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社会共识凝聚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在党内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中国梦”在当前社会共识凝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社会共识凝聚功能,不仅对深化研究“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推进当前社会共识凝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以“中国梦”凝聚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逐渐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现代化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是新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这面旗帜在一段时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凝聚社会共识、聚集社会力量的基础。一方面,改革就是意味着要破除和否定以前的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政策,改革反映和代表了党内外绝大多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另一方面,在改革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得到实惠。因此,改革就意味着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意味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进步,所以改革得到了全社会民众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正因为改革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其所被寄托的美好期盼和希望,改革就不仅仅是具体的政策体制变革,而且上升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舆论氛围,改革成为全党和全社会共识凝聚的重要基础。
但是,当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特别是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之后,改革共识开始面临着严峻挑战,通过改革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多种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阶层急剧分化,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的具体利益以及利益实现方式出现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在具体的改革政策上出现了不同的选择偏好以及对同一改革政策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是改革从“普遍受益”阶段向“利益博弈”阶段转变必然出现的现象。改革中利益的分化和改革观的差异会进一步反映和体现在改革政策主张上的分歧。例如,在改革策略问题上,“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曾经是中国改革成功的路径选择,但是现在社会上却出现不同声音,提出要“辩证看渐进式改革”、“辩证看待改革的渐进与激进”,甚至认为渐进式改革已陷入“只摸石头不想过河”的困境,强调改革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又如,在改革的整体政策走向问题上,所谓改革“右派”比较强调扩大市场机制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要求彻底摆脱传统旧体制对发展的束缚,尽快缩短转型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转型代价,而所谓改革“新左派”则更为强调改革过程中的公平、平等和正义,对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政策持批评态度,甚至提出要对改革开放前的一些政策作重新评价并积极吸取。社会民众的“改革共识基本破裂”,通过改革凝聚共识和凝聚力量的难度不断加大。
在“改革共识基本破裂”的情况下,究竟应当用什么来凝聚社会共识呢?近年来,有关人士在社会共识凝聚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对推进社会共识凝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阶段的改革攻坚克难对于社会共识凝聚和社会力量凝聚的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凝聚社会共识需要更新、更高、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命题和行动口号,而且这种概念命题和行动口号不是一种单纯的思想观念,而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在当前社会共识凝聚和社会力量凝聚中具有重要价值,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目标和强烈愿望,在“中国梦”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二 “中国梦”在社会共识凝聚中的独特功能和优势
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成为当前社会共识凝聚和中国力量凝聚以及民众团结奋进的重要基础。“中国梦”在社会共识凝聚和中国力量凝聚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
1.“中国梦”的历史深度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荣与辉煌的历史,但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王朝末世的积贫积弱,以及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饱受痛苦和屈辱。基于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也由此生根、发芽。近代以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抗争、求索、奋斗,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现“中国梦”才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革命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和人民解放,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征程上迈出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使得实现“中国梦”变得越来越近。
实现“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主线和最高命题,是数代中国人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中国梦”贯穿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国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持续过程;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与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都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实现“中国梦”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和努力都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并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有利条件。因此,站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可以清楚地看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和未来趋势,就能够有效地抵制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和改革前后的历史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从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梦”植根和伴随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国梦”蕴含着广阔的历史背景并载负着数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持久性、历史持续性使得“中国梦”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和凝聚中国力量。
2.“中国梦”的主体广度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梦”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就在于“中国梦”既从整体、宏观层面上确立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又从具体、微观层面上反映和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中国梦”这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的主体就具有最大的广泛性——“中国梦”既和每一个人、每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紧密相连,同时又超越每一个人、每个阶级阶层的利益。“中国梦”主体的广度使得“中国梦”能在社会民众中获得广泛认可和接受;在近代中国,“中国梦”成为凝聚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人们奋起抗争并实现国家和个人解放的思想基础。
