮集,都应当对邮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有一个必要的了解。
下面介绍一些制作邮集时常用的工具。
(一)贴片
贴片是邮集素材及其相关介绍文字的载体。一部邮集就是通过一张张贴片,向人们展示作者的研究成果的。按照FIP的参展要求,一个标准展框应放置16张贴片。作者可根据邮集所属类别,制作出相应数量的、满足参展要求的贴片。
贴片又称贴页,一般为活页形式,是采用平整且厚薄适中的纸张制作而成,有带浅色坐标格和光面两种形式。带浅色坐标格的贴片,便于制作者掌握邮品的摆放位置,对初学者编组邮集较为合适,但现在的各类大型邮展和FIP赞助的邮展上已基本不采用。光面贴片整洁度较好,能更加突出邮品自身。一张标准贴片的规格为230mm×290mm。目前,国际邮展上的邮集都是以标准贴片的形式出现,邮集的计数也是以标准贴片的页数来计算的。在标准贴片上摆放邮品,需要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可借助一些定位工具或电脑排版软件进行制作。初学邮集制作的邮友,可先在带坐标格的贴片上进行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再用光面贴片制作。
20世纪80年代,我国邮集作者制作的贴片,介绍文字基本上采用手写。随着计算机技术普及率和拥有量的提高,利用电脑进行邮集贴片的文字打印、邮品布置,已成为邮集制作的主流。邮集作者可根据自己的构想,利用电脑技术,将扫描后的素材图样按与原件等大的尺寸插入到已编辑有相关介绍文字的各类文档中,然后裁剪出与贴片规格尺寸相同的空白纸张打印效果图,满意后即可转制贴片。这样,既可以保存资料,又能使邮集制作更加美观精致。
图1-29
(二)护邮袋
护邮袋(图1-29)是保护邮品不受污损,用透明材料制成的集邮用品。在制作邮集时,它同时起着固定素材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护邮袋有两种,一种为PVC薄膜和黑色衬纸制成的夹片式护邮袋;一种是近年来用高分子材料制作的袋式护邮袋,由正面和底面两部分黏合而成。正面透明,底面有透明和深色之分,按高度分成不同的规格。夹片式护邮袋背面刷胶,使用时可按邮品规格略大一点的尺寸裁下,装入邮品后即可黏贴到贴片上。袋式护邮袋由于制作精度并不太高,邮品装入适合规格的护邮袋后,会留出一些间隙,不利于邮品的固定和展示时的美观。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先将邮品装入护邮袋,然后将其平放在玻璃板上;接着用钢尺压实装有邮品的一侧,并在护邮袋上下或左右各留出0.5~1mm的距离;最后用小功率的尖头电烙铁(南方地区选用15W即可;北方地区冬季可选用20W电烙铁)沿钢尺边缘轻快划过护邮袋,多余部分即被裁去,装有邮品的部分则自行封口。经过如此处理,邮品就可根据邮集作者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黏贴工作了。
(三)衬纸
衬纸是为使邮品醒目而衬在邮票或邮品背面的彩色纸张,多为半透明上蜡纸或鱼油纸,可衬在单枚邮票的后面,也可衬在整张邮票之间。衬纸颜色以不影响邮品外观为宜,一般不用大红、深绿、深蓝、明黄等鲜艳的颜色。邮展中通常使用的贴片,其衬纸一般宽于装入护邮袋的邮品四周1mm左右。以前,珍罕度较高的邮品常采用红色衬纸来突出素材的珍罕性,现在则采取合理安排邮品在邮集中的贴片位置、加红色箭头指示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满足邮集在外观上的整体美观。
(四)胶水纸
胶水纸又称邮票胶纸,是早期集邮者为满足邮票安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集邮用品,为单面刷胶的小薄纸条。图1-30是用于贴片制作、黏贴于邮票背面的胶水纸。使用方法是:剪下一段胶水纸,把它1/3用水沾湿,贴到邮票背面靠近齿孔的地方;2/3端也用水沾湿,贴到贴片或邮册的预定位置上。胶水纸多为自制,系用干净毛笔沾调好的胶水均匀涂抹到半透明的蜡纸上,待晾干后裁成5mm× 10mm的小条,随用随取。带背胶的护邮袋出现后,胶水纸则被取代。现在,大家普遍采用双面胶带进行黏贴,效果较好。
图1-30
(五)放大镜
放大镜(图1-31)是以凸透镜为主要部件,用于观察邮品细部的光学工具。有握柄式、折叠式、架台式、印章式等多种样式,有的还装有量尺或光源。集邮用放大镜,通常为3~5倍;鉴定用放大镜则倍数更大,甚至还会用上显微镜。
