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认为北首岭下层类型属于仰韶文化,其理由如次。
一、北首岭遗址下层的地层、灰坑及墓葬中都存在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相同、相近的陶器。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地层的出土情况。
《宝鸡北首岭》所选取的早期典型地层陶器口沿统计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 《宝鸡北首岭》早期典型地层陶器口沿统计情况
表中器形可分两类:
(1)不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而独具特色的。它们是:三足罐,小口罐,Ⅰ、Ⅱ式碗,Ⅰ式盆等(图一,6、1、8、5)。三足罐器身为鹅卵形,小平底,下置三扁矮的足,颈部往往有附加泥条装饰。小口罐为小直口,器身椭圆形,腹侧有双耳,平底,素面。Ⅰ式碗是大口,深腹,圜底,圈足,器身饰绳纹。Ⅱ式碗为大口,深腹,厚平底,外观似圈足。Ⅰ式盆为窄沿。
(2)见于半坡类型而具有仰韶作风的。它们是:Ⅲ、Ⅳ、Ⅴ式碗,Ⅰ式钵,Ⅱ、Ⅲ式圆腹小平底罐,Ⅰ式直腹小平底罐,Ⅰ式圆腹平底罐,Ⅰ、Ⅱ式瓶等(图一,4、3、2)。其中,Ⅲ式碗为大口,深腹,小平底。Ⅳ式碗为大口,浅腹,小平底。Ⅰ式钵为大口,薄唇,圜底,如半球状,口下有一道红带,底有一圈划纹,圈内粗涩,有植物碎屑痕迹。Ⅰ式圆腹平底罐为侈口,圆腹,平底。Ⅱ式圆腹小平底罐为侈口,束颈,口沿有整齐的长条形戳刺纹。Ⅰ式直腹小平底罐为窄沿,直腹,腹上部有平行弦纹。Ⅰ式瓶口沿呈杯状,平底。Ⅱ式瓶为厚沿,浅口。这些器物有的常见于半坡类型,有的则在半坡类型中可以找到近似器形。
图一 北首岭遗址早期遗存陶器
1.小口罐(T26∶1);2. Ⅰ式钵(77T2∶7);3. Ⅳ式碗(77T4∶7);4. Ⅲ式碗(77T2∶7);5. Ⅱ式碗(78T2∶6);6.三足罐 [T19∶4∶(2)]; 7. Ⅰ式大口无唇罐(77T2∶7);8. Ⅰ式碗 [T163∶5∶(21)];9. Ⅰ式鼎 [77H13 ∶(5)]; 10. Ⅰ式鼎 [77H13 ∶(6)]; 11.三足罐 [77H9 ∶(1)]; 12.圈足罐(78H32);13. Ⅰ式圆腹平底罐(78H32);14. Ⅱ式碗(78H32);15.三足罐(78H21);16. Ⅲ式碗[H24∶(4)]; 17.三足罐 [77H11 ∶(1)]; 18. Ⅲ式鼎 [77M10甲∶(1)]; 19. Ⅴ式鼎 [77M10乙∶(3)];20. Ⅲ式鼎 [77M10丙∶(1)]; 21. Ⅲ式鼎 [77M10丙∶(3)]; 22. Ⅳ式鼎 [77M14∶(5)];23. Ⅳ式鼎 [77M13 ∶(4)]; 24. Ⅰ式直腹小平底罐 [77M9 ∶(4)]; 25. Ⅰ式圆腹小平底罐[77M9∶(1)]; 26. Ⅰ式钵 [77M18∶(1)]; 27. Ⅲ式碗 [77M10丙∶(4)]; 28. Ⅶ式盂 [77M13∶(5)];29. Ⅱ式鼎 [77M4∶(7)]; 30.圆腹平底罐 [77 M10丙∶(6)]; 31. Ⅰ式壶 [77M12∶(5)]
另外,在发表的线图中,具有早期特色的Ⅰ式大口无唇罐也与具有半坡类型特点的Ⅲ式碗、Ⅰ式钵等器物共存于77T2第7层中(图一,7、4、2)。
上述情况所反映的事实表明,不论哪个地层单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与半坡类型完全相同或相当近似的陶器,而不是只存在独具早期特色的陶器。
我们再来检查一下灰坑的出土情况。
《宝鸡北首岭》所选取的早期典型灰坑陶器口沿统计情况有如表二。
表二 《宝鸡北首岭》所选取早期典型灰坑陶器口沿统计情况
