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动画电影类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格局

动画产生于1888年的法国,发展至今已经有127年的历史,其历史甚至早于电影(1895年)。动画和电影虽然都发端于法国,但真正使它们发扬光大却是在美国。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1776年建国到1894年,仅仅用了118年,就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GDP第一。在1925年GDP更是突破了千亿,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398/14623194.htm.

动画之所以能在美国开枝散叶、蓬勃发展,好莱坞功不可没。动画艺术诞生时电视媒体尚未出现,电影是动画传播的唯一媒体,最早的动画都是通过电影媒体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而在当时,美国好莱坞是世界范围内最繁荣、最成熟的电影工业基地,动画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系列商业体系的成形、成熟都得益于此。

无论是1948年以前的好莱坞“八大”还是如今的“六大”,除了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因为影视大战的冲击,导致动画制作产量一度陷入极度萎缩之外,好莱坞电影公司们对动画电影的生产几乎没有停止过。

好莱坞电影公司对动画电影的生产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其一,自建动画部门进行生产,例如华纳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都曾经不止一次的建立过专门的动画部。当然,从无到有的建立一家动画制作部门绝非易事,因为培训技术人员、组建专业高效的团队非一日之功,而急功近利的大公司往往缺乏这样的耐心,于是收购现成的优秀小公司就成了好莱坞大公司青睐的“终南捷径”。例如:派拉蒙就曾经收购过濒临破产的老牌动画公司——弗莱雪兄弟公司,华纳收购过太平洋艺术标题公司等;其二,与独立动画制作工作室签约,由这些动画工作室制作动画片,然后由好莱坞电影公司负责发行业务。最典型的例子是1991~2004年,迪士尼—皮克斯的合作,在合作期间由皮克斯制作6部动画片,迪士尼负责影片的发行。这一合作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皮克斯的三维动画电影部部卖座,横扫美国乃至全球的票房,两者的合作可谓名利双收。这类合作真正的收益方是拥有发行能力的大公司,以迪士尼—皮克斯合作来说,双方平摊动画电影的成本与利润,同时迪士尼还要拿走一笔不菲的发行费用和动画角色所有权。

动画电影的市场收益起伏不定,因此不是每家公司在每个时期都会选择涉足动画电影生产,于是大多数公司都会选择第二种相对灵活机动也更为投机的策略,即市场好的时候,下海分一杯羹,市场低迷时则立刻撤资。但只有一家公司是个例外,那就是华特·迪士尼公司,这是一家以动画电影起家并从未离开的公司。虽然如今迪士尼已经成长为一个巨无霸的娱乐帝国,但其核心业务仍然是动画电影,其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之关系紧密。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着重从动画电影的角度介绍好莱坞中的动画电影生产、发行的中坚力量。

一 好莱坞动画电影的霸主——迪士尼

迪士尼是什么?

对于《商业周刊》,迪士尼是一个品牌,其在2013年价值239亿美元,而这个数字不是一个量化的价格,而是一种价值的量化,它是迪士尼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里的地位和标杆!《看电影》,2008年3月总第364期《迪士尼80周年》。

对于文化研究者,迪士尼是美国文化“侵略”的符号,它依据人类的普遍性心理,制造着丝毫没有伤害性的“玩偶”,它用最简单、最纯真的形象超越了“中国的孔子、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伏尔泰”,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输出!

对于畅游于迪士尼乐园的孩子来说,迪士尼就是可以触摸的想象中的童年,银色的城堡、大耳朵的米老鼠……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也是那么的遥远!

对于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动画同行来说,迪士尼意味着曾经的行业标准,迪士尼所做的一切都是有远见的,当然很可能是能够赚到钱的,虽然不太懂,但这并不重要,赶快模仿一下再说!

对于梦工厂的卡森博格而言,迪士尼就是那个成就了自己,但自己又要花一辈子去打倒的对手!

由此可见,迪士尼是多元化的文化存在,它不仅仅是一家生产哄孩子玩意儿的动画公司。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简要地介绍了迪士尼作为一家传媒娱乐公司的概况,在这里,我们将以动画电影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迪士尼。

(一)好莱坞动画的常青树

迪士尼在好莱坞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以单一类型的电影——动画电影起家,并且在91年中矢志不渝地坚持制作动画电影,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它始终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交易过,与米高梅等公司数度被转手、合并、整合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3D动画出现以前,迪士尼一直是2D手绘动画领域的翘楚,其动画片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无人能敌。经典的动画角色如米老鼠、唐老鸭等更是风光无限,享受着明星级的待遇。迪士尼动画走红从20世纪30年代持续到90年代末期,曾经掀起过两次动漫产业的高潮,对世界动漫的格局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的动画制作经验和模式曾经是业界学习的样本,甚至在当今的3D时代仍然具有众多的粉丝,它的成功经验是动漫全球化中前期的重要内容,它的成功与不足都是值得大家进行深入研究的。

在美国众多的动画公司中,迪士尼几乎是唯一一个屹立不倒、几十年如一日持续制作发行动画电影的公司,其跌宕起伏的产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完整的美国动漫发展史。在80多年的历程中,迪士尼经历了美国30年代的金融危机,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海外发行困境,50年代的影视之争,60年代华特·迪士尼去世之后的企业内乱,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的沉沦,21世纪初3D动画对传统2D动画的冲击,几经沉浮起落,但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虽然迪士尼如今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霸主地位,但依然是世界动漫产业中的第一梯队,其品牌价值位列全球第17名,高达239亿美元(2013年),对动漫产业全球化有着强大的话语权。

