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的省份,最北端为北纬53° 33′,最东端为东经135° 5′,南北相距1120公里,东西长930公里。黑龙江省北部、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邻,水陆边界约3575公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8%,居第6位。
黑龙江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5℃,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区属半湿润区,平原多为草原湿地,山区多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山地和台地占全省面积的72%,平原占28%,耕地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居全国第1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两大著名商品粮产区,号称“北大仓”。全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的131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有74种,居全国首位的有石油、石墨、钾长石等8种。黑龙江省下辖12个地级市和1个地区,黑龙江还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
黑龙江地区历史悠久,199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镇石灰场洞穴遗址发现距今17.5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其后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在黑龙江有着广泛的分布,较为典型的有哈尔滨阎家岗遗址、齐齐哈尔昂昂溪遗址、饶河小南山遗址和密山新开流遗址等。肇源县白金宝遗址(距今约3200年)则是黑龙江地区进入金属时代的标志,在此前后,黑龙江地区形成了东胡、濊貊和肃慎三大古族系。其中,东胡族系的后裔鲜卑、契丹、蒙古和肃慎族系的后裔靺鞨、女真、满族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北魏(386~543年)、辽(916~1125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清(1644~1911年)等封建王朝和地方政权渤海国(698~926年)。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其疆域西起松花江与嫩江交会处以西,东至日本海,北达黑龙江下游,南到朝鲜半岛,下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于1127年灭亡北宋,将徽、钦二帝掠至五国头城(现黑龙江省依安县境内),留下了“坐井观天”的佳话。1153年,金朝把首都上京会宁府迁至燕京(现北京市宣武区),改称“中都”,是为中国封建王朝正式在北京建都的启始。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和地方政权或占领中国的半壁江山,或君临全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代以来,黑龙江地区又是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前线。1685年,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大获全胜;义和团运动中,黑龙江再次响起“抗俄、拒俄”的枪炮声;“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与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为艰苦惨烈的浴血抗战,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和“八女投江”等宁死不屈的英雄壮举至今仍被人们深切地缅怀和传诵。
1946年,黑龙江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省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龙江人民配合解放军在林海雪原迅速剿灭了沉疴顽匪,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并最早掀起了彻底消除封建经济基础的“暴风骤雨”——土地改革,为支援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成为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有着国内最大的油田、最大的林区和由十万专业官兵和百万知识青年辛勤建设起来的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国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与内地相比,边疆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等很多方面还有差距。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资源大省、边境大省,通过对黑龙江省选点村落的调查和研究,可提供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数据,且可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边疆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二是对现阶段黑龙江省边疆地区历史沿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做一次客观的描述和记录;三是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找出当前黑龙江省边疆地区存在的普遍的、突出的问题;四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黑龙江省边疆地区建设发展的办法和建议;五是以小见大,力争通过本项目调查,对全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
根据总体课题的设计,本次调查在沿黑龙江这条世界上最长界江的右岸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选择了7个较为典型的村落,从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村,到黑瞎子岛毗邻的小河子村,空间跨度3000多公里。调查内容涉及所调查村的历史沿革、基层组织、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村民社会生活、教育、医疗等情况,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所调查村的全貌和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主要以社会学调查方法为主,同时结合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的运用,在对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在调研中注重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乡镇、村级干部的联系,广泛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注重深入百姓家中,倾听来自基层群众的心声;注重各调研小组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同时,本课题还对沿黑龙江边界地区现存的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记录。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品、大量的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为该地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详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为期两年多的努力,全体课题组成员较为圆满地完成了项目所预设的目标。
必须提出,本课题在调研与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主持人厉声研究员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于逢春研究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我们调研期间,厉声和于逢春两位先生不仅对大纲的设计、村落的选择、初稿的审读等多方面都给予精心的指教,还多次亲临黑龙江指导工作。于先生由于主持其他项目,特委托曾跟随于先生亲临黑龙江的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文利博士专门负责本调查项目的联络、审稿与修改等事宜,确保了调研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课题得以顺利完成,应该感谢相关地市、县及其所属乡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我们调研考察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本丛书的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李方研究员,正是她基于对国家边疆文化建设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对我们的调研成果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才使本书得以出版问世。感谢参与调研考察工作的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和学习任务的同时,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利用寒暑假多次往返于学校与黑龙江边。他们在考察调研中表现出来的对祖国边疆文化事业的热爱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亲可敬,可歌可泣。
段光达 吕文利
2012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