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儿骨骼特点及骨科常用检查
第一节 小儿骨骼特点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各系统的配合下,对身体起着保护、支持、维持姿势和产生各种运动的作用。
一、小儿骨骼解剖特点
小儿骨骼的主要基质是由交错的原始结缔纤维束所构成,骨骼的固体成分和无机盐成分少,因此弹性大,不易折断。随着年龄增长,板层组织逐渐增多。小儿骨骼的新生力和吸收过程均活跃,成骨细胞与骨小管的血管网比较丰富,所以骨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大,骨折的愈合速度较快。小儿骨骼除有再生、造血、代谢和免疫等生理功能外,还有增加儿童身长的作用,这是由于在骨的两端的软骨区内有1个或2个骨化中心。若病变波及骨化中心,可影响骨骼的生长。相反,骨骼某些畸形在病变稳定后,这些畸形在一定程度内自行塑型。除主要骨骺外,尚有许多副骨骺。这些副骨骺的出现和骨化年龄应当在诊断骨折时予以注意,否则正常的骨骺往往会与骨折线混淆。这些骨骺的出现与骨化有一定的规律,故一般可作为骨骼年龄测定的标准。
(1)骨骼生长迅速:骨骼外层的骨膜较厚,血管丰富,有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婴儿、幼儿的骨是不断生长、加粗的。人的高度取决于下肢长骨的长度。
(2)骨骼数量多于成人:成人骨骼系统由206块骨头连接而成,但婴儿的一些骨骼尚未融合连接成一个整体,因此骨骼总数比成人多。如髋骨与骶骨、尾骨及韧带组成骨盆。婴儿的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而成,一般要到19~24岁才愈合为一块髋骨。
(3)骨骼柔软易弯曲变形:儿童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强。小孩的骨头非常柔软,易弯曲。成人的骨头好比干树枝,不易弯曲。这主要是因为小孩和成人比较,骨头里所含的成分有所不同。
(4)头部骨骼尚未发育好:婴儿头部骨缝4~6个月闭合,后囟一般在生后3个月内闭合,前囟门在1~1岁半时闭合。
(5)脊柱的生理性弯曲:脊柱从侧面看有四道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这些生理弯曲随动作发育逐渐形成,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才能完全固定下来。
(6)一般婴儿在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曲,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曲,10~12个月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曲,7岁前这些弯曲还不固定,躺下时弯曲会消失,7岁以后随着韧带发育完善才逐渐固定下来。
(7)腕骨没钙化好:腕部的骨头要到10岁左右才钙化完成。
(8)关节发育不全:关节窝较浅,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差,容易发生关节脱臼。
(9)足弓尚未形成:足骨、肌肉、韧带发育不完善,易发生扁平足。
(10)肌肉的力量小,协调性差。
(11)肌肉发育顺序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的。先发育颈部肌肉,然后是躯干,再四肢。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
二、小儿骨骼发育特点
(1)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长,可通过头围和囟门大小以及骨缝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前囟出生时为1.5~2 cm(对边中点连线长度),至1~1岁半闭合;后囟出生时已闭合或很小,最迟于出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约于3~4个月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晚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前囟饱满反映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等。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2)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一年脊柱增长先于四肢,以后四肢增长快于脊柱。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能抬头时出现第一个弯曲——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时出现第二个弯曲——胸椎后凸,1岁能行走时出现第三个弯曲——腰椎前凸。脊柱所形成上述3个自然弯曲有利于身体平衡。6~7岁这些弯曲为韧带所固定。
(3)长骨发育:长骨的生长主要依靠其干骺端软骨骨化和骨膜下成骨作用使之增长、增粗。干骺端骨骼融合,标志长骨生长结束。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和骨解剖部位有规律地出现。骨化中心出现的多少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通过X线检查不同年龄小儿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bong age)。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共10个,1岁时约3个,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年龄加1,10岁时出全。骨龄是一个独立的生长指标,不依赖年龄和生长速度的变化,动态观察骨龄变化对评价个体生长态势及儿童内分泌疾病疗效有重要意义。
(林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