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上的汇报
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年1月5日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长株潭“十一五”规划一体化问题,并根据湘潭会议精神,明确2006年各部门、地市的责任分工,必将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根据会议安排,汇报四个问题。
一 长株潭“十一五”规划编制情况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是继“十五”计划之后的第二个五年规划,也是全省两个“十一五”区域性专项规划之一。省市都投入了较大的精力。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主要工作
这几年省里对一体化的规划工作很重视,借助世界银行和国内外一流的机构,编制了1个总体规划,即《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6个专项规划,即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5个基础设施和1个产业一体化规划,2个专题规划,即《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纲要》和《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构筑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这些规划中,五个基础设施规划已实施五年,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有待继续深化;区域规划和湘江生态带规划等规划,时间跨度长达20年,需要在“十一五”具体落实。尤其国家和省对长株潭提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作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需要通过“十一五”一体化规划的编制,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引导三市行为。
为编制好该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会同省直各部门、三市政府,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抓规划对接。把现有各项规划的任务,与今后五年发展的要求对接。二是抓前期研究。组织省社科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资深学者及其学术队伍,集中研究了一体化的六个重大课题,联合三市和省直有关单位全面分析“十五”一体化的进展,把握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动态。三是抓规划沟通衔接。与全省、三市总体规划,工业、交通等专项规划反复衔接,向国家部委汇报,上门与省交通厅、环保局等部门沟通,多次召开三市、部门、专家等专题座谈会。应该说,《规划》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在《规划》编制中,我们注重了以下方面。一是把握“一体化”这个核心,不是把规划作为一个对三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综合,而是紧紧瞄准三市共同关注、单个市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问题。二是突出空间概念,按“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四个类别,对长株潭进行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使规划落地。三是挖掘一体化的内涵,从区域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等六大方面对一体化加以明确,并相应开发了一批重大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设施一体化标志性工程,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等一体化的标志性工程正进一步衔接。四是着眼于加快“产业”和“人口”两个集聚,做大做强长株潭城市群。五是为了使一体化取得更大的突破,注重体制创新,力求发展与改革有机结合。
(二)规划的现实基础、面临的新形势和奋斗目标
现实基础。“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GDP年均增长13.2%.2005年,三市人均GDP是全省的1.9倍,以占全省13.3%的土地、18.9%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38%的GDP、35.7%的财政、49.6%的投资、65%的高新技术产值、77%的进出口。核心增长极的功能初步发挥,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雏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融城”效应日益显著。这是“十一五”发展的坚实平台。
面临的新形势。从新阶段、新机遇、新挑战来把握。新阶段,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已从“总体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进入“规划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省里提出把长株潭打造成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城市群,发展的要求更高、涉及的领域更广、攻坚的任务更重。新机遇,国家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十一五”,继续把长株潭作为全国“十大”重点发展城市群之一,省里规划明确提出把长株潭城市群放在全省龙头地位。新挑战,在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快速推进的同时,作为国内实施一体化最早的长株潭,率先突破、保持领先的压力很大。
主要目标。根据长株潭率先发展的要求和现实可能性,提出三类重要指标:一是经济总量和结构,要求GDP年均增长高出全省3个百分点,达到13%,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2%;结构进一步提升,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占到GDP的50%;城市化水平达到57%以上。二是环保和生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空气质量稳定在三级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等。三是一体化。对“六个一体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国土、环保、海关、质检等方面,逐步实施一体化管理。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着重推进“六个一体化”:一是区域布局一体化。整个长株潭三市的城镇结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为南北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公路为东西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和106国道为南北辅轴,形成一个“冉”字形结构。核心区,为“一主两次环绿心”的结构,“一主”为长沙城区,“两次”分别为湘潭城区和株洲城区,中间为生态绿心。并对核心区进行了开发定位。
