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好莱坞的“八阵图”:电影公司格局巡礼
一 八阵图:流变
早在美国电影业还未西迁到好莱坞之前,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电影企业便开始尝试联合起来垄断市场,如第一节中提及的成立于1908年的电影专利公司(the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该托拉斯就是由当时最大的九家电影公司联合而成的。除了为驱逐犹太移民,放映商需要“抱团”形成合力之外,其通过制片、技术的联合来达成垄断的目的也不言而喻。但电影专利公司最终遭遇了失败,原因在于,试图通过专利技术的纵向方式来垄断整个电影业显得力度不足。而好莱坞后来的经验也表明,对制片、发行、放映环节的垂直控制才是垄断整个电影业最有效的途径。
西迁之后,好莱坞开始了新一轮的收购、合并狂潮。西迁的电影公司多数由电影放映业起家,并在与爱迪生专利公司做斗争的过程中,被迫向制片业延伸,在第一轮的合并中已经完成了放映、制片环节的整合。因此新一轮的整合主要针对电影发行环节,最终完善了涵盖“电影放映院线、电影制片业和电影发行业”三合一的“垂直整合”的垄断格局。整合的结果是:好莱坞大量的小公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实力超强的“八大电影公司”。
八大电影公司拼合出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近一个世纪的利益版图。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八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司兴亡沉浮、合并重组,“八大”的数量和成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核心的五大电影公司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1948年之前的“八大”分别是: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s)、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雷电华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环球公司(Universal)、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
其中前五家公司又被称为“五大”,因为它们具有制片、发行、院线完整的产业垂直控制链条。它们控制了好莱坞主要的制片和发行、放映业务,到40年代末,它们控制了75%的院线专营权。而后三家则习惯上被称为“三小”,因为它们不拥有影院,只拥有规模上比前五家稍小的制片和发行机构。
经过派拉蒙法案、影视之争、70年代的第二次并购高潮之后,如今的好莱坞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前“五大”中的雷电华公司因为投资者哈维德·胡佛兹在1955年撤资倒闭,退出了好莱坞电影公司序列。而“三小”中的联美公司于1981年被米高梅收购,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也不复存在;收购了联美的米高梅公司自己也好景不长,由于经营不善,2005年时已经负债20亿美元,同年索尼公司斥资48亿美元收购米高梅,2010年,米高梅宣布破产。虽然申请破产不代表倒闭,但米高梅病入膏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剩余的几家公司也都从70年代起,经历了多次收购与重组。这类重组与电影本身无关,它只是为了顺应经济和资本的流通规律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例如:哥伦比亚公司先后被可口可乐公司、索尼公司收购过;环球公司先后被马叙西塔、维旺迪收购;华纳公司则与时代公司联合组建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公司等。
因此,传统“八大”中尚“健在”的还有:华纳、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哥伦比亚五家,再加之20世纪90年代收购了ABC(美国广播公司)之后迅速崛起的传媒娱乐新帝国——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了新的“六大”格局。
本书在下文中介绍的七家电影公司并非传统上的“八大”,也并非新好莱坞的“六大”,而是结合新旧好莱坞格局总结出的七家有影响力的好莱坞电影公司。
二 八阵图:巡礼
(一)华纳兄弟影业
华纳是好莱坞“八大”中历史最久远的一员,它成立于1905年,由华纳四兄弟共同开创,初期只经营放映业务,后来业务延伸至电影发行和制片业务,于1923年正式成立华纳兄弟公司。华纳是好莱坞最早步入电影有声时代的公司,1927年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三四十年代主要以拍摄黑帮片、探险片见长。
60年代,华纳进入到一个频繁被收购合并的时期,如:1967年被七艺制片收购,后来又被Kinney National Services收购,直至1990年与时代公司合并组建“时代华纳公司”, 2014年康卡斯特以450亿美元并购时代华纳,近年来,华纳兄弟影业的票房一直高居“六大”之冠,《哈利波特》系列、《蝙蝠侠》系列是其票房的主要保障。
