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活质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从注重生活水平到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更加重视生活质量,是新成长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这一特征与新成长阶段在其他方面的特征是密切相连的。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发展中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忽视生活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一取向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就是重视重工业,轻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结果造成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几乎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出现短缺,基本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改弦易辙,从生活必需品生产着手,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代表大众生活水平的“三大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现在的住房、汽车、保险,变化之快超出想象。

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几乎还没有食品安全的概念,那时候生活好的标志就是能够“吃饱”,那时普遍采用的衡量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指标就是“人均口粮”。在“吃饱”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吃好”成了新的追求,“人均肉菜等副食支出在食品支出中的比重”成为衡量“吃好”的重要指标。在“吃好”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则更加注重食品之外的其他消费,如教育、旅游、通信、休闲等,这时“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即国际普遍采用的“恩格尔系数”,成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基本指标。现在,在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有机”“吃得天然”。一系列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把食品安全视为保障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二,是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的重视。我们的孩提时代,几乎每天都是白天蓝天白云、夜间满天繁星,但那时我们并不觉得这些珍贵,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大发展,环境污染也随之加重,但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必须付出的代价,“先污染、后治理”也是难以逾越的发展路径。然而,有时一个事件会改变历史的走向。2013年1月中旬,北京市的严重雾霾天气持续数日,气象局发布最高级别的霾橙色预警,机场乘客大量滞留。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大范围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百米。当时环保部监测的120个重点城市中,有67个处于污染水平,11个省市22条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关闭。这一事件引起国民的深刻反思,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发展是为了什么?如果生活在一个出门需要戴口罩的空气环境中,还谈什么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新的社会共识在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三,是对健身健康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不仅是因为人们生活得更好了,还是因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过去时代出现的大规模致命流行病,如瘟疫、鼠疫、结核病、天花、血吸虫病、登革热以及其他各种病毒性流感,都逐步被人类征服了,但也出现了癌症等新的致命疾病。注重健身健康,已经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与健身健康相关的产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体弱多病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志之四,是对社会参与的重视。乡土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也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社会心理治疗的发达,往往与陌生人社会中人们的孤独、抑郁有关,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压力有关。中国的社会心理治疗并不发达,但中国人注重的人际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起到了心理疗伤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陌生人社会中的孤独、抑郁、偏执等在蔓延。与此同时,人们的自由、权利、参与等意识也在增强,社会表达、社会信任、社会支持、社会公正、社会参与等都成为保障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五,是对主观感受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都主要基于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关福利的指标,而现在人们的满意度、幸福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