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何以是问题
气候本来是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状况的总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气候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并且是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呢?气候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对气候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认知呢?
一 气候问题的提出
关于气候的定义,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甲骨文中就有季节和八方风等的记载;西周的《诗经·幽风·七月》有各月物候现象的记载;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著有《论风、水和地点》一文,并编写了气候学讲义,这是人类最早关于气候的论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气候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关于气候的定义也随之发生了演变。马开玉在《气候诊断》一书中把气候定义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以前的古典气候学阶段。古典气候学从气候与天气的联系和区别中给出气候的定义,认为气候是大气的平均状态,天气是大气的瞬时状态,即气候是一段长时期内众多天气状态的平均状态。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70年代以前是近代气候学阶段。近代气候学认为天气是短时间尺度的大气过程,气候是长时间尺度的大气过程,提出气候是天气的“总和”或“综合”。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提出了“气候系统”的概念。所谓“气候系统”是指包括气候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中与气候有关的各自的相互影响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气候定义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有着紧密的关系。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而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离差值(气象上称距平值)表征。天气是短时间的气象现象,而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变化过程,这种长时间的天气变化,就会引发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一定的区域或者全球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如温度、风场和降水量等要素发生重大的转变。简单地说,气候变化就是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动。
气候变化并不是从20世纪开始的,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化的。回溯文明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小、水平低、发展缓慢,所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相对较少,气候变化也不显著。当人类从农耕社会迈向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文明“天使”的降临,人类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各种“魔鬼”(灾难)也就不断出现了。当文明挣脱了环境可持续性的缰绳之后就会面临崩溃的威胁。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也对人类进行了加倍的惩罚,其中最严重的惩罚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惩罚。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之父”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汉森就首次提出要警惕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性,但是这显然没有引起人类社会的足够重视。有资料显示,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了2005年的379ppm。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74℃;过去50年变暖趋势是每10年升高0.13℃,几乎是过去100年来的2倍。2001~2005年与1850~1899年相比,总的温度升高了0.76℃。可见,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从而使得温室效应逐年增强,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从而造成海平面升高。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评估报告,19~20世纪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增加具有高信度。20世纪海平面上升大约为0.17米。到21世纪末预估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18~0.59米。海平面的上升已经威胁着小岛屿国家的生存。2008年11月马尔代夫新当选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Mohamed Nasheed)就对外宣布,他将从每年10多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中拨出一部分,纳入一笔“主权财富基金”,用来购买新国土,为马尔代夫举国搬迁做好准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21世纪海平面会上升40厘米。更多居住在沿海和大三角洲的人将遭遇洪水,这一数字将从1300万人增加到9400万人,其中6000万人居住在南亚,大约13亿人居住在冰川消融地带。以前无数国家是因为战争而走向消亡,现在一些国家将会因为海平面的上升而消亡,这是罕见的人类悲剧。
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乎人类的命运,气候也已经从一种自然现象变成了一个问题,并且是严峻的现实问题。所谓气候问题,是指由自然活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本书要研究的气候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气候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与历史上其他环境问题相比,气候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气候问题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性,气候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导致气候问题的收益与成本不对等。气候问题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享受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其破坏性后果却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虽然气候问题属于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国家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气候变化的不良后果在地理上分布也不均:对多数发达国家来说,气候问题还没有形成现实、直接、迫切的威胁;但是,对于那些适应能力差的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来说,气候问题已经是严峻的挑战。正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那些具有最少资源的国家的适应能力最差,同时也是最为脆弱的。”二是气候问题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人类征服自然及其改变环境产生的影响总是有一个过程,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气候变化也是温室气体长期排放累积的结果,其影响是代际性的。今天人类社会遭受的气候灾难是上代人类大量地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造成的。换句话说,如果今天的人类不保护环境,还是任意地排放温室气体,那么子孙后代的福祉就必将会受到损害。三是气候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气候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交叉、重叠,最终形成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气候问题作为全球性的问题,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围绕气候变化的争论与谈判,从表面上看是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科学问题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问题,但在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国家利益问题。”气候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技术和经济手段,同时也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与分配,需要政治上的解决、伦理上的考量。气候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气候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政府首脑也越来越重视气候问题,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更是把气候问题推向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气候问题也从国际社会的边缘问题提升为国际社会的中心问题。
