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理念和概念
现代治理不同于传统管理,要少一点管理,多一点领导。管理重在管事,重在控制,重在追求秩序和效率。领导重在用人,重在价值引导,重在激励和凝聚力量。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治理离不开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构建和提升。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危及百姓生活和生命安全。为此,尧命鲧负责治水。鲧认为洪水之所以危害百姓,是因为没有把它管起来,所以,他管水的理念就是“堵”,水来土掩,造堤筑坝,试图把洪水围住、管住,结果是洪水冲塌了堤坝。鲧治水九年都没有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后来,舜又根据百姓的意见命禹继续完成这个重大任务。禹接受鲧管水失败的教训,改管水为治水,变硬堵为疏导,顺应“水向低处流”的自然之理,因地形之利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最终流向大海,从而平息了水患,禹终于治水成功。
二者一败一成的原因在于,鲧用管控的办法,禹用治理的方法。其实,不论是自然力量还是社会情绪,如果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不断积聚,得不到释放,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爆发,引起危机,带来危害。面对不断积累的新老问题,唯有治理的方法和艺术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代治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顺势顺理,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道理和情理;二是引导疏导,引导群众的思想和方向,疏导群众的情绪和心理。实际上,多理善导的领导力与现代治理是互为支撑的。
有效的领导力要顺应治理之“理”,领导力之“理”重在“四理”。领导力之“理”是道理之理、法理之理和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道理,讲清楚做这件事的利弊得失;领导力之“理”是条理之理,要分清轻重缓急,排好优先顺序,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有时间表和路线图;领导力之“理”是伦理之理,要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领导力之“理”是情理之理和心理之理,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关注干部群众的情绪心理,才能赢得他们自觉的拥护和发自内心的认同。
真正的领导力要又领又导,会领善导。领是带领率领,领方向,领队伍,重在善导引导。领导力之“导”重在“四导”。一是善于引导,是事前的引导,重在目标和方向的引导,思想和情绪的引导;二是善于辅导,是事中的辅导,是业务工作的辅导;三是善于督导,事后的督导,要检查监督,跟进反馈,善于钉钉子,才能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四是善于教导,重在提升能力和素质,重在人才的培养。多理善导就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道和术结合起来,把方向和方法结合起来,用柔隐的方式去引导群众自觉接受党的正确领导。
很多人容易在领导能力和领导力之间画等号,认为二者就是一回事。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领导能力是领导干部从事领导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决策用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等内容。领导力是领导者对追随者施加并为追随者自觉接受的正向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总体来说,领导能力是个名词,而领导力则是一个动词或动名词。领导能力是个静态的、相对狭义的概念,而领导力则是一个动态的、内涵更广的概念,它包含领导能力但又不局限于领导能力。
第一,领导能力强调大小强弱,本身并没有明显的方向性。而领导力是一种矢量,它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力,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还强调着力点和受力的对象。同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作用在不同对象身上,其领导力是明显不同的。
第二,领导能力通常为领导干部所专属,它的大小与干部和群众的接受程度没有多大关系,而领导力突出领导干部和下属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及相互作用。领导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作用,而且主要取决于下属群众对领导干部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换言之,任何领导干部都不可能离开群众来单方面决定自己领导力的大小。
第三,领导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领导干部一旦拥有某种领导能力,一般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它往往不会失去。而领导力则与领导情境密切相关,它强调领导力大小的动态性,是因下属群众的不同和所处领导情境的不同而随时变化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平常时候领导能力可能很强,但在危急关头领导能力则可能变弱。
第四,领导能力与领导职位相关,常常与领导干部的职位权力画等号,因此,领导能力的内涵相对单一。而领导力是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叠加,是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叠加,并且重在软权力。职位权力即硬权力,是领导力的基础,非职位权力即软权力对领导力有放大和提升作用。领导力既与领导权力和领导能力相关,又与领导魅力和领导魄力相连。
第五,领导能力往往只为领导干部所有。而领导力不仅属于领导和上级,下属和群众也不同程度地需要领导力,并具有领导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领导力的随处可见正在给我们的社会注入活力,带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