2013年,华纳生产25部作品,其中8部过亿,连续六年四夺好莱坞票房冠军,宝刀不老,堪称好莱坞的“常青树”。
(二)派拉蒙影业公司
派拉蒙的创始人是匈牙利人阿道夫·楚柯尔,原为皮毛商人,1903年转入电影放映业,1912年成立了Famous Players公司,1916年与另一家发行公司合并,之后又吞并了多家小公司,正式更名为派拉蒙,但依然将1912年Famous Players公司的成立日作为自己的公司创始日。
30年代,因为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不顺,导致破产,1935年重新崛起,该公司在好莱坞历史上最出名的时刻是1948~1949年,一个以“派拉蒙”命名的法案让派拉蒙的名字永远留在了美国电影史上。法案致使派拉蒙被迫出售旗下院线,公司陷入低迷,1966年被海湾公司收购,1993年被维亚康姆公司收购。经过一系列沉浮之后,派拉蒙影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大为缩水。2012~2013年,派拉蒙连续两年在“六大”中排名垫底,同为老牌好莱坞巨鳄,却与华纳渐呈云泥之别。另外,派拉蒙还是新“六大”中唯一一个仍扎根于加州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其他公司都在50年代萧条期中纷纷撤离。
(三)环球影业公司
环球由卡尔·拉姆勒创建于1912年。三四十年代擅长拍摄恐怖片,大萧条之后又凭借歌舞片、探险片重新复活。1946年先与国际电影公司合并,50年代被福茂唱片公司收购,1962年又被美国音乐公司收购,1991年日本电器公司松下买下环球,但好景不长,1995年又将环球抛售转手。直至2004年5月,环球才与NBC电视网合并,更名为“NBC环球”。
环球影业在好莱坞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业绩是70年代开始涉足的主题公园业务。环球影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电影为题材的主题公园。包括洛杉矶的好莱坞环球影城、佛罗里达的环球奥兰多影城和日本大阪影城。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电影幕后制作以及特技场景,可以乘坐片场的游览车进行世界电影环球之旅,再现《侏罗纪公园》《未来水世界》《ET外星人》《大白鲨》等经典大片的拍摄现场,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
如今的环球影业“行走江湖”依然靠的是其擅长的惊悚恐怖片与喜剧片,在过去的2013年,取得了好莱坞票房第三的位置,仅仅落后于华纳和迪士尼。中等成本动画片《卑鄙的我2》不仅结束了环球长达20年无3亿美元以上票房作品的尴尬历史,而且一举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与此同时《速度与激情6》《速度与激情7》的票房也是再创票房新高。利好消息不止这些,与传奇影业的联手还能有效弥补环球的制片实力,特别是超级大片制作能力上的不足。
(四)二十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
1915年由匈牙利移民威廉·福克斯创立,20年代盛极一时。福克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电影技术行业标准的确立上。例如:1927年率先推出了Movie tone音响系统,很快成为行业标准;50年代又开创了Cinemascope宽银幕标准。
福克斯于1935年与二十世纪公司合并,更名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 1981年被金融家马克·戴维斯买走,1985年又被卖给了澳洲报业巨头默多克。
在好莱坞的大公司中,福克斯算是出名的“烧钱”大户,福克斯的名字经常和一些巨片联系在一起。诸如《泰坦尼克号》《音乐之声》《星球大战》等,其中拍摄于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是一部让全球影迷留下“集体记忆”的电影,它应该属于“大片中的大片”,该片投资2亿美元,在当年的好莱坞是当之无愧的最贵电影。全球票房超过18亿美元,是1997~2009年票房最高的电影,并获得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11项大奖。《泰坦尼克号》在2012年4月4日以3D版形式重新发布,纪念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100周年。中国票房是9.87亿元(约1.55亿美元),北美票房是5700万美元,全球票房是3.44亿美元,至此,该片的总票房已达到21.87亿美元。
但大投入并不一定就会带来大收益,这一点在福克斯的身上依然可以很好地验证。1963年,福克斯斥资4000万美元拍摄了《埃及艳后》,其投资力度之大震惊了好莱坞。因为当时的40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亿美元还要多,剧组几乎按1∶1的比例重建半个罗马城。但最终该片票房一败涂地,福克斯血本无归,该片几乎导致公司破产。另外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耗资也达2.7亿美元,在好莱坞也算得上是大制作了。
