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边之困:20世纪上半期川边康区的政治、社会与族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长程历史:两个边缘的交汇

1913年10月,为解决汉、藏边界问题,由北洋政府代表、西藏噶厦政府代表和英国代表共同出席的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召开,史称“西姆拉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内藏”“外藏”以及“大藏区”这些概念首次被创造出来,直到今天仍对人们关于西藏问题的理解产生影响。

会议初启,北洋政府和西藏噶厦政府各自提出了一条划分汉、藏区域(划定西藏的东部、北部边界)的边界线。在图1-1中,东边一条(边界2)是西藏噶厦政府提出的,西边一条(边界1)是北洋政府提出的。

图1-1 川藏边界演变(1727~1950)

注:边界1: 1913年北洋政府提出的川藏边界

边界2: 1913年西藏噶厦政府提出的川藏边界

边界3: 1729~1910年的川藏边界

边界4: 1912~1918年的川藏边界

边界5: 1918~1932年的川藏边界

边界6: 1932~1950年的川藏边界

资料来源:根据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斌译,“地图6”修改绘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这两条迥异的边界要求使“康区”在汉—藏关系中的位置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能够容忍不够精确所带来的困扰,我们大体可以将这两条边界线之间的地区定义为人文意义上的“康区”。北洋政府和西藏噶厦政府的要求恰恰都是要将这一地区纳入己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在这张地图上,还有另外4条边界线,处于两个极端之间,它们反映的则是上述关系与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情境下的具体结果。

本书的讨论就从这6条边界线的来历和意义入手。它们背后的故事,清晰地勾画出远自汉唐时期直至20世纪中叶“康区”处于汉、藏两大文明体系之竞争与交相统辖下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则构成了20世纪上半期川边康区的政治、社会与族群演进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