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伤性休克患儿的护理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指机体由于遭受严重创伤刺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创伤性休克均有较严重的创伤史,如高速撞击、高处坠落、机器绞伤、重物打击、火器伤等。
一、主要表现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浅昏迷,呼吸浅促或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差小或血压几乎测不到,表浅静脉萎缩,尿少或无尿。
二、临床特点
根据休克的病程演变,休克可分为两个阶段。
(1)休克代偿期:创伤伴出血,当丧失血容量尚未超过20%时,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表现为精神紧张或烦躁、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等。血压正常或稍高,反映小动脉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高,故脉压缩小。尿量正常或减少,这时,如果处理得当,休克可以很快得到纠正;如处理不当,则病情发展,进入抑制期。
(2)休克抑制期:患儿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可出现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严重时,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四肢冰冷、脉搏扪不清、血压测不出、无尿。还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出现。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消化道出血,则表示病情已发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发绀或咯出粉红色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三、辅助检查
(1)中心静脉压:静脉系统容纳全身血量的55%~60%,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一般较动脉压的变化为早。它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① 血容量;② 静脉血管张力;③ 右心室排血能力;④ 胸腔或心包内压力;⑤ 静脉回心血量。连续测定中心静脉压和观察其变化,要比单凭一次测定所得的结果可靠。
(2)肺动脉楔压:中心静脉压不能直接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压力。因此,在中心静脉压升高前,左心压力可能已有升高,但不能被中心静脉压的测定所发现。测定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可了解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压力,以此反映肺循环阻力的情况。
(3)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休克时,心输出量一般都有降低。但在感染性休克时,心输出量可较正常值高,故必要时需测定,以指导治疗。
(4)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值10~13.3 kPa(75~100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值为5.33 kPa(40 mmHg),动脉血pH值正常为7.35~7.45。休克时,如患儿原无肺部疾病,由于常有过度换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一般都较低或在正常范围内。如超过5.9~6.6 kPa(45~50 mmHg)而通气良好时,往往是严重的肺功能不全的征兆,低于8.0 kPa (60 mmHg),吸入纯氧后仍无明显升高,常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信号。通过血气分析,还可了解休克时代谢性酸中毒演变。
(5)动脉乳酸盐测定:正常值为1~2 mmol/L。一般说来,休克持续时间愈长,血液灌流障碍愈严重,动脉血乳酸盐浓度也愈高。乳酸盐浓度持续升高,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乳酸盐浓度超过8 mmol/L者,死亡率可达100%。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对疑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应进行有关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程度的检查,以及反映纤维蛋白溶解性的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纤维蛋白原少于1~5g/L,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3秒以上,以及副凝血试验阳性,即可确诊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四、护理要点
(1)体位性休克患儿要立即安置在抢救室,一般取平卧位,以利于脑部的血供;也可取中凹位,即将患儿头颈胸及下肢各抬高30°,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一方面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动脉循环,另一方面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也可使患儿感到舒适。平卧位与中凹位也可交替使用。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作为静脉快速输液,另一条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对于外周血管萎陷或肥胖患儿静脉穿刺困难时,应立即行中心静脉插管,既便于护理和减少感染机会,又可监测CVP的变化。保持气道通畅,避免接触患儿疼痛部位,保持患儿安静,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改善细胞缺氧状况,氧流量为4~6 L/min,肺泡内的氧浓度可达45%~50%。
(3)根据医嘱,合理补液。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平衡液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回心血量;然后输入胶体液,如全血等,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对于输入大量库存血的患儿,每输入1000ml应补充10%葡萄糖酸钙10ml,超过2500ml应使用新鲜血。需要快速输液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的患儿,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咳嗽及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警惕肺水肿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4)密切观察并维持正常体温。
1)观察体温变化:每日6次,对于高热者,在行降温处理后30分钟,应及时测量体温,并绘制在体温单上。
2)当休克患儿体温不升时,应给予保暖,可通过增加室温和被服来调节体温,室温保持在20℃左右为宜,避免因持续低温而影响血液流速,致血液的黏稠度增加,而加重微循环障碍。切忌用热水袋等进行体表加温,以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而加重休克。
3)高热处理: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从而增加耗氧量。维持舒适,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患儿充分休息,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高温患儿可用冰袋或冰帽进行降温处理,也可用4℃的生理盐水100ml灌肠,体温降到38.5℃即可,并可配合室内通风或药物降温。
(5)协助医生做好诊断,避免继发损伤。休克患儿的病情变化急、进展快,多数创伤性失血患儿同时伴有多处损伤、骨折、腹部脏器破裂等,需及时手术止血及清创。在此情况下,在积极纠正休克的同时,还应做好术前准备,如普鲁卡因、TAT试验、备皮、配血等。
(谈琳 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