(五)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创立于1920年,创办人是哈里·科恩、杰克·科恩、乔·布朗特,原名CBC电影行销公司,1924年1月10日,改名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主要经营电影制作、发行领域。由于该公司不拥有自己的院线,所以当年的“派拉蒙法案”对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1987年与三星合并,随后被可口可乐公司吞并,1989年被转卖给日本索尼公司。从此被人称为“索尼三星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属于索尼公司的子公司,索尼公司除了哥伦比亚之外,还另有一家索尼电影公司。
哥伦比亚电影集团公司以其80年的积淀成为好莱坞最重要的制片厂之一,其片库拥有5000多部经典影片,其中包括12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得奖影片。2005年,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以48亿美元收购米高梅电影公司,进一步确立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娱乐行业中的地位。
近年来,哥伦比亚公司凭借《蜘蛛侠》系列获得不错的票房,在过去的10年中,曾经多次获得“六大”中的票房冠军,是不容忽视的重量级选手。2013年电影票房在好莱坞“六大”中排名第四,稳居中游。
(六)米高梅影业公司
米高梅的全称是Metro-Goldwyn-Mayer Inc.,是由三家公司在1924年合并而成,简称MGM。公司仅用一年时间,便取代环球成为好莱坞电影圈的“老大”,并且把持霸主地位长达25年之久。也正因为米高梅非同一般的业界地位,所以由其“牵头”在1928年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并推出了学院奖,即日后大名鼎鼎的奥斯卡奖,这一创举堪称米高梅最大的荣耀。奥斯卡奖每年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享有盛誉,不仅是美国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也倍受世界瞩目。奥斯卡金像奖与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被视为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四大电影奖。
三四十年代是米高梅影业公司的黄金时代,拍摄出了名垂青史的好莱坞经典《乱世佳人》(1939)。在1959年出品了历史巨片《宾虚》,是当时好莱坞投资最大的电影,票房在大获成功的同时,还包揽了奥斯卡的11项大奖,一时间风光无限。当时其宣传口号为“明星之多,超过天上群星”,其王霸之气可窥一斑。
1981年,收购了好莱坞“三小”之一的联美,1983年改名“米高梅-联美”; 80、90年代,多次被转手,2004年被索尼并购,保留了较小的制作规模。虽然米高梅进行了多次东山再起的尝试,但都没能成功,相反地,江河日下之势日趋明显,2010年,宣布破产,以逃避巨额亏欠。如今的米高梅依然作为索尼的子公司存在。
(七)迪士尼影业公司
迪士尼是所有好莱坞大公司中最为特殊的一员,它是唯一一家以制作动画片起家,挤入好莱坞富豪俱乐部的公司。在后面的部分,我们会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923年,华特和罗伊两兄弟成立了迪士尼。在华特·迪士尼有生之年,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最完美的动画电影的创作。1928年,迪士尼拍摄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 1932年生产出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 1937年成功拍摄第一部83分钟的彩色动画电影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迪士尼在动画电影领域的成就无人能及,其完美的品质和领先的技术一直都是好莱坞的行业标高,一直被同行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40年代,业务延伸至纪录片领域;50年代,业务领域扩展到电视节目和真人实景电影领域;1955年,首开主题公园。90年代,迪士尼完成了当时美国最伟大的收购——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至此,迪士尼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电影公司,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知名的娱乐媒体帝国。迪士尼也是好莱坞唯一一家在历史上从未被收购的公司,即便是在华特·迪士尼去世之后最低迷的60、70年代也是如此。因此迪士尼一直具有独立的制片权,其清新、保守、温情的制片准则一直得以恪守。
2013年,迪士尼只有10部新片上映,在好莱坞列强中,与“副班长”派拉蒙并列最少,比年度冠军华纳兄弟足足少了15部。但在这10部作品中,有5部的票房过了2亿美元,其中有一部票房还超过了4亿美元。迪士尼还是2012年好莱坞唯一一家没拍R级片的大制片商,这也意味着迪士尼主动放弃了对“限制级喜剧和恐怖惊悚片”领域的争夺。2013年,一路领跑的迪士尼在最后一季度没有顶住华纳的疯狂反扑,最终与票房冠军擦肩而过。它虽然失去了票房冠军桂冠,但却延续了迪士尼传统、保守、温婉、清新的形象,这才是迪士尼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