(二)迪士尼动画电影发展的简要历程

迪士尼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是1923~1936年,时长约13年,这一阶段既是迪士尼的创业阶段,也是迪士尼动画的短片时代,彼时的迪士尼动画片大多时长7~14分钟,充当电影院A级片的暖场小片,处于无足轻重的次要地位。即便如此,这一阶段迪士尼还是完成了两项创举:

其一,1928年华纳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上映,宣告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同年,迪士尼制作的《汽船威利号》公映,成为第一部有声动画作品。该作品在9分钟的篇幅里加入了两段音乐和大量实时音效,营造了欢快、轻松、俏皮的喜剧风格。

其二,1932年出品的《花与树》,是迪士尼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影片。之后在6年的时间里,迪士尼又6夺奥斯卡,纷至沓来的荣誉正是对迪士尼短片成就的肯定。

第二阶段是1937~1942年,时长约5年,该阶段是迪士尼动画风格的成熟期,最大的亮点是:1937年,迪士尼首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成功上映,该片长83分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篇电影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该片的意义非凡,它向世人证明了动画电影在形式上的独立性,开启了好莱坞动画长片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飞象》《小鹿斑比》。一系列长片的问世,使迪士尼把同时代的其他公司远远地甩在身后。当时其主要竞争对手弗莱雪兄弟公司,该公司为了追赶迪士尼,于1939年不惜血本投入拍摄动画长片《格列佛游记》,却惨遭票房滑铁卢,元气大伤,于1941年宣布破产,最终倒闭。

第三阶段是1943~1949年,时长约6年。这一阶段是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结束后的调整期,由于战争原因,迪士尼公司的厂房被军方征用,一批动画师投笔从戎,迪士尼的动画生产陷入了勉强维持的局面。整个好莱坞的动画也陷入了低谷。

这一阶段迪士尼无法组织力量进行长片生产,只能靠将短片集锦化,以长片的形式苦苦支撑,例如:《致候吾友》《三骑士》《为我谱上乐章》《米奇与魔豆》《旋律时光》《伊老师与小蟾蜍大历险》,另外还制作了《南方之歌》这类真人动画电影。

第四阶段是1950~1967年,时长约17年,这段时间迪士尼动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凭借迪士尼动画在创作和经营上的成功,呈现出一个发展的高潮,这段高潮又被称为“迪士尼第一黄金期”。

一批后来被大家奉为经典的动画被创作出来:《仙履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小飞侠》《小姐和流氓》《睡美人》《101忠狗》《森林王子》等。迪士尼的经典动画题材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在这一时期,迪士尼将其公司业务成功地拓展到了主题公园和电视业,逐渐显露出日后传媒娱乐帝国的些许气象。但1966年,华特·迪士尼去世,迪士尼旋即进入到一个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第五阶段则是1968~1988年,时长约20年,这一阶段是迪士尼停滞阶段,华特·迪士尼去世之后,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一方面,公司内耗不断,管理层人事变动频繁,导致人心浮动;另一方面,迪士尼对传统进行了否定,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发展方向。动画电影的产量也因此大幅度缩减,整个70年代只有4部动画,还包括将旧作重新包装、集结而成的《小熊维尼历险记》。

到了80年代,公司老一代动画师纷纷退休,新一代却没有成长起来,因此陷入一个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唯一的亮点是:创作于1985年的《黑锅神传奇》,其在风格上呈现出不同于迪士尼以往的成人风格倾向,同时电影还首次使用了电脑进行辅助设计薛燕平:《非主流动画电影》(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第六阶段是1989~2000年,这是迪士尼从复兴到全面繁荣的第二黄金期。80年代末期,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动画片开始复苏,再加之艾斯纳入主迪士尼,动画巨人得以重新焕发青春。

在这一阶段,好莱坞各大公司都加强了对欧美以外市场的针对性研究与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迪士尼连续出品了1992年的《阿拉丁》、1994年的《狮子王》、1998年的《花木兰》。以上三部轰动一时的动画大片在选材上没有一部来自传统的欧美文化圈,且每一部都具有很强的文化针对性。《阿拉丁》改编自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狮子王》这一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非洲,故事来源于日本动画《森林大帝》;《花木兰》则来自同名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这三部作品分别对应了非洲、阿拉伯、中国、日本市场,票房全线飘红,全部赢利,《阿拉丁》3.7亿美元、《狮子王》4.3亿美元票房、《花木兰》3亿美元,特别是《狮子王》更是被称为“二维传统动画的巅峰之作”。三部大片的票房成功是对迪士尼故事生产策略调整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的最好褒奖。

在这一阶段,共生产经典动画长片12部:《阿拉丁》《小美人鱼》《狮子王》《花木兰》《美女与野兽》《风中奇缘》《钟楼怪人》《人猿泰山》《幻想曲2000》《变身国王》《大力士》《救难小英雄澳洲历险记》。

第七阶段是2000年至今。

进入千禧年,动画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D动画日趋低迷。其实在《狮子王》之后,2D动画的颓势就已经呈现,于是迪士尼的动画总监卡森博格积极地寻求与3D新贵皮克斯的合作,签订了5部动画合约为5部,但实际上皮克斯为迪士尼制作了6部,多出来的一部是《玩具总动员2》。制作协议,试图通过皮克斯制作、迪士尼发行的方式占据3D动画市场。最终的合作非常成功,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票房大卖。但另一边,2D动画越发低迷。2004年迪士尼在推出了最后一部二维动画电影《牧场是我家》(第44部长片)之后便关闭了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2D动画工作室。孙立军、马华:《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10。这标志着美国商业动画从此告别2D时代,同时也预示着好莱坞动画群雄并起的3D时代的到来。