表中器形同样可分两类:
(1)不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而独具特色的。它们是:三足罐、小口罐、圈足罐、Ⅰ式盆、Ⅱ式碗等(图一,11、12、14)。圈足罐为小侈口,圆腹,圜底的罐体下面加置一个较高的圈足。
(2)见于半坡类型而具有仰韶作风的。它们是:Ⅲ、Ⅳ式碗,Ⅰ式钵,Ⅰ、Ⅱ式直腹小平底罐,Ⅱ式瓶及圆腹平底罐等(图一,13)。
表中统计情况表明,在任何一个灰坑内,两类陶器也都是共存在一起的。
我们再来看看墓葬随葬陶器的情形。
《宝鸡北首岭》提出的早期墓葬共有7座,它们分别是77M10、77M13、77M14、77M9和77M12、77M18、77M19。其中77M10是一座五人合葬墓,每人各有一组随葬陶器。这些墓随葬陶器的情况有如表三。
表三 《宝鸡北首岭》早期墓葬随葬陶器情况
表内随葬陶器亦为两类:
(1)不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而独具特色的。它们是:Ⅱ、Ⅲ、Ⅳ、Ⅴ式鼎,圆腹平底罐(图一,29、18、20、21、22、23、19、30)。Ⅱ式鼎是器身由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小口圜底罐下接4根柱状足的器物,肩部饰有6组品字形小泥钉装饰。Ⅲ式鼎器身为侈口鼓腹的罐形,下接3条锥状短足,身饰绳纹和几组品字形小泥钉装饰。Ⅳ式鼎器身为侈口,粗颈,鼓腹的罐,下接锥状短足,有的器物肩饰品字形小泥钉装饰,身饰绳纹。Ⅴ式鼎为侈口直腹平底的筒形罐,下接3条锥状短足,身饰绳纹。圆腹平底罐为侈口,束颈,圆腹,平底,身饰细绳纹,颈部有一周戳刺纹。
(2)见于半坡类型而具有仰韶作风的。它们是:Ⅲ、Ⅴ式碗,Ⅰ式钵,Ⅰ式直腹小平底罐,Ⅰ、Ⅱ式圆腹小平底罐,Ⅰ式壶,Ⅶ式盂等(图一,27、26、24、25、31、28)。其中,Ⅲ式碗为大口,深腹,平底。Ⅴ式碗为大口浅腹,平底。Ⅰ式壶顶部为蒜头形,细长颈,圆肩,折腹,小平底。Ⅰ式圆腹小平底罐为侈口,束颈,圆腹,腹下急收,小平底,上腹饰平行划纹。Ⅶ式盂为薄唇,敛口,圆腹,平底。这些器物在半坡类型遗存中都可找到相同器形。
如表中所示,77M9、77M10、77M13、77M14等4座墓均同时随葬有两类不同风格的陶器。特别是77M10,合葬的5人均分别同时随葬有两类陶器中的某些器物。而77M12、77M18等2座墓则随葬完全同于半坡类型的陶器。
通过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北首岭下层类型的陶器,既有独具特色的陶器,又有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相同或相近的陶器。而两类明显有别的陶器,又是共生共存一起,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见,北首岭下层类型的仰韶因素是明显的。
二、在师赵、龙岗寺等遗址的北首岭下层类型的遗存中,同样地既含有独具特色的陶器,又含有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相同的陶器。
在师赵,它的第一期文化与北首岭的下层遗存相同,均应属于北首岭下层类型。所出陶器,同样可以分为两类:
(1)不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而独具特色的。它们是:卵圆形三足罐、锥形足深腹罐及平底瓮(图二,3、4、5)。这些器物与北首岭遗址早期地层、墓葬的三足罐、Ⅲ式鼎、圆腹平底罐等,器形相同,是北首岭下层类型的典型器物。