二 气候问题的科学认知
气候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气候是否正在发生变化?气候是“变冷”还是“变暖”?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吗?围绕着这些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争论不休,似乎关于气候变化问题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近30年来,人们对气候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气候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还是存在很多争议,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再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就会从根本上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气候就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这是一种正常的气象现象,与人类的活动关系不大,不必对当前的气候变化表示过多的担心,甚至有些人提出,“气候变化”实际上是发达国家设置的“陷阱”。
事实上,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但在最近50年中,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了气候的变化。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于1988年建立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这一观点最具权威性的代表。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气候变化研究评估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是全世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几千名专家对全球现有科学研究成果的最新总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其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实践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就认定,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该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现在已经远远超过工业时代之前数十万年间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我国学者王绍武教授也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气候变化的真实性:一是证明中国气候确实在变暖,二是证明这种变暖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有关。关于前者,王绍武教授利用不同的方法对1873~2008年中国平均温度作出变化曲线,得出了中国百余年气候变化的共同特征,即在这135年间,中国地域内的气象温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关于后者,王绍武教授将气候变暖的性质分为两类:地球、大气运动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变暖和由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他还认为,20世纪40年代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界因素造成的,而90年代的气候变暖则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以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几乎得到了所有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虽然世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实践活动引发了气候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怀疑论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见表1-1)。质疑全球变暖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变暖的科学性是不值得信任的,即使存在,也与人类活动无关;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并不需要改变工业生活方式。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哈比布拉·阿卜杜萨马托夫就认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温室效应与人类工业活动之间的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实在是缺乏两者存在必然联系的证据。丹麦科学家亨里克·史文斯马克也指出,日益增加的太阳活动是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主要推动力。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夕的“气候门”事件,更是激发了怀疑论者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研究报告真实性的质疑,认为全球变暖并没有那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夸大”和“扭曲”了,是一个弥天大谎。
表1-1 气候变化的怀疑论
资料来源:黄之栋、黄瑞祺《全球暖化与气候正义:一项科技与社会的分析——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二》,《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5期,第38页。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质疑气候变化的书籍,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地质学家依安·普利莫于2009年出版的《天与地》(Heaven and Earth)。普利莫用各种图表和大量数据证明,温室效应主要来自水蒸气,而不是二氧化碳;地球历史上的“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也都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无关。此外,最近100多年来,虽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确实一直在上升,但大气温度在1940~1976年实际是下降的,而21世纪前10年的温度也比20世纪末有所下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全球变暖——一场毫无来由的恐慌》一书,也认为地球温度受太阳辐射强度波动的影响,存在一个约为1500年的周期,甚至预言地球大气的升温阶段已经结束,即将进入下一个冷期。怀疑论者认为,提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命题是发达国家为了摆脱金融危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设计的“陷阱”和“阴谋”。他们援引考古学家布莱恩·费根的著作《大暖化——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说明正是中古时期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欧洲的发展。亨里克·史文斯马克和考尔德认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世界各国政府都认同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其原因是政治的而非科学的。亨里克·史文斯马克和考尔德相信,采用这种假设的人是想制造一种恐惧气氛以加强国家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督,同时阻止第三世界国家享受矿物燃料带来的发展,而在西方这些发展延长了寿命并改善了个人健康。
其实,不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伪命题,还是西方国家的“阴谋”或“陷阱”,发展中国家再也不能按照西方国家过去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化方式去发展,否则,受益的是西方国家,受害的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全球气候变暖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气候变化已经实实在在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必须要直面的现实问题。正如斯蒂芬·赫勒(Stephen Heller)提出的“帕斯卡赌注”:遏制气候变化的行动将是审慎的,虽然对正在发生或其影响的严重程度的认识不可用或不被信任,但是如果气候变暖是存在的,那么这些行动将是人类生存和生物圈健康所必要的;即使它不是,那么这些善的行动也会促进其他的善,如生态责任、全球正义、照顾物种等,在道德上也是正确的。气候问题也早已不再是局限于环境层面的科学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已经上升为政治伦理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