图1-31
(六)邮票镊子
邮票镊子(图1-32)是为了防止在拿取邮票过程中,手上的污渍损害邮票品相而使用的集邮用具。镊子应当光洁、耐蚀、弹性适中,前端扁平且薄,边缘不能太钝。常见的由不锈钢、镀镍、铜、镀金、竹等材料制成。这里要提醒初集邮者,千万别用医用镊子来夹邮票。在集邮过程中应提倡使用邮票镊子,特别是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更应该养成使用邮票镊子的好习惯。
图1-32
(七)齿度计
齿度计(图1-33)又称量齿尺,是度量邮票齿孔的工具,由纸、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齿度计在垂直方向印有一系列直线,在水平方向印有一系列平行线,并注有2 cm内射线交点的个数(即齿度)作为标尺,用于测定齿度,量程一般为7~16度,精度为0.1度。
图1-33
这里所说的齿度,即齿孔度数,是邮票齿孔密度的计量单位。我们将一枚邮票在20mm内的齿和孔的个数,称为齿度。比如,邮票在20mm内有10个齿和10个孔,其齿度为10度;有11个齿、12个孔或12个齿、10个孔,齿度为11.5度。
齿孔可用两种方法进行测量:一是将邮票的齿孔对准齿度计上的黑点,二是把邮票齿孔放在齿度计的直线上,将票从一个齿孔处向下一个齿孔处移动,只要看到与邮票的齿孔完全吻合即可得出齿度的数值。
随着邮票印制技术和防伪功能的提高,近些年来,一些异型齿孔(如星形、椭圆形、纺锤形等)出现在邮票上,这给传统的齿度计测量带来了挑战。但就传统集邮而言,齿度计仍然是集邮爱好者从事邮票研究、鉴别邮票真伪时,不可缺少的工具。
(八)邮票目录
邮票目录是邮集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类书籍。在浩繁的邮票和邮品面前,我们要想弄清它们所涵盖的各种信息,必须借助于邮票目录来加以确定。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邮票、邮品,邮票目录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世界上第一本邮票目录是1861年9月编印出版的《邮票》,收录了当时各国发行的500多种邮票。其编辑、发行者是法国早期集邮家雷维尔特(Oscar Levrault)。目前,世界著名的邮票目录有《吉本斯邮票目录》(英国发行)、《斯科特邮票目录》(美国发行,图1-34)、《米歇尔邮票目录》(德国发行)、《香槟邮票目录》(法国发行)。中国最早出现的邮票目录为1926年出版的《中国邮票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最初于1957年出版,1981年开始出版带彩图的邮票目录,现在每年都会出版新版的邮票目录。此外,还有专门类型的邮票目录,如邮政用品目录、专题邮票目录等,可供集邮者和邮集作者参考。
图1-34
(九)集邮文献
集邮文献,也称集邮书刊、邮学书刊,是与集邮有关的专门出版物。形式上可分为书籍(邮书)、杂志(邮刊)、报纸、邮票目录、图鉴等,也包括专用贴票册、邮商售品目录及其他文章(剪报)以及若干邮政出版物。随着社会的发展,集邮文献的范围也在扩大,比如以诗歌、小说、漫画、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形式来反映集邮内容的集邮文艺作品,以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影碟、磁盘、光盘等形式来反映集邮内容的音像出版物,都可划入集邮文献的范畴。
集邮文献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为集邮和邮集制作提供指导,而且它们本身也是一种参展的专门类别展品——集邮文献类展品。首届国际集邮文献展览于1982年10月22-25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有人开始从事集邮文献的收藏、研究活动。近20多年来,大众化集邮文献的收集日益兴盛。目前,我国已拥有了相当规模的集邮文献收集队伍。一些集邮文献还在国际集邮展览上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中国集邮大辞典》(图1-35)曾荣获中国1996年第九届亚洲国际邮展大镀金奖和特别奖,为我国集邮事业和集邮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