二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原“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新五同”建设。
交通同网。跳出环的概念,除了加快长株高速、长潭西线、醴潭高速等建设,形成三市高速环线外,大力推进城际轨道交通、湘江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公交一体化、乡村公路建设,形成三市内部发达的路网。同时,抓紧实施武广客运专线、潭衡高速、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株洲航电枢纽、黄花机场扩建等重大工程,形成立体的对外交通网络。
能源同体。一方面,继续强化长株潭500千伏受端环网、220千伏双环网,推进新一轮城市电网改造、完成县城和农村电网三期改造,建设湘潭电厂二期、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长沙电厂等。另一方面,建设三市成品油、天然气等输送管道,扩大天然气使用,拓展能源的供求结构。
信息同享。包括推进通信一体化,力争三市统一区号、通信同费;推进信息平台一体化,在全省七大平台建设中走在前列,实施三市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整合三市广电资源,实现三市“一号通”、“一卡通”、“一码通”。
生态同建。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共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源、森林、湿地等重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
环境同治。严格实施《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保护办法》,建立上游对下游水质的责任制度,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对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株洲清水塘、湘潭岳塘等重点工业区,加强整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建设。到2010年,三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90%以上,分别高出全省20和30个百分点。
围绕“新五同”建设,规划提出了湘江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湘江开发、长株潭城市大外环、长株潭城市轨道交通、武广客运专线长沙和株洲站、黄花机场扩建、公交一体化、通讯同城、环境治理、绿心保护等基础设施十大标志性工程,这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产业发展一体化。这是长株潭的优势,也是全省的希望。要抓紧建立“优势地区牵头、跨市分工协作”的发展机制,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和园区布局,集中打造“两基地、一中心”,加快形成三条经济带。
两基地,一是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钢铁有色、生物和医药、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三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销售收入分别超过800亿元,新材料过700亿元,食品加工过600亿元,钢铁有色过400亿元,生物和医药超过300亿元。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挥农业科教资源丰富、城乡结合紧密的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抓好优质水稻、花卉苗木、有机茶等基地建设,发展都市农业。
一中心,即区域性服务中心。挖掘中心城市潜力,把长株潭打造成国家区域性现代物流、商贸、科教、文化、旅游、娱乐等综合性现代服务中心。
三条经济带,包括作为中轴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岸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四是城乡建设一体化。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群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支持并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包括三大建设,一是城镇建设,三市城区要加快相向发展,县城既要配套长株潭三市,又要相对独立发展,城镇特别是核心区的29个小城镇,要积极承接城区产业和要素的转移。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城带乡的新机制,抓好中心村镇规划建设,加强沼气、村庄主干道硬化、饮水安全等工程,加紧实施韶山“五个示范工程”。三是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按照《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保护办法》,规范开发,加强保护,使之真正成为连接三市的生态经济走廊。
五是市场一体化。推进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产权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尽快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市场布局、统一市场交易平台、统一中介服务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实现三市交易的同城化。重点建设十大物流项目,努力形成5个过100亿元的大型商品市场,4家过30亿元、7家过10亿元的流通集团。
六是社会发展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建立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的机制,推进三市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社保等一体化。科技,要建立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国家级研发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教育,共建有国际影响的大学群。社保,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对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要统筹设施建设,构筑繁荣、和谐的新型城市群。