2006年,迪士尼斥资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从此皮克斯成为迪士尼的一部分,继续出品优质的3D动画长片。同时迪士尼也尝试独立制作3D电影长片,例如《恐龙》《四眼天鸡》等,但市场反响不高,特别是2000年的《恐龙》是迪士尼独立制作的第一部3D动画,耗资2亿美元,但票房却非常惨淡。孙立军、马华:《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10。收购皮克斯之后的迪士尼并未放弃,充分利用子公司皮克斯的人才资源,例如:邀请艺术总监拉塞特指导迪士尼动画公司的3D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迪士尼的3D动画作品从2009年开始票房大有起色、节节攀升。

2009年《公主与青蛙》(2D)票房2.67亿美元,2010年《长发公主》升至5.91亿美元,2012年《无敌破坏王》票房3.78亿美元,2013年《冰雪奇缘》票房达到12.7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 从站在巨人肩膀到成为巨人的一部分——皮克斯动画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于1986年正式成立,至今已经出品15部动画长片和20多部动画短片。至2014年,皮克斯已获得27次奥斯卡奖、7次金球奖、11次格莱美奖以及其他奖项。自200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设立以来,皮克斯电影有7部获奖,占去半壁江山。累计票房高达82.85亿美元,每部电影平均票房更是达到了5.91亿美元,如果算上电影带动的周边衍生产业产生的利润,这一数字将飙升至400多亿美元。〔美〕大卫·A.普莱斯:《皮克斯总动员:动画帝国全接触》,吴怡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这是一项骄人且惊人的纪录。可以说,皮克斯动画部部赚钱、片片经典。皮克斯已经成为好莱坞继迪士尼、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之后的第四块金字招牌。

(一)皮克斯动画的前世今生

一切都要从一桩离婚官司说起:1985年,乔治·卢卡斯(卢卡斯影业的老板)正与妻子离婚,按照法院裁定,他需要支付个人财产的一半(约3000万美元)给前妻作为补偿。而新片《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在几周后即将上映,卢卡斯资金周转困难,所以急于将影业下辖的子公司——皮克斯出手兑现。而这时“电脑奇才”乔布斯也遭遇事业低谷,被排挤出自己一手创立的苹果公司,正欲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于是皮克斯在两位“传奇”的大佬之间完成了交接。1986年1月30日,乔布斯用500万美元从卢卡斯影业手中买下皮克斯,并成立了新的皮克斯公司(Pixar, Inc.)。此外,乔布斯还出资500万美元作为新公司的资本金。〔美〕约翰·卡尼梅克:《迪士尼&皮克斯:故事大师讲动画剧本创作》, Coral Yee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乔布斯买下皮克斯的原因并不是看好动画的前景,而是觉得皮克斯的动画短片集中体现了电脑图形技术的精髓,而计算机图形娱乐则将是PC未来的发展方向,用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宣传自己的软硬件产品。1986、1987两年间,乔布斯先后推出了以皮克斯命名的两款图形工作站,即PICⅠ与PICⅡ,但均以失败告终。吴军:《浪潮之巅》,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此后,乔布斯又尝试通过皮克斯制作出动画短片来推销自己的3D渲染技术。皮克斯的渲染程序Render Man确实在电脑动画和特效制作领域大放异彩,但仍然没有成为乔布斯愿景中的大众消费品,软件推广也折戟沉沙。

乔布斯在1986~1995年先后投入5000万美元,占到了其总资产的四分之一,皮克斯却仍未赢利。1990年,乔布斯开始一边裁员,一边试图将皮克斯出手,皮克斯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唯一的利好消息是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获得了198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1989年的《小锡兵》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皮克斯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这时候皮克斯在动画短片上的成就吸引了迪士尼的注意力。迪士尼决定与皮克斯合作。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合作协定,1991年第一次签约规定皮克斯在5年内为迪士尼完成3部动画长片,其间合作的第一部完全3D动画1995年《玩具总动员》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业界认可。该影片打败了《永远的蝙蝠侠》和《阿波罗13号》,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美国国内收入1.92亿美元,全球总收入3.62亿美元。而且乔布斯在影片上映一周后让皮克斯成功上市,上市首日,皮克斯就筹集了将近1.4亿美元,一举超越网景成为当年最成功的上市。吴军:《浪潮之巅》,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多年以后,人们这样评价《玩具总动员》的成功:1928年迪士尼的《汽船威利号》完成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飞跃;1937年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则完成了动画电影由短片向长片的飞跃;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则完成了第三次动画飞跃即从2D向3D的飞跃。

(二)皮克斯与迪士尼的爱恨情仇

由于《玩具总动员》的成功,迪士尼在1997年初修订了与皮克斯的合约:未来10年制作5部影片。同时规定:皮克斯负责动画片的创意与制作;迪士尼负责发行与营销,拥有作品版权、衍生产品开发权、续集权;迪士尼同意皮克斯为将来制作的电影注入一半资金并享有一半利润。〔美〕凯伦·派克:《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幕后创作解析》, Coral Yee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从1991年第一次签约到2004年合约终止,皮克斯在13年的时间里共为迪士尼制作了6部动画长片。

它们分别是:

1995年《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美国票房:1.918亿美元 全球票房:3.62亿美元;

1998年《虫虫危机》(A Bug's Life)美国票房:1.628亿美元 全球票房:3.634亿美元;

1999年《玩具总动员2》(Toy Story 2)美国票房:2.459亿美元 全球票房:4.85亿美元;

2001年《怪物公司》(Monsters Inc.)美国票房:2.559亿美元 全球票房:5.254亿美元;

