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海洋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海洋软实力:概念界定与阐释

1987年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教授在其著作《大国的兴衰》中,从军事、经济等可见的实力竞争视角分析,认为美国在与苏联的大国争霸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竞争中因巨大的国防开支而必然衰败,美国正在重蹈历史上霸权国的覆辙蒋英州、叶娟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41~249页。。一时间“美国衰落论”甚嚣尘上,成为当时国际关系学界的共识。然而,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却认为美国的力量并没有衰落,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1990年,他分别发表了《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soft power)等一系列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了“软力量”“soft power”概念诞生后,国内学界围绕这个词语,长期存在着“软力量”“软实力”“软权力”和“软国力”等不同中文译法,这些译法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别,本书统一采用“软实力”的译法,对该词的讨论也包括对其他译法的讨论。概念。奈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上,即在‘软力量’上也无人与之匹敌”约瑟夫·奈著《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奈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基于冷战时期国家间竞争的需要,即在国家间以军事、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竞争之外,寻找比硬实力更高层次、更有效的分析工具与路径。

软实力概念提出以后,成为一个频繁用于多个领域的名词。传入我国以后,软实力成为研究热门,国内外学者针对软实力的概念、构成要素、提升战略,以及相关衍生概念如文化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对“中国软实力”的研究和建设的战略意义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正如有学者所言: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实力。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结构中比硬实力更为重要。在经济实力作为常量确定的前提下,非经济因素就是变量或乘数对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产生倍增或递减效应。能否提升和强化解决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109~110页。。“海洋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海洋软实力”这一概念目前已被提出,并开始引起关注,但以海洋软实力为题的专门研究目前国内尚处于空白。中国正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提升海洋软实力是必由之路,由此,海洋软实力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海洋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世界近现代史的经验证明,大国的崛起、民族的强盛和国家的繁荣往往与海洋密切相关。走向海洋是世界强国共同的国家战略,但发展模式各有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走向海洋离不开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可以采取和平模式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环境杨金森:《关注蔚蓝色的国土——我国海洋的价值和战略地位》,《中国民族》2005年第5期。。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选择了通过和平发展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道路。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走向了海洋强国之路,海洋强国之路不是重蹈历史上海洋强国崛起的武力称霸之路,而是通过提升海洋软实力来实现和平崛起,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

海洋在我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是与世界联系最为密切和复杂的领域之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我国外向型经济对海洋空间的倚重,国际海洋合作的广泛性和海洋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近年来,中日、中韩岛屿争端和南中国海岛屿主权归属问题日益升温,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周边国家严重盗采,我国的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侵犯,海上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海上形势,面对我国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的事实,如何在和平发展战略下有效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化解海洋权益纠纷,建设海洋强国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

非军事力量和非战争形式成为在“和平发展”战略背景下维护和发展国家海洋权益的主要力量和形式。“作为和平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是和平的,不是通过海洋对外扩张来实现的。其本质是自强自立自卫,通过壮大国力达到防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刘中民、赵成国:《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中国的和平崛起,并不是硬实力的单向发展,它取决历史文化、教育状况、法治水平、政府效能等软实力的综合建设。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国家利益的多向度化和新的竞争模式要求海权建设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培育孙海荣:《从和平发展战略看中国海权观新的价值纬度》,《实事求是》2007年第1期。

基于对我国海洋权益维护和实现的现实需要以及我国海洋强国的战略选择,国内理论界对海洋软实力的概念和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国家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在其研究报告《2010 ~2020年中国海洋战略研究》中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国家海上力量包括:综合国力、海洋软实力、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海洋研究和保障能力、海洋管理能力、海洋防卫能力等。”

叶自成等强调“海权是一个国家在海洋空间的能力和影响力。这种能力和影响力,既可以是海上非军事力量(如由一个国家拥有的利用、开发、研究海洋空间的能力)及其产生的影响力,也可以是海上军事力量及其产生的影响力”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叶自成将中国海权定义为“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这种能力和影响力既包括海洋硬实力,也包括海洋软实力。建设海洋强国必然需要发展强大的海权,既要发展海洋硬实力,也要提升海洋软实力。

孙璐在对中国海权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提到了海洋软实力概念。他将海洋实力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海洋硬实力,包括海军及其舰队的数量和作战能力、海上作战武器以及海上防卫空间和预警机制装备情况等。另一方面是海洋软实力,包括海洋战略、海洋意识、政治精英的海洋思想、海洋人力资源、海洋管理体制等孙璐:《中国海权内涵探讨》,《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0期。