规划的保障措施,重点是四个方面。一是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适应跨区域管理的模式,塑造体制优势。二是扩大开放,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主力作用。三是加大投入,尤其对有利于三市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省市加大融资力度,共同推动。四是加强协调,确保一体化发展战略措施的落实。
以上是规划的简要情况。按照全省规划编制的部署,我们在多次修改完善规划文本的基础上,近期组织省内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较深的专家,对规划文本进行了评审。总体上,专家对规划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现在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的文本,已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请各位领导审议。
二 三市“十一五”规划的衔接情况
经济一体化,首先规划要一体化。我们与有关部门及三市,进行了多层、多项、多面的衔接协调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三市规划即将进入人大审查程序,有必要集中进行一次部门衔接。按肖捷常务副省长指示,我们于12月20日,将三市的规划、一体化规划和区域规划文本,一并送达有关部门和专家,并于12月30日召开了部门、专家座谈会,专门听取意见。我们对这些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委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
总体上,大家认为,三市规划贯穿着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符合省委省政府打造战略增长极的意图,体现了全省加快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战略,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既考虑了全省发展大局,又立足市情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比较成熟的规划。在充分肯定三市规划的同时,部门和专家对三市规划,也提出了一些意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意见是针对12月20日下发的文本提出的,这段时间三市加班加点作了不少修改,其中有些修改我们已经掌握,就不再提出。意见主要有6个方面:
(一)关于发展思路
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打造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也是三市“十一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三市规划都强调中部崛起、泛珠合作等重大机遇,但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谈得不多,建议把它纳入三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以体现一体化在三市发展战略中应有的位置。
(二)关于发展指标
有三大指标需进一步研究。
一是经济指标。按照省委《建议》, 2010年长株潭经济总量要占全省42%以上。目前全省确定的“十一五”总量指标为10600亿元,这样长株潭总量要达到4452亿元,而三市规划数为4400亿元,尚有52亿的差距。速度方面,全省是10%,长株潭要高出全省3个百分点,三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分别为13%、12%、12.5%,综合起来为12.7%,适当加点劲,13%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投资方面,“十五”中三市都超过20%,平均31.5%,但“十一五”中三市均只提15%,恐难支撑经济增长。建议进一步测算。
二是城镇化指标。按照全省“十一五”规划,2010年城镇化率达45%,未来5年城镇人口增加600多万。我们在一体化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长株潭的城镇化率达57%,比“十五”提高9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要增加160万,但从三市指标看,到2010年,三市建成区人口435万(长沙245、株洲100、湘潭90),相对2004年,六年仅增加84万,而“十五”前四年,三市城区人口增加了97万。“十一五”是城镇化的加速期,三市城区人口指标应该还可以定高一些,初步测算,建议2010年增加到500万。
三是环境保护指标。三市指标设计不一致。长沙提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城市污水处理率;株洲提城市空气、水环境质量达到区划标准,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湘潭提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议按省“十一五”规划,统一口径。此外,上游的株洲、湘潭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应下大力气提高。
(三)关于空间布局
目前三市规划一个共同的亮点,就是十分重视空间布局,但在空间协调上研究不够。城镇体系,按照《区域规划》,长株潭城镇布局是一个“冉”字形空间结构,核心区包括3主4次15片区29个小城镇。对这些组团,《区域规划》都有相应的定位,三市要与之协调。相向发展,三市在保护好绿心的前提下,要优先发展相向片区组团,突出暮云、黄兴、白马、云田、九华、易家湾等重点镇。建议三市规划在城镇空间布局、功能区划上进一步落实。新农村建设,从发展基础和条件看,三市应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目前三市规划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做好规划、突出重点、办好试点、分步实施。
(四)关于基础设施
从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和共建共享考虑,交通同网方面,三市对长株潭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大外环、公交一体化、对武广客运专线新长沙站和新株洲站、公交一体化零距离换乘枢纽等,规划不够,或未作相应规划。信息同城方面,建议三市把通讯一体化、信息平台一体化等,列入规划。环境同治方面,按照《区域规划》,在核心区东部规划了一座服务三市的大型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议在规划中予以考虑。同时,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污泥处理势在必行,应对三市的污泥处理进行统一规划。有关污水、垃圾处理规划项目,建议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加以整合。对水、气、固体废弃物等重点污染物,对化工、冶炼等重点行业,对清水塘、竹埠港等重点区域的治理,建议提出具体的目标、时限和措施。生态同享方面,目前三市核心区外围生态绿环、生态隔离带、近郊景区、滨江景观带等正遭蚕食,建议三市高度重视,并落实到规划中。
(五)关于产业发展