2003年《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美国票房:3.397亿美元 全球票房:8.646亿美元;

2004年《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美国票房:2.614亿美元 全球票房:6.314亿美元。

其中,1999年的《玩具总动员2》不含在合同内,它是合约关于续集问题的一次分歧的产物。

2005年,迪士尼作风强硬的总裁艾斯纳下野,温和的继任者艾格敏感地意识到源源不断的优秀动画片对迪士尼庞大娱乐帝国正常运转的重要性,他认为动画片是迪士尼的立身之本。而2000年以来迪士尼公司自产的3D动画片票房持续低迷,每年赢利的动画长片均出自皮克斯之手。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艾格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2006年砸出74亿美元收购皮克斯,这是1995年迪士尼收购ABC以来的最大手笔。孙立军、马华:《美国迪士尼动画研究》,京华出版社,2010。1986~2006年仅仅20年的时间,皮克斯的身价就从500万美元飙升至74亿美元,乔布斯慧眼识珠也好,歪打正着也罢,都成就了好莱坞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而事实上,迪士尼、皮克斯这对“欢喜冤家”其实谁也离不开谁。时光荏苒,迪士尼早已不再是华特在世时那个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的动画公司了,动画创作力不复当年。但对迪士尼来说,动画创作与生产又是如此重要,无论是主题公园还是衍生零售业,都需要动画片这个火车头的带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动画,迪士尼品牌的价值就无从谈起;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动画工作室,皮克斯无疑也需要迪士尼。自80年代以来,好莱坞已经形成了六大跨国传媒集团垄断的超稳定结构,极难动摇。这些大集团不仅垂直垄断了电影工业的各个环节(笔者注:派拉蒙法案之后,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又恢复了电影产业的垂直控制,其垄断程度甚至超过50年代以前的大片厂时期),更向其他媒体部门进行越界延伸。不论多么雄心勃勃的独立制片公司,如80年代的Orion Pictures, 90年代的梦工厂、米拉麦克斯,抑或靠《指环王》崛起的新线,都只能轮流风光3~5年,这些公司无一不想成为综合性的娱乐集团,但都未办到,皮克斯也办不到。但从好莱坞公司发展壮大的自身逻辑来说,皮克斯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迪士尼。皮克斯作为一个单一动画制作的公司,其技术创新、艺术创意在商业转化方面已经达到极致了,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它必须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和其他环节整合起来,而这是不可能自动从现有的皮克斯内部生长出来的,那么并入某个集团公司就是最好的捷径。因此,迪士尼对皮克斯的收购可以算是双赢的结局。

从2006年开始到如今,迪士尼—皮克斯制作了8部电影长片,几乎一年一部。

2006年《汽车总动员》(Cars)美国票房:2.441亿美元 全球票房:4.62亿美元

2007年《料理鼠王》(Ratatouille)美国票房:2.064亿美元 全球票房:逾5亿美元

2008年《机器人瓦力》(Walle)全球票房:5.32亿美元

2009年《飞屋环游记》(UP)全球票房:6.83亿美元

2010年《玩具总动员3》(Toy Stroy 3)全球票房:11亿美元

2011年《汽车总动员2》(Toy Stroy 2)全球票房:5.47亿美元

2012年《勇敢传说》(Brave)全球票房:5.38亿美元

2013年《怪物大学》(Monsters University)全球票房:7亿美元

荣誉:奥斯卡奖台上8次获奖,其中最佳动画长片《料理鼠王》、《机器人瓦力》(Walle)、《飞屋环游记》(UP)、《玩具总动员3》(Toy Stroy 3)4连冠。

短短28年的时间,皮克斯获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如果要分析个中原因,笔者认为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那句名言能够点破玄机:我之所以能够看得比别人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支撑皮克斯的巨人不止一个,一个是迪士尼,另一个是乔布斯。迪士尼代表着动画的艺术因素,而乔布斯则代表着动画的科技因素。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及平衡才是成就皮克斯传奇的真正原因。迪士尼—皮克斯首席艺术总监约翰·拉塞特那句经典的语录将两者的关系表述得淋漓尽致:art challenges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art(艺术创作挑战技术的边界,而技术又反过来启发艺术创作)〔美〕凯伦·派克:《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幕后创作解析》, Coral Yee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三 站在巨人的对立面成为巨人——梦工厂动画

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梦工厂动画公司不等同于梦工厂电影公司(Dream Works Studios),后者建立于1994年10月,而梦工厂动画公司(Dream Works Animation SKG)在2004年10月27日之前是梦工厂电影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2004年10月28日,梦工厂动画公司的股票在纽约A股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之后梦工厂动画公司达成了与梦工厂电影公司的分离。也就是说,现在的梦工厂动画公司与梦工厂电影公司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独立公司,新的梦工厂动画公司是由梦工厂的动画部门与Pacific Data Images(PDI)合并而成的。

2009年梦工厂电影公司开始与迪士尼合作,由迪士尼每年代理发行6部左右的电影;而梦工厂动画公司则先是在2009~2011年与派拉蒙达成发行协议,由派拉蒙负责其动画电影的国内外发行,2012年开始转投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签订了2012~2017年长达5年的发行协议,开始了一段新的战略合作。

