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东晋时代的江南
在汉代以前,汉人通常把长江中游到下游一带叫作江南。在汉朝的时候,一般认为江南是汉文化的边区地带。
在史前时期,江南已经有人居住。周朝初期,有一小部分的华北人迁徙到这里,跟原来的居民混同居住。
江南地广人稀,周朝初期已经开始使用原始的农耕方式生产稻米,即放火焚烧野草丛生的原野,而后播种,等稻米成长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再灌溉,并除去野草。这种耕种方式在华北的中国人看来,是野蛮、未开化的农耕方法。当时,华北人口繁密,未开发的原野山林很少,当地人大都在黄土高原的旱田上种植麦和玉米。此外,华北民众吃的是猪肉,马是主要交通工具;江南民众大都吃鱼,船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有“南船北马”的说法。江南气候湿润,不适合北方人居住,所以到汉代,移居的人还不是很多。
东汉末年,黄巾之变以后,为了逃避中原战乱,才有成群的北方人移居到江南。尤其是孙吴称帝江南以后,各地流民纷纷涌入,人口大量增加,华北的农耕技术开始输入,生产技术进步神速,资源的开发因此获得显著的成果。于是,江南也跟华北一样,出现了僮仆成群、牛羊蔽野、田地千里的大豪族,贫富之差非常显著。
山东的琅琊豪族王导,本来就跟琅琊王司马睿过从甚密,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琅琊王赴江南,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建立根据地。当洛阳遭受匈奴攻击陷于危机的时候,中原人士避乱江南的,占十分之六七。王导就招请这些人物当中的贤人君子作为谈话的对象,又跟江南旧豪族相交结,很得人望。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愍帝被俘以后,王导便跟王敦和江南旧豪族顾荣、贺循等人,拥护司马睿做晋王,过一年,即帝位,这就是东晋元帝。从此,王导等豪族便掌握了东晋的政治实权。
东晋初期的疆域,大抵以淮水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中心,西到四川,南至广东和广西。当时江南人口还很少,到华北成为胡人互争霸权之地的时候,华北民众仰慕东晋、避难江南的就越来越多。这些流迁到江南的人,都没有土地,当然无法立刻从事生产。因此,劝农就成为东晋初期最紧要的政策。东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江南的吴郡、吴兴跟会稽发生大饥荒,饿死的有几百人,劝农政策更需积极推进,因而采取了让流民定居江南、从事农耕的政策。凡是开垦荒地的流民,第一年可以免除租税,第二年只收地税,到了第三年才征收地租跟地税。
江南有广大的土地跟丰富的水源,最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些土地和劳力都给豪族门阀独占了。当时从北方迁来的豪族门阀,都利用他们带领南来的人力霸占土地,开垦荒野山林,跟江南豪族竞争,而成为拥有广大土地的大豪族。他们拥护的东晋皇帝也无力压制他们。当时,不管皇帝或豪族,都没有北征中原、驱逐胡人的雄图。在民生方面,也没有积极推展的意思。他们只享受自己拥有的地位跟豪富,过着清谈雅游的日子。他们羡慕西晋洛阳人的生活态度,崇敬竹林七贤,喜读老子跟庄子的书。因此,西晋末年郭象所著的《庄子注》就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这些豪族常在建康的宫廷、贵族的邸宅跟山水优美的会稽贵族别馆邀请精通玄学、玄论的人召开辩论会,或者优游于山水竹林间,跟文学修养丰富的名士清谈过日子。
东晋时代的江南,已经不是贵族们恢复北方失土的根据地,而是他们辩驳清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