主要有五点意见。第一,三市都强调要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等等,建议突出各自的特色和在整个区域内应扮演的角色,搞好定位。第二,在具体布局上,强调自身优势多,但从相互间的关联、协作、一体来考虑,哪些自己唱主角、哪些自己当配角,规划不够。比如汽车,三市如何确立各自的重点产品、发展一体化的零部件集群,建议进一步研究。现代物流,缺乏明确分工。建议长沙突出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优势,强化综合物流功能,株洲、湘潭则强化专业性,合力把长株潭建设成为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生物技术,长沙拥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株洲、湘潭也有不少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建议研究如何与长沙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加强合作。等等。第三,建议株洲、湘潭在推动化工、冶金等有一定实力、但是污染较重的产业转型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第四,根据城市群空间布局的要求,长株潭重点打造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生态经济带、东部制造业产业带三条经济带,集中建设一批专业园区。但三市还一定程度存在低水平同构,建议在规划中进一步突出专业化园区建设。第五,建议三市作为湖南科技资源最丰富、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地区,更加关注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的开发。
(六)关于体制改革
改革是促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动力。三市规划对体制改革都作出重点部署,但从“一体化”角度、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不够。比如在整合行政职能、消除行政壁垒,推进三市要素市场一体化、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教育资源,解决农民工的住房、户籍、子女就学问题等等,目标不够明确,措施上也还不到位。建议三市协同推进改革,为长株潭一体化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
三2006年重点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提出过程
湘潭会议以后,按照伯华省长指示,我们根据湘潭会议省领导讲话的主要精神,以及6市和各部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及“一点一线”地区发展的计划安排,筛选了200多项任务。在此基础上,经与有关部门和6市反复衔接,整合成七大类48项,形成了一个2006年重点任务分工的征求意见稿。经委办公会讨论修改后,向省直部门和6市共发出征求意见函42份,反馈了40份。后又分两次召开相关省直部门和6市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经过多次衔接、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职责分工(代拟稿)》。
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充分尊重当事市或部门的意见。共收到108条意见,其中没有具体意见的9条。我们对所提的99条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吸纳了73条,对26条未采纳的意见,我们在《意见采纳情况汇总表》中说明了理由。
(二)主要内容
《职责分工(代拟稿)》共分7大类,43项。一是规划工作。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的衔接、规划立法等3项任务;二是产业发展。包括重大项目布局、优势产业发展、科技攻关、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等9项任务;三是基础设施。围绕建设一批“一点一线”基础设施大工程和长株潭十大标志性工程,提出了交通、能源、环保、城建等项目及政策,共6项;四是新农村建设。重点是确定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推进韶山小康示范市和“一点一线”地区小康示范村建设、经济强县建设等3项任务;五是招商引资。包括提出一批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利用国外贷款、郴州出口加工区建设等5项任务;六是社会事业发展。包括建设一批社会事业发展重大项目、社保、促进教育发展等4项任务;七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专项。提出了13项任务。包括区域相向发展、体制创新、公交一体化、通信同城、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等重大专项。
请领导小组审议。
四 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建议由我办根据领导小组意见修改后,提交省政府审查批准。
第二,关于三市规划。建议三市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对《规划》进行修改后,报地方人大审批,有关经济指标,要根据2005年的实际值进一步测算调整。
第三,关于重点任务职责分工。建议由我办根据本次会议意见,对《职责分工(代拟稿)》修改完善,报省政府,以省政府文件下发,作为2006年长株潭及“一点一线”地区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和考核依据。
第四,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申请纳入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为深化改革,加强探索,已将上海浦东列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市向国家提出申请。我们已将长株潭综合改革试验区申请纳入国家试点的要求,口头向国家发改委做了汇报,他们很有兴趣。建议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仿照其他省市形式,以省政府文件向国家汇报。
第五,建议加强对长株潭一体化两个专项的领导。根据去年湘政办32号文,由省建设厅牵头的公交一体化和由通信管理局牵头的通信同城,在推进中都遇到了一些困难,请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年内务求突破。
第六,在编制一体化规划的过程中,感到有几个方面还需进一步突破。一是市场一体化,如何规划布局三市物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建议省经委尽早作出规划。二是社会发展一体化中,如何切实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保等方面的一体化,还需进一步深化,建议相关部门分别研究,提出操作方案。
第七,建议建立三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先从长沙开始,三市轮流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