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使用权利;尽管土地所有权利暂时还未能实现,但是15年承包权不变的规定,以及后来的土地使用权续延期等措施还是使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的同时,中国农村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这一直持续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农村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市和工业的快速扩张是基于对“三农”剩余的提取。其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长期奉行的就是“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生产要素,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贡献就是典型案例;农村的金融资源也被各种金融机构源源不断地抽干,不论是农村信用社还是商业银行都以较低的利率吸收资金,再用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城乡差距呈显著扩大趋势,贫富分化比较明显,城乡良性互动关系始终未能形成。
城乡的不均衡发展无疑对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巨大阻碍。如果说中国对“贫困陷阱”的摆脱是建立在“以农补工”的基础之上的,那么21世纪的中国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就需要实行“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等带有补课性质的政策。从这个角度理解“新农村”的“新”才能找到建设农村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新农村”五个方面内容,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是弥补城乡鸿沟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2014年3月,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文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它对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城镇化的驱动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认识,以及通过深化制度变革促成农业人口的转移的论述,都是极具意义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简而言之,“新农村”不是城市对农村蜻蜓点水式的扶持和政府的表面文章,它涉及对多年来农村剩余的不合理转移的纠偏,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进行城镇化改造、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和农民知识技能培育,这才是对农村的真正理解和解放,否则难免出现新村空闲、新房旧人、小农依旧、雷声大雨点小的运动式的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研究课题,深入系统地研究该问题涉及经济、金融、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始终突出核心和把握主线,泛泛而谈的、梳理材料式的研究只会迷失研究的初衷,而无法得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成果。
本书梳理了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直接问题,即投融资(更多是融资)问题,并以此为中心,将“金融支持”提炼出来,作为问题研究及可能的政策探讨的落脚点。本书始终围绕着“金融支持”并将“金融支持”对新农村建设最对口、最直接、最实际的部分进一步聚焦,在综合探讨的基础上,将对当前及未来在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最有力的政策性金融作为进一步分析的重点,充分探讨政策性金融带动商业性金融共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综合金融支持体系的可行性。实际上,商业性金融具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诉求,但在缺乏盈利模式和综合担保的情况下,商业性金融不敢贸然参与新农村建设,而政策性金融此时的介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商业性金融的顾虑。对这样一种在当前某些地区已经取得成效的模式的探讨,构成了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建设新农村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析,为构建政策性金融引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的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除了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案例的探讨以外,本书还针对妨碍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发展战略、体制、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指出了金融资源进入新农村的“荆棘”,为“砍平”这些障碍提供了切入点。
综上所述,本书由对“新农村”问题的解读与以史为鉴的思考,引入以“金融支持”为出发点的系统性探讨,围绕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代表,分析构建金融支持体系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体系框架。最后,作为全书研究的延伸,新型城镇化问题也被纳入其中,以与时俱进地探寻中国农村问题解决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
在章节安排上,为突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兼顾写作形式,全书分为导论篇、新农村建设篇、金融支持篇、案例篇和展望篇,共13章。将案例部分单独成篇,是为了更客观、翔实地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为全书内容的探讨和论述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