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认识
辛向阳
辛向阳,法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外交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杭州市党风廉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成果:个人专著15部,包括《新政府论》《“趋同论”研究》《大国诸侯》《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评析》等。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20余部,包括《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0余个,先后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摘要】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它使我们对于把握和运用规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握和运用规律去创新、创造;它使我们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体现的正是三大规律;它使我们对于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正是这三个“新”,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那么,科学发展观是如何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呢?
一 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于把握和运用规律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自然有自身变化的规律,往往会带来一些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上升的过程。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不断地循环往复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知。只要我们始终走科学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地探索和认识自然规律,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就一定能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一定能够做到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让自然规律更好地造福人类。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和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把握和运用规律中去创新、创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要求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可以说,无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都把认识、把握、运用客观规律作为重要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必须要树立规律意识,善于在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规律。比如要把握好城市化发展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世界城市化发展存在着一般规律:诺瑟姆曲线。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在1979年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他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城市发展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我们要研究这一规律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中国,更要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规律到底是什么。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恰恰揭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规律的特点: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整体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深度城市化。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的在于:扩大消费市场,一个农民从农村转入城市,实现市民化,据测算,每年新增加的消费在80000元以上,每年1个百分点的城市化会转移出1200万农村劳动力,仅此一项,一年新增加消费1000亿元。如果在未来十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当然,花钱也很多,据有的专家测算: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仅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农民市民化成本至少人均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这些公共支出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内需的扩大。
二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于三大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个方面,胡锦涛有多次论述。早在2003年11月24日,在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就指出: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4年1月12日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讲: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2004年8月22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这三大规律,并坚持用取得的成果指导实践,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探索、认识、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59]2006年6月29日在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明确把科学执政与探索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连接在一起。他说: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8年9月28日在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破浪前进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提高各级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八个基本要求体现的正是三大规律。党的十八大对于这八个基本要求进行了系统概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八个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推进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遇到的深层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规律的科学把握。这八个基本要求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如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60]
三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对于现代化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时候,要把握好现代化一般规律、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2009年9月9日在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讲:“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61]现代化包括有三大规律:一般规律、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关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我们党也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七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到以人为本时讲了这样一段话:“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结果社会矛盾激化、现代化进程受阻,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这就是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机器与人,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发生此消彼长的相互依存替代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性问题。现代化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这种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就会导致“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掌握和运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防止中国的现代化出现一般现代化出现的大问题。我们既要遵循一般现代化的规律,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力避其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相互替代和依存的特点,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一点,现代化一般规律下容易产生的主要问题,就可以有效克服,就能够掌握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的规律,从而跨越前进中的若干陷阱。2004年10月胡锦涛提出了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两种趋势的思想。他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这一理论使我们的发展始终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前进。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会进入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这也是一个客观规律。2010年我们党又提出了人均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思想。2010年11月14日李克强在新华网发表题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提出人均GDP3000美元到10000美元是爬坡过坎的阶段。文章讲:“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中国而言,在人均GDP3000美元到10000美元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会持续提高,内需量级会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有大的变化。同时,在快速的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发展方式转变的风险累加,社会结构合理化的难度加大,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人均GDP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阶段是一个给中国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空间的阶段,又要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避免群体事件剧增等陡坡、险坎儿的阶段。
四 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对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但我国之所以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有效应对了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深度把握了市场经济规律。一方面,我们承认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变化和波动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经济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波动程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客观因素,也取决于主观努力,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必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所谓全面性,就是要总体设计,既要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金融组织,又要完善国际金融规则和程序,既要反映金融监管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又要考虑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这都为我国经济筑底企稳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科学发展观推展了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减量化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些带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不懈探索和把握而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注重对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2012年12月15日~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了新的三大规律: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会议指出:“要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做到厚积薄发。”2012年12月31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谈到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62]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像有的人所讲就是盲人摸象,就是撞大运,而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
可以说,由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特别是若干规律的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凸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和人民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