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军人群体研究及其主要缺陷
前文的研究综合考察事实上只包含了军人群体研究的部分内容,为了充分展示本书研究的重点,从军人群体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应的重点追溯就很有必要。其目的是为了论证本书社会结构研究视角的独特意义。
前文对西方学界的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出西方学界研究之初就立足于军人群体的研究,不再赘述。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学界虽然秉承了西方学界的研究思路,但未能全面把握住西方学界研究的内核。首先是研究成果不是特别突出。前有所述,我国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及对军人群体的分析,最早的就是1984年10月7日许祥文在《解放军报》发表的《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一文以及后来出版的《军事社会学》一书。其后出现了少量的著作,如1990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季世庆、张信兴编写的《军事社会学》和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出版了嵇建珍的《军事社会学》。相关论文方面体现出多视角,如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军人社会角色与社会冲突作了某种程度的探讨,如蒋一斌在《军人社会角色转变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一文中认为影响军人军营化的关键是这些士兵或军官的角色转变与角色适应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他们的心理适应、自我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郭政等学者则从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在军营社会化中,军人自我教育的实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机制,应当创造军人自我教育实现的外部机制,引导军人形成自我教育实现的内部机制,促进军人的自我改造。张鹏认为社会环境对军人的角色塑造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黄冬梅通过对沈阳军区1500名官兵进行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当代军人中普遍存在着焦虑问题。还有就是田佑中在《学生官——军营里的知识分子》一书中以解放军系统中存在的地方大学生军官、提干军官以及军校大学生军官等三种军官群体为分析框架,探讨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入伍成为军官后与士兵、提干军官以及军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调适关系;廖国庚在《转业干部:走出军营的困惑》著作中重点探讨了影响转业干部职业角色转换的因素、提出解决转业军官职业角色转换的对策等。
其次是研究视角的繁杂。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目前的研究从情境理论、人格理论、群体理论、心理焦虑理论、角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出发研究军人群体问题,这在一定意义说是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繁荣。但问题是这种理论视角的多元并没有带来研究的集中和深入,相反导致了对军人特殊群体研究合力的缺乏。除上文所提到的一些研究外,目前学界所有的笔者所能收集到的资料也显示出这个特点。如对于军营中出现的新兴群体研究,这方面可以说已经有大量的成果,但大多是对策建议类的。如王艳发表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中认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思想顾虑多、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大、过组织生活难、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等,由此作者主要提出改进的措施;类似的还有金品旗发表的《破解军转干部安置难题》、刘俊凯发表的《军营干部退役安置改革断想》等文。对学生官群体的研究除上文所指出的以外,其余大多从管理角度展开分析,如王晓丹发表的《如何做好地方大学生入伍转型工作》中认为,做好地方大学生入伍转型工作是当前部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结合部队特点和学生官特点营造良好军营氛围以留住学生官人才;张继平发表的《地方大学生干部在消防部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指出,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寄希望于新时代军人,寄希望于新时代军人中具有蓬勃生机的地方大学生群体。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以学历设计为标志的干部队伍转型,彻底实现公安消防部队干部队伍的高素质化。王建民发表的《地方高校入伍大学生军官健康成长的对策思考》中认为,接收地方高校大学生到军营工作,是优化军官队伍结构、提高军官队伍素质、提升军营战斗力的战略举措。要使地方高校入伍大学生军官在部队健康成长,需要军队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大学生军官本人的共同努力。建议各级党组织对地方高校入伍大学生军官的培养主要采取入伍集训、岗位任职前培训、岗位上传帮带的方式。虽然这种分散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收效是明显的,但在总体上坚持分散培养的前提下,还应采取集中培养方式。马文刚、吴朝敏发表的《部分大学生干部带兵特点对优化官兵关系的启示》中认为,现在有的基层单位官兵关系不融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遵守民主制度,官兵之间缺少交流情感的桥梁。少数基层干部的潜意识中存在等级差别的封建意识,平时官气十足,对士兵居高临下,更谈不上引导战士发扬民主。相比之下,一些大学生干部虽然没有很长的部队生活经历,缺少一点“兵味”,但他们身上没有“官气”,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子,大学生干部的特殊经历和所具有的知识素养,使他们在带兵中能注重发扬民主、用非权力性权威、用知识育人、公平公正地对待士兵,官兵关系融洽,他们的带兵经验给军营管理十分有益的启示。洪文彦发表的《充分开发入伍大学生干部资源》主要分析了入伍大学生干部的优缺点,认为入伍大学生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缺乏奉献精神、部分单位管理观念滞后、培养使用力度不够及不少大学生干部所学专业与任职岗位严重脱节等是导致入伍大学生资源浪费的根源。
总的来看,以往的研究过分关注大学生军官个体心理问题,更多的是从个体心理学等微观角度对大学生军官军营社会化进行分析,而忽视了从社会转型以及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分析各个行动者的问题。概言之,局限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和社会行为视角,缺乏社会结构等社会学的独特视角。而且要指出的是,没有将地方大学生毕业军官群体作为专门的研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