(一)梦工厂的建立

其实无论是梦工厂还是皮克斯,都与迪士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体内都有迪士尼的血脉。例如皮克斯的艺术总监约翰·拉塞特早年就是迪士尼动画公司的一名动画师,而现在皮克斯又成为迪士尼的子公司。而梦工厂的创立源自迪士尼高层的一次内斗,梦工厂的创始人之一杰弗瑞·卡森博格(Jeffrey Katzenberg)原本是迪士尼的制片主管,为迪士尼90年代动画复苏立下过汗马功劳,迪士尼2D动画的巅峰之作《狮子王》就出自他的指导,其创意和制作能力在好莱坞动画圈屈指可数。但当时素有迪士尼暴君之称的艾斯纳对卡森博格处处打压,两人关系不断恶化。导火索是迪士尼的二号人物——总裁弗兰克·威尔斯空难身亡,卡森博格作为三号人物最有希望乘机上位,但艾斯纳却又一次拒绝提拔卡森博格,受到伤害的卡森博格与艾斯纳彻底决裂,愤然辞职离开了迪士尼。

出走的卡森博格与自己的好友兼好莱坞金牌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唱片业巨子大卫·格芬(David Geffen)一拍即合,组建了一家新公司,即Dream Works Animation SKG,其中S、K、G分别代表他们三人姓名中的首个字母。梦工厂的产品包括电影、动画片、电视节目、家庭娱乐视频、唱片、书籍、玩具、消费品等。在电影方面,梦工厂拍出了诸如《拯救大兵瑞恩》《美国丽人》《角斗士》这样的经典大片。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二)卡森博格的复仇

卡森博格创立梦工厂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打倒——迪士尼!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这句话一定是卡森博格当时心境的最佳写照吧!在公司创立的头三年(1997~2000),卡森博格连续制作了《小蚁雄兵》(1998)、《埃及王子》(1998)、《勇闯黄金城》(2000)三部动画片,另外还代理发行一部《小鸡快跑》(2000年英国阿德曼公司制作),以三年四部的组合拳对迪士尼在票房上施加压力,然而此时正是迪士尼与皮克斯的合作“蜜月期”,皮克斯的3D技术独步天下,因此梦工厂的复仇计划功败垂成。

在这三部梦工厂制作的动画中,《小蚁雄兵》是3D动画(好莱坞的第二部3D动画),《埃及王子》是3D与2D结合的动画,《勇闯黄金城》是2D动画,卡森博格意欲在3D领域与迪士尼“掰手腕”的意图非常明显。但当时皮克斯的3D技术普遍领先于其他公司3~5年,1998年《小蚁雄兵》的技术水平甚至还不及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于是卡森博格浮躁的复仇心开始冷静,潜心打磨3D技术。卧薪尝胆的梦工厂终于迎来了第一场翻身仗,2001年梦工厂3D动画《怪物史瑞克》对决皮克斯的《怪物公司》,虽然在全球票房上《怪物史瑞克》以4.84亿美元略低于《怪物公司》的5.25亿美元,但在DVD市场上则以1亿美元的战绩超过了《怪物公司》2倍有余,而在次年2002年的奥斯卡奖的对决中,《怪物史瑞克》终于取得胜利,打破了迪士尼的垄断局面,李捷编著《美国动漫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卡森博格终于扬眉吐气。

(三)梦工厂与迪士尼—皮克斯的持久战

《怪物史瑞克》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卡森博格全力以赴发展3D动画技术的决心,他说:“3D电影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就像过去有声取代无声电影,彩色取代黑白电影一样,这就是电影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梦工厂此时在3D技术的应用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其中全局光照模拟(Global illumination)、动态群体动画(Dynamic crowd character)以及流体模拟(Liquid animation)技术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这种技术加速了渲染过程,并解决了光线的折射、反射、透射问题;而“动态群体动画”则让影片中大场面下的各个不同动画物体做出不同的反映,而不需要逐个调整每个物体的动作。另外当片中人物需要互动时,也可以直接运用预先设置好的反映特性;同样地,“流体模拟”让影片中海浪与人体碰撞时产生的力学效果极为逼真。自2007年起,《功夫熊猫》在3D动画基础上尝试应用了3D立体电影技术,也为梦工厂此后的3D立体电影之旅打开了局面。http://baike.baidu.com/view/10894209.htm?fromtitle=%E6%A2%A6%E5%B7%A5%E5%8E%82&fromid=10141622&type=syn.

梦工厂正在一点点地缩小与皮克斯之间在技术层面的差距,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决才刚刚拉开帷幕。2004年开始,梦工厂持续以一年两部的频率生产动画电影,制作了《怪物史瑞克2》(2004)、《鲨鱼故事》(2004)、《马达加斯加》(2005)、《人兔的诅咒》(2005)、《篱笆墙外》(2006)、《鼠国流浪记》(2006)、《蜜蜂总动员》(2007)、《变形金刚》(2007)、《怪物史瑞克3》(2007)、《功夫熊猫》(2008)、《马达加斯加2》(2008)。在这一系列影片中,梦工厂的《怪物史瑞克》系列、《功夫熊猫》系列、《马达加斯加》系列已经成为好莱坞动画电影市场新的摇钱树。

梦工厂从1997年开始制作了27部动画电影,而皮克斯只制作了14部,在产量上梦工厂几乎是皮克斯的两倍,但单部电影的票房与产值却只有皮克斯的一半。梦工厂27部动画中的票房之最是2004年的《怪物史瑞克2》,高达9.19亿美元;而皮克斯的最高纪录由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11亿美元)创造。而2013年迪士尼动画出品的《冰雪奇缘》已经累计票房高达13亿美元。从数据上来看,无论是票房还是奥斯卡奖项上,梦工厂动画都暂时与迪士尼—皮克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梦工厂依然是迪士尼—皮克斯最强劲的对手,也正因为有梦工厂的存在,迪士尼—皮克斯时刻都不敢松懈,顶住压力生产了不少佳作,特别是迪士尼如今又焕发了新的创作激情。

