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注文献丛考》序
杨一凡
律注是中国古代法律解释学、古代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伯元研究员著《律注文献丛考》,以法律文献及其注疏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考证和阐述了我国古代律注文献的概况。全书由22篇构成,分别就秦汉时期的律注文献、晋和唐代律注文献、明代律注文献、刑法类书目及清代律注文献、有关律令及法律用语等进行了扎实的考证。作品内容涉及面较广,有注文的考析,有佚注的辑考,有版本的考异,时出新见,多为前人所未发。
一部有建树的学术著作,胜过百部平庸之作。张伯元先生治学,学风严谨,勇于探索,求真求实。他撰写的几部论著都是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反复锤炼而成,富有独立见解,在学界影响颇广。如《法律文献学》被多所大学列为研习中国法制史的参阅书目;《包山楚简案例举隅》堪称楚国司法探讨的拓荒之作,经作者深入浅出阐释,让今人领略到上古司法的魅力;《出土法律文献研究》《出土法律文献丛考》两书,汇聚了作者研究战国秦汉法律制度的多篇论文,篇篇都有新意。他还历时多年,考证中国历史人物的名、字、别号、称号,乃至少数笔名、绰号、谥号,裒为《人名字号辞例》一书。这部浩博渊雅的工具书,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将会为古代人物传记和文献版本研究提供诸多方便。
我与张伯元先生结识已有三十多年,深感他是一位道德文章皆令人敬佩的真正学者。他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谦和待人。如今社会上漫延不衰的“急功近利”浮燥之风,与他无缘。他把认真写作视为学者对读者应负的社会和道德责任,研究问题务求穷尽资料,立论有据。他以研究法史为人生志趣,即使年事已高,仍乐在其中。退休十多年来,读书写作从未间断,还时常参加学术会议,把握学术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我每次遇见张先生时,常看到他电脑随身,稍得闲暇,便会开机工作,不肯丝毫浪费时光。他近年大作迭出,我想这是他数十年耕耘不息、勤于思考、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张伯元先生对待青年学子,做到了满腔热情,精心指导,全力扶持。关于这一点,学界有口皆碑。他教育方式独到,在学生定题、列提纲、论文起草的过程中,他重视具体问题的讨论、斟酌与修改。无论学生基础深浅,他都极具耐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渐知目标在何处,改进有何方,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原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2009年起又出任该所的名誉所长,与所内同事一道开设了“出土法律文献研读班”、“《左传》研读班”。他每周坚持出席研读班活动,风雨无阻,至今不辍。在他的悉心关照下,研读班培养出多位优秀学子,并在出土文献研究特别是金文、战国楚简等领域取得重要学术突破。近年来,张先生不畏严寒酷暑,带领学生前往山东、甘肃、湖北、湖南等地考察简牍金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学生们受益良多。他也从学子的成长中感受到无穷愉悦,像年轻人一样精神焕发,乐此不疲。
《律注文献丛考》曾于2009年收入我主编的《中国法制史考证续编》,此次经张伯元先生修改后再版。我期待这部著作广为流传,惠及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