实现“中国梦”,在当前阶段的任务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挑战和难度不容低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总体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金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冲击着已有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大国关系,试图阻挠中国发展的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地区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态势;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借助于强势话语权、商业运作和互联网工具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而在国内,改革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增多,改革发展的难度、风险不断加大,各种利益和问题纠结在一起,各种改革发展的声音和主张各执一端。在后金融危机和世界格局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在国内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只有高举“中国梦”这面旗帜,才能准确判断世界发展大势,化“危”为“机”,在国际竞争和国际格局大变动中争取主动权;同时,只有高举“中国梦”这面旗帜,才能在更高层次和更宽广视野中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局,避免陷入具体改革政策和主张的无谓争论,最大限度地凝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力量,将不同方面的力量凝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支撑,将中国精神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最大限度地为当前阶段改革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中国力量。
3.“中国梦”的内容高度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实现“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和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梦”能够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个阶级阶层的一切进步运动和所有先进理念。“中国梦”吸收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精神就包含其中;“中国梦”涵盖了近代以来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过程中的不懈抗争以及展现出来的积极精神价值;“中国梦”还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进行的努力奋斗以及产生的先进思想理论。“中国梦”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而且是一种进步的实践活动;“中国梦”不是某一个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或实践活动,而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的思想观念或实践活动。“中国梦”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概括性,“中国梦”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和凝聚中国力量。
4.“中国梦”的接受程度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和凝聚中国力量,还在于“中国梦”同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它采用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述方式,从而在社会民众中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中国梦”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理论演变成人民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前景和摸得着的未来。一方面,实现“中国梦”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或意识形态宣传,而是包含了中国发展的目标追求、现实道路、力量支撑等政策体制层面的变革,从而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实现“中国梦”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具有现实可感知性,能够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中国梦”采用质朴简练、高度概括、富有民族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中国梦”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和接受认可。用“中国梦”三个字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梦想与追求,其简短凝练、易于传播、易于记忆。“中国梦”中有“中国”两个鲜明的字眼,表明“中国梦”是中国人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梦想和追求的总体概括,这不仅体现出中国人对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而且凸显“中国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从而使“中国梦”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三 优势转化成现实,共识转变为行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梦”所具有的历史深度、主体广度、内容高度和接受程度都使得“中国梦”在当前社会共识凝聚中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但是,这种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积极开发和挖掘,需要我们自觉地将这种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进而实现以“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聚集社会“正能量”,为当前阶段改革攻坚克难提供强大思想动力。
第一,加强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科学揭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本质特色、时代要求和世界价值,这是实现以“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基础。尽管“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梦”也有半年多的时间,一些学者也对“中国梦”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是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高度、深度、系统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从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国与世界、国家与个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来审视“中国梦”。只有对“中国梦”进行富有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的学术研究,才能在较高层次上界定和概括“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本质特色、时代要求和世界价值,才能实现以“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
第二,提高对“中国梦”的宣传普及力度和科学性程度,这是实现以“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对“中国梦”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宣传普及,让“中国梦”深入人心,才能逐步实现以“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因此,在“中国梦”的宣传普及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宣传普及的力度,而且应当更加注重宣传普及的科学程度。要将“中国梦”的理论研究与大众化宣传普及结合起来,充实“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和时代要求,而不是就概念本身表面化、浅层化、形式化地去宣传普及“中国梦”;要将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也要让人们认识到实现“中国梦”的当前状况和未来前景;要将“中国梦”国家层面的目标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要求结合起来,让实现“中国梦”成为党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利益与共同诉求。
第三,切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这是实现以“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保证。虽然“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民的梦。只有让社会民众切实体会到自己就是“中国梦”的主体,才能以“中国梦”为纽带将社会民众凝聚起来,使广大民众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是“中国梦”在当前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代要求,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将为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而且意味着当代中国人就是实现“中国梦”的真实主体。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当代中国人必须直接加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惠中切身感受到“中国梦”,并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中国人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实现“中国梦”将为改革攻坚克难凝聚力量,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又会夯实“中国梦”的基础,并以“中国梦”来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
(本文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