在电影风格上,迪士尼渴望重塑经典,皮克斯注重锐意创新,而梦工厂则偏向于成人化和愤世嫉俗的恶搞。其追求正好暗合了人生“老中青”三代的不同心态与境遇,三者各自拥有大批拥趸,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动画电影观众阵营。

四 好莱坞动画的诸子百家

(一)华纳动画

华纳,无论是昔日的“八大”还是如今的“六大”,都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堪称好莱坞电影公司中的元老。但在动画领域与迪士尼相比依然相形见绌。在20世纪20、30年代之初,美国动画工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像迪士尼那样专注动画的电影公司还是凤毛麟角,传统的“八大”也并非家家都能、都愿意制作动画片,有能力大批量生产动画影片的无非华纳、米高梅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已。

说到华纳涉足“动画圈”,依然绕不开迪士尼,最初的华纳动画基本上是在模仿迪士尼的基础上起步的,但可贵的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华纳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迪士尼的影片类型。这非常类似于中国书法练习中的临摹大家字帖,初学者在临摹中对名家的笔法烂熟于心之后,才能逐渐自成一派。

华纳的动画部成立于1930年,促使华纳下决心进军动画电影制作圈的原因是:其一,1928年迪士尼首部有声动画短片的大获成功,使华纳看到了动画片的无限商机,同时华纳也意识到自己才是有声电影的首创者(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就出自华纳),在音画同步方面有着领先的技术优势,如果转战动画领域,一定能取得成功;其二,华纳具备条件。在1930年之前,华纳就和一家叫太平洋艺术标题动画公司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这家小公司,华纳还吸纳了迪士尼的两员旧将——鲁道夫·艾辛和休·哈曼以及他们带来的小有名气的动画人物“墨水人博斯科”,李捷编著《美国动漫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在当时的好莱坞,拥有成功的动画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资本,每家动画公司都有自己的“看家明星”,例如:弗莱雪兄弟公司的波蒂小姐、大力水手、小丑科科以及米高梅的汤姆和杰瑞等。公司之间围绕动画明星展开的挖角行动从未停止过,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27年查尔斯·明茨巧取豪夺了华特·迪士尼创造的明星幸运兔奥斯瓦尔多(此后幸运兔又被环球公司抢走),这次打击是迪士尼日后创造出米老鼠的直接动力。

有了现成的人才团队、动画明星,华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与太平洋艺术标题动画公司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合同,该公司就成为华纳动画的一部分,为华纳生产动画片的同时保证自己的独立性。直到1944年,该公司的所有者才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彻底卖给华纳。

华纳在1936年之前制作动画的原则非常明确,那就是模仿迪士尼。例如:

30年代初,迪士尼制作音乐狂欢风格的系列动画片《糊涂交响曲》(12部动画短片)取得巨大成功,其中《花与树》还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而与此同时,华纳立刻进行了模仿,推出了《乐一通》系列,同样的歌舞风格,连主角博斯科的造型也与米老鼠如出一辙,几乎就是迪士尼作品的翻版。然而商业电影的特点就是这样,在某种类型的电影走红时,市场上就会大量需求这类电影,直至下一个新类型出现。华纳资金雄厚,技术骨干本身就来自迪士尼,所以就算是模仿也是高仿,水平明显高出其他小公司。凭借《乐一通》的成功,华纳动画在好莱坞站住了脚跟。从1936年开始,华纳还捧红了兔八哥等几个动画角色,公司也逐渐从单纯模仿迪士尼的策略中脱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从1930年华纳动画部正式设立到1963年关闭(其后又曾短暂恢复但最终关闭于1969年)走过了33年的“光辉岁月”,这33年是华纳经典动画时代,也是其极盛的时代。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其成就主要包括:生产了1000多部动画片,获得了6个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创造出了包括兔八哥、达菲鸭、猪小弟、燥山姆、翠迪鸟在内14位大名鼎鼎的动画明星,打破了迪士尼公司垄断美国动画市场的格局,开创了一种与迪士尼风格截然不同的动画样式。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993年,也就是动画电影回暖的时期,华纳公司和安布林公司合作重新开始生产动画片,1995年的《太空大灌篮》吹响了华纳动画强势回归的号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98年的《好莱坞百变猫》、1999年的《钢铁巨人》、2000年的《宠物小精灵》、2002年的《史酷比》、2004年的《极地特快》、2005年的《僵尸新娘》、2006年的《快乐的大脚》、2007年的《忍者神龟》、2010年的《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2011年的《快乐的大脚2》等,几乎是一年一部长片的节奏,虽然没有黄金时代的光辉,但华纳毕竟又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

1995年,华纳还斥资买回了其黄金时期大量的动画片和动画角色。这些资源的回归,使华纳公司拥有了一大批宝贵的资源。

(二)米高梅动画

米高梅也是好莱坞动画圈的一股重要势力,曾经与迪士尼、华纳组成了好莱坞动画的“铁三角”。它的动画部门建立于1933年,比迪士尼的1923年、华纳的1930年都要晚,其动画部的建立源于华纳的内斗,元老鲁道夫·艾辛和休·哈曼在“背叛”迪士尼之后,再一次跳槽,带着动画明星博斯科转投了正在新建中的米高梅动画部。因此,米高梅动画是挖角华纳的产物,1934年,华纳的当家动画师泰克斯·艾弗瑞也来到米高梅。当时的好莱坞动画公司间挖角、跳槽、背叛的悲喜剧几乎天天上演。