(2)见于半坡类型而具有仰韶作风的。它们是:圈足碗、红顶钵和平底碗(图二,6、7)。圈足碗(T405②∶10)为大口,斜直腹,厚凹底,底外观似圈足状,它与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Ⅱ式碗(78M17∶2)完全相同。至于红顶钵和平底碗则是半坡类型常见器物,于此可以不必细述。
图二 西山坪、师赵、龙岗寺遗址北首岭早期类型陶器
1.三足筒形罐(T20③∶13);2. Ⅰ式三足鼓腹罐(T20③∶1);3.卵圆形三足罐(T113⑥∶115);4.锥形足深腹罐(T113⑥∶114);5.平底瓮(T113⑥∶118);6.圈足碗(T405②∶10);7.红顶钵(T314②∶5);8. Ⅰ式三足罐(M414∶1);9. Ⅱ式三足罐(M416∶1);10.折腹罐(M414∶2);11.钵(M414∶3);12.平底碗(M423∶2);13.壶(M406∶4)
在龙岗寺,发现的7座早期墓葬所随葬的陶器也和北首岭早期墓葬一样,可以分为两类:
(1)不见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而独具特色的。它们是:Ⅰ、Ⅱ式三足罐(图二,8、9)。Ⅰ式三足罐器身为侈口直腹平底的罐形,足为短锥状,身饰绳纹。Ⅱ式三足罐器身为直口圆腹小平底的罐形,足为短锥状,身饰绳纹和附加堆纹。这些器物均不见于半坡类型。
(2)见于半坡类型而具有仰韶作风的。它们是:折腹罐、钵、平底碗和壶(图二,10、11、12、13)。M414的折腹罐为侈口,折腹,小平底;M414的钵为直口,薄唇,圜底。这两件器物分别与北首岭中期半坡类型的77M3的Ⅰ式折腹小平底罐和Ⅰ式钵完全相同。M406所出的壶顶部呈蒜头状,细短颈,圆肩,小平底,腹侧有双耳,与北首岭中期78M13的Ⅳ式瓶相同。
龙岗寺的两类不同陶器常常共见于同一墓葬,例如M414是Ⅰ式三足罐与折腹罐和钵共存;M423是Ⅰ式三足罐与平底碗共存;M416是Ⅱ式三足罐与钵共存;M406是Ⅱ式三足罐与钵和蒜头壶共存(图三)。这种情况说明,两类陶器的确是不可分割的。
图三 龙岗寺早期墓葬随葬陶器组合
1.M414 2. M416 3. M406 4. M423(转引自《龙岗寺》图四二,文物出版社,1990,第58页)
师赵和龙岗寺的情况进一步说明,北首岭下层类型中,仰韶文化因素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单是宝鸡北首岭一处遗址存在的现象,它为北首岭下层类型存在仰韶因素提供了有力证明。
三、北首岭下层类型还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
除了部分陶器与半坡类型相同这一方面之外,北首岭下层类型还有许多方面具有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
陶器质地以泥质红陶和加砂红陶为主;纹饰以素面和绳纹为多,还有戳刺纹、附加堆纹,彩陶虽然极少,但已开始出现。
有的器形已具备了半坡类型某些器形的基本形态。例如,小口罐和北首岭中期半坡类型的Ⅱ式瓶的器身均为圆腹、平底,腹侧有双耳,只是口部不同,Ⅱ式瓶有颈,小口罐无颈而已。又如,Ⅱ式碗和北首岭中期的Ⅲ式碗,均为大口,深腹,腹壁斜直,平底,只是前者底部较厚并且稍向外侈出而已。还有Ⅰ式大口无唇罐和北首岭中期的Ⅱ式大口无唇罐均为大口,无唇沿,圆腹,平底,只是后者口部更为收敛而已。
墓葬随葬品多陈放在脚下,有的随葬成排骨镞及野猪牙饰、颜料、榧螺等。
各种质地的工具、用品或装饰品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北首岭下层类型存在浓厚的仰韶文化因素,这是客观事实。我们要较全面地了解北首岭下层类型的面貌,否则就会误将它的局部特征作为它的全部内涵。因此,我们根据北首岭下层的各方面内涵,进行分析,把它归属于仰韶文化,视之为仰韶文化的发生时期,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