刘新华、秦仪指出:“海权的观念资源(海洋国土观和海洋国防观)属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海洋文化是指导和约束国家海洋行为和国民海洋行为的价值观念。海洋文化是国家海权中的软力量,反映出国家的海洋理念、海洋行为规范和有关海洋的价值标准,在实践中,它可以通过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而产生出独特的生产力效应,在国家海权的发展和维系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缺乏海洋文化的国家,发展海权尤其要注意海洋文化的积累。”刘新华、秦仪:《现代海权与国家海洋战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冯梁认为,国家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吸引力,国民的整体形象等方面。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软实力的较量。树立21世纪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对提升国家海洋软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冯梁:《中国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蔡静认为,尽管目前海洋综合开发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层面的问题,但说到底还是文化问题,是怎样认识和把握、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的问题。在海洋世纪,如果缺失了海洋文化的研究,会比现在更可怕。对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而言,发展海洋文化这种强大的“文化力”则显得更为关键和必要蔡静:《东北亚地区海洋文化观的建构与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对“海洋软实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海权研究,主要研究新形势下海权内涵的演变、海权的主要内涵、海权与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二是我国的海洋战略研究,主要研究我国未来在全球的海洋战略定位及中国海洋相关领域的具体战略;三是海洋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我国历史上的海洋文明、沿海地区的海洋民俗、海洋历史变迁以及海洋文化、海洋意识。

虽然我国学者已经提出海洋软实力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界定和加以阐释,目前尚没有以“海洋软实力”为题的研究,研究现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对海洋软实力的实际需要。尽快建构起我国的“海洋软实力”概念理论体系,就成为我国海洋软实力研究最迫切和基础性的任务。

(二)海洋软实力的含义及特点

1.海洋软实力的含义

借鉴和总结不同学者的观点,本书认为,海洋软实力,即一国在国际国内海洋事务中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实现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一种能力和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国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海洋发展模式等所产生的吸引力,这是海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初级阶段,这种吸引力建立在普世性文化的基础上,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这种吸引力并不稳定牢固,有时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波动;一国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海洋发展模式等所产生的同化力,这是海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中级阶段,这种同化力是建立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这种价值观的同化力更为深刻和稳定,能让人不自觉地产生行动认同;一个国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对国际机制和政治议题的创设力,这是海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终极阶段,在文化吸引、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国际机制和政治议题来实现国家海洋权益的目的。也就是说,海洋软实力通常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能够通过海洋意识和相关制度潜移默化地吸引、影响和同化他人,使之相信或认同某些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达到吸引别人去做海洋软实力拥有者想要做的事情(见图1-1)。

图1-1 海洋综合实力框架

2.海洋软实力概念的特点

实际上,“软实力”并非全新的创见,约瑟夫·奈本人曾经坦陈“软实力”概念只是对希腊和中国古老智慧的新的表述方式。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软实力”的思想精华,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国儒家思想推崇“仁义治国”“得人心者得天下”,主张“以德服人”等。海洋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拥有与“软实力”相似的特点。

(1)海洋软实力作用方式的非强制性。

软实力的本质是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如约瑟夫·奈所言:“权力正在变得更少转化性、更少强制性、更趋无形化……当今的诸多趋势使得同化行为和软权力资源变得更加重要,鉴于世界政治的变化,权力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少强制性。”约瑟夫·奈著《软权力和硬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07页。海洋软实力往往是通过一国的海洋文化、海洋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而不是军事和经济制裁的强迫来起作用的。

(2)海洋软实力作用的过程是一国对软实力资源运用的过程。

海洋软实力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一定的软实力资源。这些软实力资源包括海洋文化、海洋政策、海洋法律法规、海洋意识、海洋价值观等。在本书中,海洋软实力的运用主体是一国政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如果不能够被其他国家所了解和认知,就无法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不是拥有了悠久的海洋文化就具有了软实力,软实力是海洋文化被有效地运用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海洋文化本身不是海洋软实力,它只是海洋软实力的基础和来源。

(3)海洋软实力成长与发挥影响的无形性和深远性。

正如软实力一样,海洋软实力的建设发展不像硬实力那样易见成效,海洋软实力更多只能立足本身,从潜移默化中逐步积淀、培育、提升。海洋软实力影响要比使用硬实力所产生的影响深刻得多,因为,硬实力的影响通常是一种威慑性的,它是通过强制来起作用的,软实力却不同,它可以通过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吸引,产生强大的认同感和同化力,它的影响更为深远。

(4)海洋软实力与海洋硬实力相互影响。

海洋硬实力是海洋软实力的基础和有形载体,海洋软实力资源往往需要以海洋硬实力资源为载体,海洋硬实力可以为海洋软实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海洋硬实力的发展可以推动海洋软实力的提升。而海洋软实力又是海洋硬实力的无形延伸,海洋软实力的发展有助于海洋硬实力的提升。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构成了国家海洋实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例如,一个具有强大海洋硬实力的国家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海洋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更具有诱惑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当然,海洋软实力与海洋硬实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总是正向的,一国若过度使用硬实力以达成既定目的,有可能造成对软实力的损伤。正如约瑟夫·奈所言,“这些年,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在发展,然而,一场伊拉克战争却将美国的软实力‘消耗殆尽’”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第54页。

(三)海洋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海洋软实力和海洋软实力资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实力属于功能、属性范畴,而实力资源则不然,它是功能、属性的载体。根据海洋软实力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海洋软实力资源划分为表层实力资源、中层实力资源和深层实力资源(见图1-2)。

图1-2 海洋软实力资源框架

表层实力资源。这些表层实力资源主要是与海洋相关的物化的存在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海洋教育科研机构、海洋文化娱乐场所、海洋NGO、海洋媒体等。表层实力资源是海洋软实力的外显形式,是所能接触到和感知到的直观的物化形式,并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对一国最直接的认知,这种认知往往是暂时的、分散的。表层实力资源是海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基础资源。