泰克斯·艾弗瑞的到来为缺乏创意、平庸乏味的米高梅动画带来了一丝激情,在他的带动下,年轻人成长迅速,威廉·汉纳、约瑟夫·巴伯拉等一批未来之星都在米高梅茁壮成长。其中威廉·汉纳、约瑟夫·巴伯拉于1939年创作了动画系列片《猫和老鼠》,为米高梅获得了7座奥斯卡金像奖。后来两人转战电视动画领域,创立了汉纳—巴伯拉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电视动画的制作,终成一代宗师。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受影视之争的影响,动画电影产量直线下滑。米高梅公司分别在1954年和1957年两次关闭动画部,最终永远地消失在好莱坞动画历史云烟中。

(三)派拉蒙动画

派拉蒙涉足动画很早,但主要采取与动画独立制作机构合作的方式,例如与美国最早的动画公司布雷公司、弗莱雪兄弟公司的合作。1941年,弗莱雪兄弟公司因为债台高筑,被迫申请破产,而派拉蒙则将其公司的核心班底纳入囊中,转而筹建自己的动画制作部门。但整个30、40年代,好莱坞动画是迪士尼、华纳、米高梅三强的天下,处于巨人阴影下的派拉蒙动画注定星光黯淡。

20世纪90年代,派拉蒙重新建立团队进入动画领域,其代表作是《南方公园》(1999)、《反转巴黎》(2000)、《天才小子吉米》(2001)、《棉球方块历险记》(2004)。2005年,派拉蒙曾经以16亿美元的价格短暂收购了动画新贵梦工厂,但合作仅维持两年便分道扬镳。但两者签订的(2006~2012年)为期6年的合作依然生效,派拉蒙为梦工厂动画成功发行了《驯龙高手》《功夫熊猫》《怪物史瑞克》《马达加斯加》《丁丁历险记》等动画大片。2012年之后,合约到期,梦工厂动画转投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

但为期6年的合作,同样使派拉蒙自己的动画团队得到了锻炼,逐渐显露出不俗的制作实力,特别是派拉蒙独立制作的《兰戈》,不仅获得了2012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票房还超过2.4亿美元。

(四)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动画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在2002年收购蓝天工作室之前,动画生产状态是零星的,产量很低,不成规模。我们只能从好莱坞动画文献中得到福克斯一鳞半爪的信息。例如1977年,福克斯出品了一部名叫《奇才》的动画片,题材是奇幻类型。20年后的1997年,福克斯生产了根据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实事改编的动画片《真假公主》,画面精美,颇具迪士尼的水准,但因为发行方面的原因,票房并不理想。2000年,《冰冻星球》上映,这是一部以拯救地球为基本情节的科幻动画电影,该片采取了传统手绘与CGI相结合的手法,在当时属于较为新颖的动画技法,无奈票房依旧不佳。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海洋出版社,2010。

痛定思痛的福克斯果断地炒掉了自己的动画部,启用蓝天工作室。蓝天工作室成立于1987年,是动画界的后起之秀,专注于动画特效制作。1998年凭借7分钟动画短片《兔子邦尼》斩获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一时间声名鹊起,获得了福克斯的青睐。双方签约制作了后来鼎鼎大名的《冰河世纪》(2002),该片全球票房高达3.83亿美元,福克斯的坚持终于获得了回报。之后双方又合作拍摄了《冰河世纪2》(2006)、《霍顿与无名氏》(2008)、《冰河世纪3》(2009)、《里约大冒险》(2011),其中《冰河世纪2》与《冰河世纪3》分别创下票房6.5亿和8.86亿美元的骄人纪录。这一系列已经成为福克斯最赚钱的金字招牌。胡蓉:《世界影视特效经典:公司·营销·创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慢工出细活”是蓝天工作室的突出优点,也是他们不得已之下的市场策略。因为从规模上讲,仅有200多人的蓝天与皮克斯或梦工厂庞大的制作群体相比,只能算是作坊式运营。但是,蓝天旗下的每一位都是精英分子,天分和努力始终推动着他们探索的脚步。虽然他们的出片速度显得缓慢,但这丝毫没有妨碍蓝天工作室及其作品赢得全球动画迷的追捧。可以说,蓝天工作室是好莱坞动画制作实力与皮克斯和梦工厂最为接近的一家。

2012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与梦工厂动画(Dream Works Animation SKG Inc)签订了5年的发行权合作协议,即2013~2017年所有影片的北美与海外发行权。梦工厂保有消费品等的授权业务。

2014年由梦工厂制作、二十世纪福克斯发行的《疯狂原始人》获得5.8亿美元的票房,为双方的合作赢得开门红。

如今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与好莱坞最优秀的两家动画制作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拥有如此出众的技术制作团队,福克斯在好莱坞的动画之旅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在电视动画领域,福克斯也成功打造出了《辛普森一家》系列,该作品从1987年12月17日在福克斯广播公司开播以来,已经成功播出20季,共430集,是美国电视史上播放时间最长的动画片,至今仍在热播。该作品已经获得24次艾美奖、26次安妮奖。

(五)环球动画

在美国动画电影初期,由于市场不稳定,各大电影公司多保持谨慎的观望态度,通常并不亲自制作,而是通过向独立动画制作公司收购片源,然后由自己发行。但环球则是其中最早建立自己的动画部门,自行生产动画片的好莱坞大公司。

1927年,美国老牌动画公司布瑞动画公司倒闭,业务骨干华特·兰茨失业离开纽约闯荡好莱坞,随后进入迪士尼公司,但同时还兼职做环球公司老总卡尔·莱姆尔的司机,不久他就获得了授权组建环球动画部的机会。李捷编著《美国动漫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在此后的时间里,环球以幸运兔奥斯瓦尔多为主打明星正式进军动画电影圈,这一系列到1939年共制作了160集才告终结。环球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傻狗崽》、《卡通杰作》系列、《小矮子系列》系列。1935年,环球因为人事变动,最终关闭了动画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环球就此退出动画圈。兰茨后来还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继续以独立动画制作公司的身份向环球供应片源直至40年代初。

环球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涉足动画的。环球在之后先后制作发行了《好奇的乔治》《浪漫鼠德佩罗》等平淡无奇的作品。然而转机出现在2008年与照明娱乐公司的合作。

照明娱乐公司(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是一家小型电影公司。2007年,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动画工作的克里斯·梅勒丹德利离职成立了照明娱乐公司,他曾监督并负责电影《冰河世纪》系列和《机器人历险记》的制作。胡蓉:《世界影视特效经典:公司·营销·创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008年,照明娱乐与NBC环球公司达成协议,照明娱乐正式成为环球影片公司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并为后者制作动画电影。

2010年,照明娱乐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卑鄙的我》上映,影片仅仅耗费了6900万美元,却获得了近5.5亿美元的票房。影片上映后不久,照明娱乐便宣布将制作续集。

2012年,《老雷斯的故事》再次成为一大亮点,照明娱乐公司将这一儿童故事翻拍为电影,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了近3.5亿美元的票房。

2013年,《卑鄙的我2》连续两周夺得美国周末票房榜冠军。

只能勉强称得上中等成本动画片的《卑鄙的我2》不仅结束了环球20年无3亿美元以上票房作品的尴尬历史,还一举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上一次拥有如此优异表现的环球作品是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

(六)索尼三星哥伦比亚动画

索尼美国公司的动画通常由下属的两个子公司经手,一家是索尼三星哥伦比亚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它的前身就是前“八大”之一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另外一家名为索尼动画公司(Sony Pictures Animation)。两家属于平行关系,通常索尼动画负责动画电影的具体制作,而索尼三星哥伦比亚则负责电影的发行,可谓分工明确,相得益彰。

索尼动画公司成立于2002年,它的成立离不开索尼影视数字技术公司旗下附属的一家图形图像运作公司的支持,索尼影像工作室(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Inc.)作为CG特效领域中的先锋一员,组建于1992年,利用电脑驱动的数字影像为电影人拓展机会,为观众创造出革命性的视觉效果,故而屡获业界殊荣,《精灵鼠小弟》、《透明人》、《蜘蛛侠》1&2、《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纳尼亚传奇》等特效大片均为其代表力作,通过《极地特快》一片,该工作室又开发出突破性的专有技术——“表演捕捉”技术系统,有的影评家甚至认为从拍摄的技术层面来看,它可以媲美当年电影从无声变有声或者从黑白到彩色的技术性突破,其作用将对电影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之后,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专注研发真人动作捕捉技术,并为梦工厂提供过技术支持,是一家动画技术经验非常丰富的公司。胡蓉:《世界影视特效经典:公司·营销·创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索尼动画公司与图形图像运作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很快就推出了3D动画短片《恰布恰布》,并因其出色的动画创意与技术获得了200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但在此之后,索尼动画3年之内没有拍过一部长片,直到2006年,索尼动画才出品了第一部动画电影《丛林大反攻》, 2007年又推出《冲浪企鹅》,并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片奖提名,虽然最终惜败,但对于一个仅涉足动画5年的公司来说,已实属不易。2009年,索尼动画出品了《天降小肉丸》,但真正让索尼动画扬名立万的是2011年的《蓝精灵1》,它迅速风靡全球,不仅电影热卖,连文具、玩具、手机软件、游戏、服装等周边产品也受到了全世界青少年的疯狂追捧。2013年7月,索尼动画推出《蓝精灵2》,预算1.05亿美元,北美票房7100万美元,海外票房2.76亿美元,虽然不如《蓝精灵1》那么出众,但也基本达到了公司的预期。

索尼动画起步晚,但进步快,逐渐成为好莱坞动画电影圈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小结:

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拥有悠久的传统,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短片到长片,从手绘2D到计算机3D,一路走来,一个世纪中很多东西发生了变化,但人类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热情始终没有发生过变化,当弗莱雪兄弟公司衰老了,迪士尼就成长起来,当迪士尼累了,皮克斯就接过了接力棒,一路向前。

如今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格局中少了迪士尼的一家独大,多了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的力量,例如蓝天工作室、照明娱乐公司等,这些新锐们拥有新的技术和热情,吸引了那些传统大公司的关注,更多类似于迪士尼—皮克斯的合作模式在形成。小公司的技术与创意,大公司的资金、发行与营销渠道,这种组合势必带来更为激烈的碰撞。

当前,好莱坞动画的第一梯队是:迪士尼—皮克斯与福克斯—梦工场—蓝天,特别是后者,蓝天加梦工厂的配置让人充满遐想与期待。

第二梯队是:索尼动画与环球动画—照明娱乐公司

第三梯队是:华纳动画、派拉蒙

第一梯队是传统动画公司与最具实力的技术公司携手,是技术与资金、资源渠道的强强组合,而这些传统公司本身都拥有自己的动画制作公司,并不完完全全依靠合作公司;第二梯队涉足动画电影时间较短,但实力不俗,近年来票房稳中有升,市场份额有日趋扩大的趋势;第三梯队是传统动画公司,但近年来徘徊不前,特别是派拉蒙,在梦工厂转投福克斯之后,实力受损不少,能否重新崛起尚须时日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