中层实力资源。这些中层实力资源主要是海洋制度和政策。主要包括海洋政策法规、海洋战略规划、海洋外交政策、海洋管理体制、海洋决策机制等。中层实力资源介于表层实力资源和深层实力资源之间,其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稳定的、集中的。中层实力资源是海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资源。

深层实力资源。这些实力资源主要包括国民海洋意识、民族海洋价值观、海洋政治思想等。深层实力资源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认同和价值观念同化达到行动的一致性。深层实力资源是海洋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核心资源。

把海洋软实力的资源基础划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软实力资源,只是一种概括性的分类,海洋软实力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此难以一一罗列。本书认为海洋文化及价值观、海洋外交政策、海洋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是海洋软实力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海洋软实力影响是重大且显然的,下面从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1.海洋文化及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约瑟夫·奈认为,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涵括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亦推行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时,那么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责任感相连的关系,该国如愿以偿的可能性就得以提高。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就没有那么容易产生软实力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第67页。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根据海洋文化的定义,曲金良将海洋文化大体分为海洋民俗生活、航海文化、海港与港市文化、海洋风情与海洋旅游、海洋信仰、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探索、国民海洋意识等。

中国的航海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先民的航海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活动起到了传播海洋文化的作用,对周边国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海洋民俗文化、海洋艺术、海港文化、航海文化等具体海洋文化形态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本质上在于其内在的价值附着,这种价值附着就是海洋价值观,海洋价值观是指海洋对人类产生、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总体认识。相对于表层和中层的海洋软实力资源而言,海洋价值观显得更加抽象和难以捉摸,海洋价值观通过一国的海洋政策、海洋制度、国民的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媒体等表现出来。正如人类对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价值观的追求一样,海洋价值观也集中体现着人类的追求和普世价值,如天人合一的海洋文化、和平崛起的海洋发展道路等都是海洋价值观的内涵。中国秉持和平崛起的海洋价值观,推崇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稳定的发展。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到周边国家的发展,也不会挑战地区安全,更不会追求世界霸权,中国永远不称霸。

一国若有着灿烂辉煌的海洋艺术,领先的海洋科技,充满异域风情的海洋民俗,包含普世价值的海洋价值观,这个国家必然拥有对他国的巨大吸引力,相应也就拥有强大的海洋软实力。

2.海洋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对软实力的影响是明显的。在国际社会,海洋外交政策往往是一国形象和地位的直接体现,符合主流价值、负责任的外交政策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欢迎,产生吸引力和同化力。这里的外交政策不单单指一国对外奉行的海洋外交政策,还包括一国参与和创设国际机制的能力。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中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议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国的偏好和对本国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软权力,或者“制度权力”约瑟夫·奈著《软权力和硬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97页。。国际机制与国际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利益密切相关,参与和利用国际机制维护或扩张国家也就成为各种国家力量较量的舞台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第198页。。因此,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和影响国际机制的创建,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国际关系运动、利用国际机制维护扩张国家利益的能力,从而构成了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海洋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我国海洋外交政策影响力和创设海洋国际机制的能力是服务于我国整体外交政策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软实力不断提升。与此相应,我国海洋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和创设海洋国际机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海洋对外政策方面,“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处理海洋划界矛盾的基本原则,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中恪尽职守,积极履行相应义务,努力为和平与发展参与创设国际机制,体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担当和形象。

3.海洋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文汇报》2005年9月4日第6版。。一国制度和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将为本国外交拓展空间,也将有利于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威望和同化力,这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资源。海洋发展模式是指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管理制度和理念的总和。

历史上,马汉和他所创立的“海权”理论为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外扩张的历史进程立下汗马功劳,并对之后美国历届政府推行对外政策和制定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刘永涛:《马汉及其“海权”理论》,《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正是在马汉的“海权”理论和海山霸权策略的指引下,美国、日本先后通过武力扩张和战争取得了海上霸权,发展成为海洋强国。建立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成为当时各国追求和效仿的海洋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依据马汉的“海权”理论走向海洋强国的美国、日本,成为当时各国模仿和追随的对象。

历史发展到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军事力量和战争已经不再是国家发展海洋事业、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唯一有效手段。不同国家根据不同的现实条件和国际环境特点选择了不尽相同的海洋发展道路和模式。

坚持和平崛起的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发展中国海权。中国海权是一种基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上军事力量,也非海上霸权。其特点是:它不超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超出自卫范围,永远不称霸是中国海权扩展的基本原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和明确的看法,它们把中国的发展经验概括为“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成功,自然也包括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成功。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和效仿,无形中提升了中国的海洋软实力。

进入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不重视海洋的民族必然会走向封闭、落后,没有昌盛繁荣的未来;一个没有海洋意识的国家,会充满危机,会被动挨打。中国必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重塑国人的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走海洋强国之路。坚持和平发展战略,走海洋强国之路,在维护和发展海洋硬实力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提高我国的海洋软实力,唯此,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